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南極驚現「史前熱帶」!3400萬年冰層封印的森林地貌曝光

大視野

南極驚現「史前熱帶」!3400萬年冰層封印的森林地貌曝光
大視野

大視野

南極驚現「史前熱帶」!3400萬年冰層封印的森林地貌曝光

2025年06月21日 19:20 最後更新:06月22日 20:28

科學家在南極東部冰層下發現一片已被封存超過3400萬年的古老地貌。研究團隊描述這片地區可能在很久以前擁有森林、河流,甚至棕櫚樹,與當前南極極寒的景象形成極端對比。

3400萬年冰層封印的森林地貌曝光

據外媒報導,這項最新研究刊登於國際期刊,調查範圍位於東南極的威爾克斯地區(Wilkes Land),面積約為1.2萬平方英里(3.1萬平方公里),相當於馬里蘭州的大小。透過衛星影像和冰穿透雷達,團隊成功描繪出這片被超過1英里(約1.6公里)厚的冰層覆蓋的古老地貌。

「我們彷彿看見冰層之下的另一個世界。」英國杜倫大學地理系教授賈米森(Stewart Jamieson)表示。這片地形包含3座長達75至105英里(約120至168公里)、寬達53英里(約85公里)的高地區塊,彼此間隔著寬達25英里(約40公里)、深約3900英尺(約1.19公里)的峽谷,完整保留了遠古時期的地貌。

曾存在溫暖的植被

研究顯示,這些地形可能在遠古超級大陸「岡瓦納大陸」(Gondwana)分裂時逐漸形成,並經由斷層運動分割成多個高地。當時南極氣候溫暖潮濕,擁有茂密森林和流動河流,部分沿岸地區甚至發現了棕櫚樹花粉,證實該地區曾存在溫暖的植被。

1400萬年前東南極冰蓋擴張將地貌封存

隨著南極大陸緩慢漂移至南極圈,強烈的環繞洋流和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下降,地球整體氣溫驟降,最終形成了今日廣袤的冰原。約在1400萬年前,東南極冰蓋擴張至此,並自此將古老的地貌封存在冰層之下。

與一般會侵蝕地表的冰河不同,這片冰蓋屬於「冷基冰蓋」,冰層移動緩慢,幾乎靜止不動,每年僅位移約16英尺(約4.8米),使地貌歷經千萬年仍保存完整。「南極冰層下的地形,比火星表面還要陌生。」賈米森教授形容。

南極。AP圖片

南極。AP圖片

新堡大學環境地球物理學教授羅斯(Neil Ross)補充指出,這項發現不僅有助於理解冰蓋形成的歷史,也對未來全球暖化可能導致的冰層退縮提供重要參考。研究團隊透過電腦建模模擬,發現部分地形在巨大的冰壓下已緩慢隆起約1600英尺(約487.6米)。儘管在過去如上新世(約300萬年前)等暖化時期,南極部分區域曾短暫融冰,但這片古老的地貌從未曝光。

如果冰蓋開始退縮  該區域可能再次露出

隨著全球暖化導致二氧化碳濃度上升,科學家警告說,如果冰蓋開始退縮,該區域可能再次露出。但要直接取樣穿過超過一英里厚的冰層,仍需要龐大的人力、時間和資源。賈米森表示,團隊將繼續填補未被調查的區域,以進一步描繪這片古老南極大地的完整面貌。

倫敦帝國學院與認知障礙症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指出,常做惡夢的人相較於一般人更可能提早10年死亡,長期每週做惡夢者的早逝風險更高出從未做惡夢者的3倍。

研究:每週做惡夢者早逝風險飆3倍

據外媒報導,帝國學院的腦科學研究員阿比德米奧泰庫(Abidemi Otaiku)領導的研究團隊對2429名8至10歲兒童和183012名26至86歲成人進行了長達19年的追蹤調查。成人的惡夢頻率由他們在研究一開始填報,而兒童的則由家長回報。研究結果顯示,惡夢對身體的危害比先前所知更加嚴重,每周平均一次做惡夢者,在10年內於70歲前死亡的風險是從未做惡夢者的3倍。

每周一次的惡夢頻率是直接的早逝預測指標

研究發現,與吸煙、肥胖、不良飲食或缺乏運動等傳統早逝因子相比,每周一次的惡夢頻率是更直接的早逝預測指標。研究還顯示,不僅是成人,甚至8至10歲的兒童如果經常做惡夢,也會出現明顯的「生物老化」加速現象。這些生理變化可解釋為增加約40%的早逝風險,即使每月只有一次惡夢的人,影響也高於從不做惡夢的人。

惡夢會嚴重干擾睡眠品質

奧泰庫解釋,惡夢會引發強烈的壓力反應,導致體內壓力荷爾蒙皮質醇長時間上升,這種荷爾蒙與細胞加速老化密切相關。此外,惡夢會嚴重干擾睡眠品質,使身體無法在夜間充分修復與再生細胞。他進一步指出,「睡夢中的大腦無法分辨夢境與現實,惡夢觸發的壓力反應往往比清醒時更劇烈,也解釋為何有些人會在惡夢中驚醒、渾身冒汗、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因為我們的戰鬥或逃跑反應已經被啟動」。

避免觀賞驚悚內容

奧泰庫提供了一些可以在生活中實踐的惡夢預防措施。他建議避免觀賞驚悚內容,保持良好的睡眠和衛生習慣,管理壓力並治療焦慮或憂鬱等問題。他還推薦一種心理治療方法「意象預演治療(Imagery Rehearsal Therapy)」,人們可以在家中將惡夢重新編寫為較為平和的版本並多次練習,以降低夜間夢境帶來的壓力。

最新研究指每週做惡夢者早逝風險飆3倍, 壽命恐縮短10年。資料圖片

最新研究指每週做惡夢者早逝風險飆3倍, 壽命恐縮短10年。資料圖片

可以尋求睡眠專科醫生的協助

奧泰庫建議受到嚴重惡夢困擾的人可以尋求睡眠專科醫生的協助,並考慮進行「失眠認知行為療法(CBT-I)」。這種療法可以針對失眠者調整不當的睡眠認知和行為,有助於改善惡夢頻率並減緩大腦老化。另外,除了惡夢研究,近日還有一項有關睡眠的研究指出,白天習慣性午睡者也可能面臨較高的早逝風險。該研究追蹤了8.6萬多名中年健康成人的睡眠習慣後發現,白天固定午睡者,尤其是偏好午後小睡者,其早逝風險比不午睡者高出最多20%。研究人員推測,白天嗜睡可能是夜間睡眠品質差或潛在健康問題的警訊。

芝加哥拉什大學(Rush University)醫學中心的教授詹姆斯羅利(James Rowley)表示,這些發現對臨床醫生有重要的警示作用,並強調「如果醫生詢問患者的睡眠習慣,他們也應該詢問白天是否有午睡狀況」,幫助找出更多潛在的睡眠健康風險。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