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有明天,信有科技。中國明天會更好。AP圖片

信有明天,信有科技。中國明天會更好。AP圖片

只有科學思維,而沒有歷史認識,自信必然不足,看到自己的科技進步,都會無厘頭說一番「千萬不要自滿」、「人家很強」、「我們有千百種短板」的說話。用自卑平服自鄙的心理,這是網上常見的現象。中美科技戰這個年頭,我拜讀過不少這類評論,這反映了什麼問題?問題是我們沒有一套適用的中國現代發展史觀,讓大家打開眼界。

中國科學與科技發展神速,不過,很多人還是說,日本有很多我們沒有的高科技,美國有中國無法複製的優越模式。千頭萬緒在於一個心結︰為什麼工業革命只發生在西方?為什麼今天中國與日本相比,我們還差得那麼多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然而,歷史可以解開心結。

內地有一位讀物理出身,後來成為經濟學家的陳平教授,他讓我了解洋務運動失敗的故事︰身為洋務派的曾國藩,反對從英國引進鐵路建設,甚至支持清朝不惜巨款回購在上海建成的吳淞鐵路,買回來拆掉當爛鐵回收。如是者,中國錯失復興的良機。

陳平為了解中國科技發展,深入研究中國歷史,他解讀出箇中的道理,一切不是從短短的清朝沒落開始,而是溯源於始自於秦漢。中國限於地理生態條件,選擇了小農經濟為立國之本。為應付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侵略,中原採取以糧為綱,以人力為本的守勢,這種拘於土地,依靠耕作屯兵之策,阻礙了中國向海洋擴張,西方正好反其道而行之,展開大航海時代,並取得全球主導地位。大航海的殖民地擴張成果,讓歐洲大國取得工業革命的基礎,憑科學和科技力量向所披靡。

清朝不脫小農經濟,大量人力從事有限資源的分工,工業革命的機械一旦引進中國,便會取代人手,資源與利益集中在城市,結果會怎樣?清朝將陷入無法解決的社會矛盾。身為重臣的曾國藩於是選擇站在清朝利益這一邊。

今天中國還是小農經濟嗎?不是。更有甚者,陳平指出︰中國已經成功利用互聯網科技,解決了人手過剩、資源不足的困局,也多得互聯網建立的全球化,我們不必航海冒險,也不必佔領海外,而取得重大經濟收益。未來是更先進的5G網絡時代,過去視為中國包袱的龐大人口,將連通而成市場規模優勢。數字化經濟的中國明天會更好。只不過,你怎樣告訴我們這一代?歷史教育將決定我們走得幾快,行得幾遠,建立正確的自信,對國家發展很重要。




黃秉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