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當自強,要有大航海精神。(資料圖片)

中國科學當自強,要有大航海精神。(資料圖片)

我們需要學習大航海精神,尤其是面對不可知的未來,迷茫而找不到方向的時代。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向國家最高層如此匯報。

「未來二、三十年會演變成什麼的社會?」任正非首先翻美國的舊賬︰「1947年,IBM創辦人沃森當年說『我覺得全世界可能只需要五台電腦吧』。比爾蓋茲1981年預測『記憶體640K足夠了』。」當然,任正非大概還漏掉一個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發明大王」愛迪生說過,他發明的留聲機(唱機)沒有商業價值。不過,這不是嘲諷以上對科技作出貢獻的大人物,而是說明從事科技創新、科學發明的話,不是從市場應用和商業利益方面考慮,而是出於對改變世界、探索未知的未來的雄心使然,這種精神恰恰是中國目前所缺少的。

2016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任正非代表華為發言,其中他指出︰「對未來的探索本來就沒有『失敗』這個名詞。猴子在樹上時,世界就沒有路;成為人後才走出曲曲彎彎的小路;無數的探險家,才使世界阡陌縱橫。沒有一個人能走完世界,走一段路的探險家就是英雄。從歐洲到亞洲的路上,沉沒了350萬艘船舶,那些沉在海底的人,是全球化的英雄。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它鼓舞人們不斷地獻身科學,不斷地探索。」

為何有感而發?原因就是中國過去十幾年抓住了互聯網普及的機會,取得豐碩成就,甚至走出一套「中國模式」。不過,這是出於一個階段性成就,這個階段是沿於美國、歐洲近百年來的基礎科學研究,從科學衍生出科技,再由科技衍生應用,從而才有市場需求的出現,中國興起剛好落在科技應用和市場化的階段,因此中國取得意想不到,同時教人羨慕的收成。不過,中國一路走來,也就是缺乏了之前階段的基礎科學研究。

未來二、三十年為什麼不可知?原因是近百年的「基礎科學紅利」差不多用完了,比如半導體的「摩爾定律」、AI深度學習的「香農定理」、電腦的「馮紐曼架構」等,開始見頂,往下發展需要有劃時代的基礎科學突破,美國在這個領域依然超前,也保存科學精神的傳統,中國有大幅進步的空間。

中國和美國競爭不會停下來,中國在下一階段需改變應用的思維,有進入大航海勇闖「無人區」的毅力和勇氣,方可接受挑戰。




黃秉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