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美國生物學家約翰卡爾宏進行一項名為「25號宇宙」的老鼠族群發展及行為研究,從而思考人口密度與人類行為的關係。卡爾宏製作一個可以容納最多3800隻老鼠、而且提供無限食水、食物、遊樂設施和住宿的密閉空間。在不受天敵或天災的威脅下,老鼠可以輕鬆自在地在這個空間生活。

實驗的初始階段,一共有8隻、共4對的老鼠率先進入這個「老鼠樂園」。由於空間非常適合老鼠繁殖和生活,沒過多久老鼠的數量便迅速飆升,平均每55天老鼠的數量便會翻倍。 可是,當老鼠的數量達到一個水平,族群內的生活模式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最早進入「25號宇宙」的幾代老鼠成為樂園裡的大贏家,因為牠們選擇最接近食物和食水的有利位置,並有助牠們不斷繁殖,壯大派系力量。相反,後進的老鼠成為族群上弱勢的一群,因為取得的資源較少,部分鼠隻開始脫離群體生活而變得孤僻。

雖然上代老鼠可以壟斷資源,但是這個富裕階層的日子也不好過。因為要穩守自己的領地,加上過分擠逼的生活環境令老鼠必須面對社交生活,形成巨大的生活壓力,老鼠開始出現不理性的行為,如不時互相攻擊,傷亡問題嚴重,資源爭奪非常激烈。

至於後進的老鼠,因為資源的弱勢而逐漸遠離社交生活,並改變牠們固有的行為模式和天性。例如雄性的老鼠變得不願建立家庭和不再追求異性,個性和外表變得女性化,如膽小、懦弱、只顧為自己的皮毛塗脂抹粉等等;至於雌性的老鼠由於與異性交配的機會大減,亦出現同性戀的現象。由於後進的老鼠繁殖的動機和能力大大減弱,實驗在3年後最後一隻老鼠死亡後宣告結束。

當然,「25號宇宙」的結構和人類社會的運作模式不盡相同,例如前者不用生產、食物、住宿等唾手可得,而人類多數仍要自力更生。然而,不容置疑的是,當社會進入一個高度繁榮的狀態。老鼠樂園的現象和人類社會是極為相似。

第一,兩個社會都出現嚴重貧富懸殊。在「25號宇宙」裡,佔據最多資源的,是最早進入這個空間的元祖老鼠。至於後代老鼠,已經無法競爭而自我流放。同樣地,人類社會經歷二次大戰的浩劫,戰後嬰兒就等於初代老鼠,成為社會的既得利益者。而錯過經濟高速增長年代的8,90後,不少都成為社會上邊緣族群,上游空間狹窄,不論收入、社會地位、生活品質都無法與上代相提並論。

第二,從個人層面而言,兩者出現性別角色異化。後代老鼠因為喪失競爭資源的能力而自暴自棄,不以求偶和繁殖為己任。同樣地,在不少先進的國家和地區,年輕人的建立家庭的意欲和社交能力都不斷下滑。以日本為例,早於90年代已經出現「少子化」問題,而近年在年輕人世界更加出現「低慾望社會」思潮,不論在事業、家庭或是物質都不思進取。

現時的香港同樣深受貧富懸殊和世代之爭的困擾,年輕人的個人發展的能力和意向都受到嚴重打擊。假如卡爾宏教授對人口密度愈高,社會發展便會呈現嚴重不均,最終導致人口下滑和社會崩潰的提倡是正確無誤,那麼香港應當重新審視人口政策。

早於2007年,時任特首曾蔭權提出要將香港打造成「世界級大都會」,因此目標是提升香港人口至一千萬!雖然構想最終沒有政策配合而流於口號宣傳,梁振英及林鄭政府亦未有跟進和行動,但是根據2015年人口政策督導會的報告,香港人口數目將於2046年達到822萬,即較現時人口多出逾80萬。香港人口密度已經位居世界第四,屆時人口壓力將會加劇,根據卡爾宏教授的推測,社會將會面臨更大的問題。

現時,香港政府沒有針對人口過多問題的解決方法,甚至認為為了減輕未來勞動人口下降的問題而建議輸入外勞。雖然政府正提倡「明日大嶼」計劃,為香港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但是,相關配套的改善,其實只會帶來更多的人口。在卡爾宏教授的角度,這些做法只會讓香港步入更大的險境。

因此,如何減少人口密度是當權人士必須思考的問題。除了填海造地,「輸出」人口也是方法之一。香港政府在2000年初構想的「一小時生活圈」,隨著大灣區的規劃和相關設施配套陸續改善而變得可行,加上國家和特區政府推出有助港人到內地城市就業、創業甚至生活的政策,其實對香港,尤其是渴望事業有所突破的年輕人而言,一個極佳的發展和改善香港人口密度的契機。

可是,過去十年年輕人對內地觀感每況愈下,而內地二、三線城市的生活質素與香港差距頗大,願意離港發展的市民仍然較少。因此,香港政府除了繼續推動有利在大灣區發展的政策之外,改善年輕一代對內地刻板的印象同樣不可或缺。不僅可以舒緩人口密度過高造成的社會問題,更加有助改善政治長期動盪的局面。




黃遠康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