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正能量系列之四:播種者 - 吉米‧卡特

博客文章

正能量系列之四:播種者 - 吉米‧卡特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正能量系列之四:播種者 - 吉米‧卡特

2020年07月20日 08:30 最後更新:13:40

我相信每個人都擁有正能量,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諸如驟雨下的一把傘、苦惱時的一聲加油、困頓中的一抹笑容,都可能令人心中一暖,加以效仿,一傳十、十傳百,世界就會不一樣。

首屆「呂志和獎 — 正能量獎」得主吉米.卡特(James Earl “Jimmy” Carter, Jr.)正是這樣一位迸發巨大影響力的人。在他看來,事無大小,只要能幫助到有需要的人,不論多麽困難,他都會不計得失、全力以赴。他卸任美國總統後,心繫世界各地孤立無援的人,遂成立卡特中心,帶領同工深入鎂光燈照不到的角落,致力幫助全球近90個國家貧病交織的社群。

筆者程珍(左)出席卡特中心年度活動,與河盲症治療藥物Mectizan布偶及卡特中心同工分享經驗。

筆者程珍(左)出席卡特中心年度活動,與河盲症治療藥物Mectizan布偶及卡特中心同工分享經驗。

河盲症、麥地那龍絲蟲病、淋巴絲蟲病‥‥‥城市人或許對這些名字感到陌生,但在缺乏乾净食水、住屋及衞生條件相對滯後的熱帶地區,這些被世界忽視的疾病依然肆虐,不少當地人身心飽受折磨。以河盲症為例,是一種經由黑蒼蠅叮咬後引發的寄生蟲感染病。寄生蟲進入人體後產出無數幼蟲,這些幼蟲會在人體的皮膚與眼睛內移動,穿破皮膚。幼蟲死亡後產生的毒素會導致患者視力受損,甚至失明。卡特中心多年來為受此疾病困擾的非洲居民提供藥物和醫療服務、灌輸衞生知識,成功遏止惡疾傳播。

卡特榮獲「呂志和獎」後,把部分獎金用於尼日利亞和埃塞俄比亞的河盲症防治工作。去年,我應邀到美國阿達蘭大的卡特中心總部,出席年度匯報活動,見證南蘇丹、尼日利亞、烏干達等多個非洲國家代表聚首一堂,坦誠、熱切地分享如何控制傳染疾病以及在不同地方的經驗,連同中心的人員,大夥兒共同為同一目標而努力。

卡特以其精神感染無數同路人,其格言「唯一的失敗就是不去嘗試」廣為傳頌。又如他參加國際仁人家園(Habitat for Humanity)的義務活動,即使90多歲,仍然親手搬枱木板、拿著鐵槌打釘,只為幫助弱勢社群建造居所。如此身體力行,旁人如何不動容?

不論是幫忙拉一下門把,還是協助遠方患病的群體,著眼點不僅是你願意去幫忙,更是受助者把這份關懷轉化為自己的正能量,加入創建更公平、和諧世界的行列。我們需要更多的播種者,從這一刻開始,從身邊的人開始,一步一步為世界增添美善。

作者:呂志和獎助理總經理程珍




勵 ‧ 志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躬體力行之重要

2023年12月19日 10:56 最後更新:11:42

2023年快將來到尾聲,亦是不少人和機構進行年度回顧的日子。在這一年,困擾多年的新冠疫情暫告一段落,香港與內地及世界各國的亦重新連繫起來。雖然社會表面上看似逐步回復正常,正向著好的趨勢發展,但長時間的疫情對所遺留下的問題始乎仍未完全消散。

在社會不同範疇上,我們不難看到仍然存在著的問題。高息環境持續,市民和企業的開支和負擔持續上升;經濟活動亦未完全復甦,對基層市民的收入和就業造成一定的影響;受生活習慣、工作和學習環境轉變,不少人或會因為需要再次適應生活上轉變而出現不同程度的情緒和精神健康問題。

當看見這些不同類型的問題持續出現,亦讓我反思如何在這個時期更有效地支援社會上最有需要的人和群體,讓更多有需要的巿民受惠。自2020年起,呂志和獎在青年和教育兩大方向開展了一些項目。但對我們以言,慈善項目不是只停留於批出款項和贊助。每個項目都是一個樣我們更加了解社會需要和現況的過程,以讓我們思考,如何讓本地社區慈善工作,能夠把獎項所傳承的精神在香港社會深化和實踐。

呂志和博士多年來在商業世界穩中求進,循序漸進的策略,其實亦影響了我在慈善項目規劃上的想法。在推動社區項目的過程中,我和團隊少不免會出現一系列的考慮,例如透過調查和研究去確定關注的領域、尋找服務缺口、挑選理念相近的合作夥伴、贊助金額和方式等,以確保將有限的資源都是到有需要的領域,每一分的投入都能發揮最大的效用。

研究資料和數據,當然有助我們認清方向和理解問題,但要進一步了解現況,始終需要身體力行了解社會的現況,以及需要支援的群體所面對的難處。每當想到親身體驗,我都會想起呂博士在慈善事業上的一段經歷。

早年他前往雲南進行商務考察期間,目睹了偏遠山區的艱苦生活狀況,親身體會到很多當地連基本三餐溫飽都未能完全滿足,更惶論下一代的教育。在那一次經歷後,他的內心就蘊釀了一個計劃:要為當地的教育事業盡一分力。及後他在全國8個省市新建和修建了122間希望小學和中學。

他多年來一直認為,貧富差距源於知識差異,而知識的差異,因此他對於下一代的教育尤其關心。但對於如何和怎樣捐助,亦會持續審視度勢,因應社會實際情況作決定。而更重要的是,他對於身體力行,親自經歷和體驗實況的堅持,這種態度一直以來讓我深受觸動,並且在我們的推動慈善項目時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呂博士的經歷提醒著我,慈善不僅僅是捐助款項,更需要我們投入時間和心力去了解並解決問題。這樣的努力不僅能夠改善社會,也能夠豐富我們自己的人生,並連結社會更多有心的人和機構,共同為建立一個更宜居、和諧和充滿正能量的社會而共同努力。

作者:呂志和獎總經理程珍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