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科學文化是社會進步工程,確保火箭可以飛得更遠,探索更廣的邊界。(AP圖片)

培養科學文化是社會進步工程,確保火箭可以飛得更遠,探索更廣的邊界。(AP圖片)

內地一篇題為《讓孩子學會“像科學家一樣思考”》令我有感而發。文章指出︰「曾幾何時,小朋友們齊聲高呼『長大想當科學家』的情景似乎只成了一個時代的記憶。人們不禁會問:究竟是誰偷走了孩子們的『科學夢』?」相比美國、韓國,中國學生對科學並不熱情。

「人的一生需要各種各樣的教育,人文教育、藝術教育、科學教育,每一類教育在人的一生當中都會起到不同的作用。」不過,「對大多數中國孩子來說,科學教育會相對陌生一點,這與我們傳統文化中對人文和藝術的提倡有關,也與當前學校和家庭對孩子的培養方式有關。」與內地不同,香港以考進醫、法、商三大高收入學系為本,科學不被看好,大家注意的科學只是社會科學。

科學怎樣可變成全民通識課?也太過艱澀、門檻太高了吧。中央音樂學院周海宏教授有一句名言︰「音樂何須懂」,用以打破音樂與一般人的隔閡。教授指出,很多人都因為聽不懂古典音樂,不了解音樂背景,從而拒絕去聽,去習慣感受,去學習欣賞,其實這是心態的錯誤。音樂不必懂,因為音樂有觸動人的感情,帶來詩意和想像力的本質,只要放開心情,打開懷抱,便可以走進音樂世界,千萬不要聽音樂之前,讀些什麼作曲家生平、作品背景的標準答案。

科學也可以無須懂,我們不必要成為會造火箭的科學家,不過,我們從幼兒開始已經有科學的基因,等如聽到好聽的音樂會動容,懂得跟著節拍舞動,學科學可像學音樂一樣,自然而然,不必偏執於數學題、方程式的知識強記。簡言之,教育要引導孩子去欣賞科學,感受科學解決問題的滿足感,不要一廂情願的要學生「懂科學」,旗幟鮮明的分成文科生、理科生,令文科學以為他們不必科學,理科生學只有科學知識,而欠缺科學文化素養。

「科學需要嚴格的邏輯思維,需要證據,然後在證據的基礎上進行推理,得出結論,再進行一系列驗證。」我讀書時代,社會盛行的是社會科學,但社會沒有實驗的可能,於是我們習慣辯論,然後選擇性的偏執和堅持。直至我一天又一天的看到天堂飛出「黑天鵝」的時候,從金融海嘯到今次新冠大流行,原來經濟社會政治的所謂標準答案,不是跟過去說的一樣。原來時代偷走了我的科學夢。過去的已經追不回來,但我們還要繼續嗎?




黃秉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