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很特別的抗疫故事,但與病毒無關,我一時之間不知要說些什麼。故事有如3D打印機,把中國科技、教育、年輕人夢想的複合現象,立體的表現出來。故事主人翁是00後的斯朗巴珍,她被發現每天走上雪山,頂著零下3度的寒冷,坐在石上堅持學習——因為疫情關係,各地學生回不了學校,校方於是改用網絡授課——這位江蘇藥品食品學院一年級生,家在遙遠的西藏昌都市一條小村,這裡地勢低陷,4G接收得很差,需要走到山峰才能找到穩定訊號。

這份堅持被拍成抖音網上流傳,中國動移昌都負責人看到之後,「馬上抽調10名網絡建設人員和15輛搶修車,緊急調運網絡建設設備,通過肩扛、手抬的方式,徒步將4G基站設備和光纜運往施工現場,並連夜建設調測基站。」

施工環境很惡劣,團隊花了7小時雪地行軍,頂著晚上零下20度的天氣,在工地宿營吃杯麵,趕工三天建成一座新基站,現在斯朗巴珍可以安坐在家中上網課。中國移動表示︰「下一步將對接(西藏)自治區教育主管部門,全面做好『線上教學』平台的運行保障,確保網絡穩定順暢,為更多像斯朗巴珍一樣的同學排憂解難。」

故事不是比較誰更感人,而是讓我理解得到,原來科技不是鬥誰更先進,誰是高端技術的擁有者;社會經濟的進步,也不是由自由市場、價格交易所能決定一切。中國移動若是在商言商,其實也沒有什麼大不了,中國以外大部份國家的偏遠地區,訊號欠佳是常態是常理,即使最科技先進的美國也如是。然而,改革開放多年的中國,因為仍保留社會建設思維,反過來走得更前,而不是比人落後(西方一直力陳中國大政府之弊)。

我所能理解,中國不惜獨立特行,都是一個「利」字當頭。什麼「利」驅使中國這樣做?就是為了爭取「人才紅利」。20年前中國靠「人口紅利」建設成世界工廠,在中低端製造、產業供應鏈佔了優勢,可是中國必須轉型升級,以自主科技大國為目標,方可免於被對手圍攻、封鎖的可能。科研發展靠人才,培育人才需要完善的條件。

完善的條件不會由「無形之手」去做,我們還要多做一點工夫,這一點就是市場利益之外的社會建設;無遠弗屆的4G、5G通訊,必須凌駕電信商業績數字之上,改以長遠作目標,才可能為全民提供實現夢想的工具。全國優秀的學生不只斯朗巴珍,當山旮旯的學生都擁有學習條件,國家人才便會倍增,從而提升中國的競爭力,讓我們未來賺得更多。這種經濟發展模式,目前還沒有教科書收錄,斯朗巴珍做好一個示範案例,期盼中國會出現更多類似的故事。




黃秉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