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香積寺之戰唐朝最激烈勝仗 八小時斬級六萬延續國祚

歷史長河

香積寺之戰唐朝最激烈勝仗 八小時斬級六萬延續國祚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香積寺之戰唐朝最激烈勝仗 八小時斬級六萬延續國祚

2019年06月11日 10:00 最後更新:17:05

此戰乃唐軍順利收復長安之關鍵。

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12月),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舉兵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叛軍勢如破竹,很快就攻陷洛陽、長安。次年,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大燕,唐玄宗則逃往蜀地,建立了137年大唐王朝,到了危急存亡之秋,為挽救江山社稷,唐朝發動一場非常關鍵的戰役。

更多相片
以「安史之亂」時唐明皇避難入蜀為題材的《明皇幸蜀圖》 (網上圖片)

此戰乃唐軍順利收復長安之關鍵。

《望賢迎駕圖》的唐肅宗 (網上圖片)

公元756年7月,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唐肅宗心裡很清楚,要想重新樹立權威、重獲民心,必須迅速奪回都城長安。於是,唐肅宗調兵遣將,在長安附近展開一系列軍事行動,打開通往長安城之門。公元757年8月,唐肅宗在鳳翔舉行誓師大會,「遣攻長安」。

莫高窟中描繪安史之亂後唐軍的壁畫 (網上圖片)

安史叛軍於西京留守的大將叫張通儒,手下有兩名重要將領安守忠及李歸仁,擁有兵力10萬左右,其中有不少騎兵,氣焰囂張。早在5月,郭子儀曾與叛軍在長安附近的清渠交戰,因遭叛軍騎兵衝擊而大潰,可見叛軍戰力。

宋人畫《望賢迎駕圖》,描述安史之亂後,唐肅宗在陝西咸陽迎接由蜀歸來的太上皇李隆基 (網上圖片)

結果叛軍一舉進撃,唐軍處於不利情況大亂,叛軍有機可乘,唐軍輜重還被奪取。交戰之初,唐軍陷入不利狀態,幸虧前軍主將李嗣業赤裸上身,手持長刀,連殺叛軍數十人,才穩住己方的戰陣。據《舊唐書》載:「嗣業乃脫衣徒搏,執長刀立於陣前大呼,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殺十數人陣容方駐,前軍之士盡執長刀而出,如牆而進。」李嗣業率領這支軍隊,被人們稱作騎兵的剋星「陌刀隊」。

安史叛軍的騎兵雖然精銳,但打不過回紇騎兵,最終被全部消滅。叛軍聞訊軍心大亂,此時,李嗣業的前軍與回紇騎兵繞道叛軍陣後,與郭子儀前後夾擊,叛軍徹底崩潰。這場香積寺之戰,前後持續四個時辰,即八個小時,戰場上血流成河,《資治通鑑》載:「自午及酉,斬首六萬級,填溝塹死者甚眾」。

以「安史之亂」時唐明皇避難入蜀為題材的《明皇幸蜀圖》 (網上圖片)

以「安史之亂」時唐明皇避難入蜀為題材的《明皇幸蜀圖》 (網上圖片)

公元756年7月,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唐肅宗心裡很清楚,要想重新樹立權威、重獲民心,必須迅速奪回都城長安。於是,唐肅宗調兵遣將,在長安附近展開一系列軍事行動,打開通往長安城之門。公元757年8月,唐肅宗在鳳翔舉行誓師大會,「遣攻長安」。

據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記載,唐肅宗為了贏得戰爭不惜下血本,投入15萬大軍,而且都是「隴右、河西、安西、西域」的精銳部隊。同時,唐肅宗還聽取郭子儀建議向回紇借兵,回紇派其子葉護率領四千精騎。唐朝名義上的主帥是廣平王李俶,實際上的最高指揮官為郭子儀。

《望賢迎駕圖》的唐肅宗 (網上圖片)

《望賢迎駕圖》的唐肅宗 (網上圖片)

安史叛軍於西京留守的大將叫張通儒,手下有兩名重要將領安守忠及李歸仁,擁有兵力10萬左右,其中有不少騎兵,氣焰囂張。早在5月,郭子儀曾與叛軍在長安附近的清渠交戰,因遭叛軍騎兵衝擊而大潰,可見叛軍戰力。

經過一番準備,唐朝15萬大軍於9月27日抵達長安城西郊,在香積寺以北、灃水以東地區擺開陣勢,「李嗣業為前軍,郭子儀為中軍,王思禮為後軍」。叛軍得知,在唐軍的北面布陣。最初叛將李歸仁挑戰,「官軍逐之,逼於其陳」。

莫高窟中描繪安史之亂後唐軍的壁畫 (網上圖片)

莫高窟中描繪安史之亂後唐軍的壁畫 (網上圖片)

結果叛軍一舉進撃,唐軍處於不利情況大亂,叛軍有機可乘,唐軍輜重還被奪取。交戰之初,唐軍陷入不利狀態,幸虧前軍主將李嗣業赤裸上身,手持長刀,連殺叛軍數十人,才穩住己方的戰陣。據《舊唐書》載:「嗣業乃脫衣徒搏,執長刀立於陣前大呼,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殺十數人陣容方駐,前軍之士盡執長刀而出,如牆而進。」李嗣業率領這支軍隊,被人們稱作騎兵的剋星「陌刀隊」。

叛軍陷入不利,但他們並沒有撤退,因為,叛軍將自己的精銳騎兵埋伏在軍陣東邊,準備衝擊唐軍。但唐軍早已發現叛軍騎兵,派朔方左廂兵馬使僕固懷恩引回紇騎兵前去交戰。

宋人畫《望賢迎駕圖》,描述安史之亂後,唐肅宗在陝西咸陽迎接由蜀歸來的太上皇李隆基 (網上圖片)

宋人畫《望賢迎駕圖》,描述安史之亂後,唐肅宗在陝西咸陽迎接由蜀歸來的太上皇李隆基 (網上圖片)

安史叛軍的騎兵雖然精銳,但打不過回紇騎兵,最終被全部消滅。叛軍聞訊軍心大亂,此時,李嗣業的前軍與回紇騎兵繞道叛軍陣後,與郭子儀前後夾擊,叛軍徹底崩潰。這場香積寺之戰,前後持續四個時辰,即八個小時,戰場上血流成河,《資治通鑑》載:「自午及酉,斬首六萬級,填溝塹死者甚眾」。

戰後,叛軍殘部狼狽而逃,唐軍順利收復長安。香積寺之戰堪稱血腥,但意義重大,是為整個「安史之亂」轉折點,甚至為唐朝續命150年。據指,捷報傳到鳳翔,面對入賀的百官,唐肅宗喜極而泣,淚流滿面。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