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看似衛生實則有損健康 專家揭日常10大「偽乾淨」習慣籲民眾留意

生活事

看似衛生實則有損健康 專家揭日常10大「偽乾淨」習慣籲民眾留意
生活事

生活事

看似衛生實則有損健康 專家揭日常10大「偽乾淨」習慣籲民眾留意

2025年06月08日 07:00

專家整理出日常10大看似衛生實際可能損害健康的習慣,提醒大家要多加留意!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日常10大「偽乾淨」行為

更多相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現代人追求衛生健康生活,但原來不少被認為乾淨的日常習慣,其實正悄悄損害健康。《生命時報》近日整理出日常生活中10個經常忽視的「偽乾淨」行為,提醒市民多加留意,避免為健康埋下隱患。

1. 起床立即疊被子

專家指出,不少人習慣一起床就疊被子,殊不知人在睡覺時會排出大量汗液和皮屑,立即摺疊被子反而會將濕氣密封,成為蟎蟲及細菌繁殖的「溫床」,建議起床後先將被子翻面攤晾10分鐘並定期晾曬,以保持乾燥衛生。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2. 給牙刷帶上牙刷套

使用牙刷套並非良好的衛生習慣,牙刷套在潮濕環境中極易滋生霉菌和細菌,加上牙刷本身若超過3個月未更換,衛生風險倍增。專家建議牙刷應定期更換,並保持通風乾燥,不宜使用密封套。

3. 用水龍頭沖洗肉類

許多家庭習慣將肉類直接放在水龍頭下沖洗,殊不知此舉可能將生肉表面的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病原體飛濺到廚房其他表面,造成交叉污染。正確做法應是將生肉浸泡在水盆中輕輕清洗,避免水流造成的飛濺污染。

4. 用紙巾包裹食物

不少市民習慣使用紙巾包裹食物,特別是油膩或高溫食品。事實上,市面許多紙巾含有熒光增白劑等化學物質,可能在與食物接觸時轉移到食物上,長期攝入或影響健康,專家建議使用專門的食品級包裝紙或保鮮盒代替。

5. 頻繁使用濕抹布擦桌子

研究顯示,一塊潮濕的抹布細菌總數可高達4000萬,甚至含有大腸桿菌,多次使用可能導致二次污染,建議市民定期將抹布高溫煮沸消毒,並每2至3個月更換一次。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6. 挖掉水果爛的部分後繼續食用

將已經腐爛的水果挖去爛掉的部分再食用存在極大的健康風險。專家指出,腐爛水果內的霉菌毒素,如黃曲霉毒素,可能早已滲透到未腐爛部分,繼續食用可能導致中毒甚至致癌。

7. 用紗罩罩住剩菜

至於餐桌上常見的紗罩,雖然能防止昆蟲直接接觸食物,但並不能阻止蟲卵及細菌的遺留,建議應改用保鮮膜密封或放入雪櫃保存。

8. 開馬桶蓋沖水

打開馬桶蓋沖水可能會使帶有細菌的氣溶膠噴射至1.5米高,飛濺至牙刷、毛巾等物品,增加感染風險。對此,專家籲應全程蓋上馬桶蓋再沖水。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9. 過度使用抗菌洗手液或濕巾

頻繁使用抗菌洗手液或濕巾可能導致皮膚菌群失衡,增加耐藥性細菌風險。日常清潔最好還是以普通肥皂配合流水搓洗20秒即可。

10. 竹筷長期不更換

竹木筷子磨損後易殘留食物殘渣並發霉,尤其是黃麴黴素耐高溫且致癌,建議每3個月更換一次,或改用金屬筷子。

專家提醒,生活細節關乎健康,市民應留意這些容易被忽視的生活習慣,適時調整並改善,才能真正維護自身和家人健康。

醫生指出,長期攝入大量碳酸飲品恐致尿結石,不過每週飲少於1樽則可降低風險。

示意圖

示意圖

飲碳酸飲品恐致膀胱結石

台灣泌尿科醫生呂謹亨日前於Facebook分享病例指出,巴西一名男子因每天攝取高達3升的可樂,導致膀胱內出現35顆巨大結石,經手術後才得以取出。他指出,多項研究顯示,經常飲用含磷酸的碳酸飲品會增加尿路結石的風險。這類飲品主要透過3個途徑影響身體,首先會令尿液酸化,其次增加尿鈣排出量,最後則是減少檸檬酸的排泄,以上變化均會促進草酸鈣結石的形成。

示意圖

示意圖

減少可樂攝取有助降結石風險

研究數據顯示,相較於每日飲用可樂的男性,每週攝取少於1樽可樂的男性,罹患腎結石的風險較低。更重要的是,停止飲用可樂後,腎結石復發率亦明顯下降。

示意圖

示意圖

專家呼籲高危人士減少含糖碳酸飲品攝取

呂謹亨補充,含糖飲品如可樂會刺激胰島素分泌,而胰島素有機會影響腎臟對鈣的吸收功能,令尿中鈣質濃度上升。他提醒,有泌尿道結石病史的人士,應盡量避免飲用可樂等含磷酸的碳酸飲品,以減低結石形成及復發的風險。

示意圖

示意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