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局勢正以超出想像的速度發生變化,正如一年前的修例風波。只是這一次,是主動而不是被動,是蛻變而不是裂變,並且可能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長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11月17日,紀念香港基本法頒佈30周年法律高峰論壇上,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如是說:

“世界在變,中國在變,香港也在變。香港之變既有被動的變,也有主動的變,包括政治上撥亂反正,在經濟民生領域以改革的勇氣破解難題。

張曉明的講話往往有反復琢磨的痕跡、精巧細緻的考量,總是努力通過兼具溫度與高度的表達解碼中央治港思路與涉港政策,修例風波後表現地更為坦率、直接。

這句話,便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

一個政治判斷——今天的香港不變不行了,“變”已是香港的時代主題,是必須要通過“變”適應新的世界形勢、中國大局,必須要通過“變”完成新的定位、實現新的發展的;

一種政治宣示——要應對和駕馭香港新的變化,防止香港因變而亂,“主動”才是法門,積極的撥亂反正是前提基礎,必須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展現進取的姿態,拿出切實、周密且持續的行動;

一次政治動員——中央做中央該做的,香港做香港該做的,中央以政治建設夯實香港經濟建設的基礎,香港以經濟建設鞏固中央政治建設的成果,必須通過兩個方面的共同發力,確保香港既有穩定又有繁榮。

 張曉明的話,也可以歸結為一句:“變”是香港的進行時,也是香港的將來時,舊的香港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三

 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曾說,“改革推進到今天,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心”

 明顯,中央已經下定決心推進香港的改革。

 5月28日,人大就特區國安立法作出決定;6月30日,香港國安法公佈施行;11月11日,人大為香港特區公職人員劃定底線標準。

在香港撥亂反正的路上,中央已經踏出的堅實腳印,正改變著香港的政治現實。

從這些方面,可以深度感悟中央的用心:

 1.端正香港的憲制秩序,是“一國兩制”事業在香港行穩致遠的基礎,為了這一點,可以展現政治擔當,甚至付出必要的政治代價;

2.通過“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已經獲得足夠多的經驗和教訓,必須以正視問題的態度解決問題,以矯枉過正的方式正本清源,不妨就從根上抓起,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等概念重新定義和規範;

3.解決香港問題,要認識到香港自己不能辦好的事,關鍵是辦好中央可以辦到的事,以自上而下的努力回應自下而上的期待,通過尋求香港本地之外的解決辦法解決問題;

4.把“殺蟲除草”當作固本培元的開始,先治標再治本,先手術後包紮,先修剪出香港應有的“形狀”再澆築香港應有的“魂魄”,先敲定“一國兩制”的框架再豐富“一國兩制”的血肉,先防範不好的可能再發展好的可能,先打掃屋子再請客吃飯。

中央決心已下,香港社會的流言蜚語已成浮雲,國際社會的指責批評已被遮罩。

撥亂反正在路上,正大刀闊斧。

 改革就要傷筋動骨,改革必須傷筋動骨。

在張曉明11月17的講話中,有一句話饒有意味。他說:

在這個變的過程中,難免有“陣痛”。

 三個問題:

1.為什麼會痛?

2.誰在痛?

3.為什麼是“陣痛”?

理清這些問題,便能看清改革的方向,弄清改革的阻力,搞清楚改革的重點和難點。

痛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1.重建政治秩序,理念要修正,規矩要確立,人事要調整,政治格局打破之痛

2.彌合社會撕裂,傷疤要揭開,問題要面對,矛盾要放下,社會基礎夯實之痛

3.鞏固經濟優勢,定位要轉型,空間要挖掘,利益要再分配,經濟發展突圍之痛

痛有四個方面的表現:

1.從有限作為到積極作為,從被動保守到主動進取,特區政府的施政空間打開,對治理能力的考驗更具體和直接,推進發展的壓力陡然增大

2.從少數派到多數派,從鬥爭為主到建設為主,建制派的功能角色發生反覆運算,原有的工作佈局和精力分配需要重新調整,參政議政的壓力陡然增大

3.從被洗腦到去洗腦,從“泛政治化”思維到去政治化思維,香港社會需要找尋大同大異的新平衡,建設新的社會倫理和社會規範的壓力陡然增大

4.從肆意妄為到不能肆意妄為,從逾越底線到不能逾越底線,從廣泛存在、野蠻生長到有限存在、合理發展,反對派活動的基礎和空間需要重新挖掘和調整,保持香港社會文化多元化的壓力陡然增大

然而,這些帶來的又只是“陣痛”:

1.中央所為,只是立規矩、劃底線,僅屬於為香港“補課”;

2.撥亂反正,只是要將不正常轉為正常,僅屬階段性工作;

3.解決問題,只是壓縮自然調整週期,加大有效干預力度,僅屬非常時期的非常舉措;

最關鍵的是,中央反復強調“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在香港不會變、不動搖,改革僅是確保“一國兩制”不變形、不走樣的必要之舉。

也就是說,香港的“變”,變的是憲制秩序更明確、社會秩序更正常、經濟秩序更穩固,一切都為了“一國兩制”實踐在香港的行穩致遠。

變,不會改變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不會改變“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不會改變香港居民享有的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結社、集會、遊行、示威的自由,組織和參加工會、罷工的權利和自由。

變恰恰是為了“不變”,為了保留香港的特色

香港社會應當有信心,應該看到中央維護“一國兩制”的誠意。

11月6日,韓正副總理在會見林鄭月娥時說:

“凡是有利於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有利於增進香港同胞切身福祉、有利於促進內地與香港融合發展的事情,中央都會全力支援。”

香港回歸後的23年,中央出臺的惠港政策說明了一切,也給足了香港社會調整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如今中央出手撥亂反正,撥的僅是亂,中央給予香港關懷的力度不會減少。

這方面,香港社會認為國安立法後中央已經調整治港思路的說法多有偏差。

靖海侯早就說過,中央管治香港,不是“非A即B”的思路,不會作“非此即彼”的安排,或者甲與非甲僅擇其一,而是要有甲,也要有乙,還可以有丙有丁。“一國兩制”四個字,有“一國”,也有“兩制”,兩個方面有主次之別卻不能偏廢,也不會偏廢。

也可以說,堅守“一國”的舉措,正是為了更好地堅守“兩制”。

11月17日,林鄭月娥有篇發言文章。她說:

當年鄧小平先生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是在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保持香港繁榮和穩定的前提下,考慮到香港的歷史和現實情況,最大程度地保留香港的特色和優勢,讓香港市民的原有生活方式維持不變。這個初心從來沒有改變,也是中央一直以來對香港特區各項方針政策的根本宗旨。

這番話,是林鄭月娥的理解,是她的覺悟,其實也是她對香港社會的諫言。

其暗藏的意思,就是張曉明此前說過的另外一句話:

底線守得越牢,政治包容空間越大

包括對香港基本法,按照張曉明公開的說法,“作為一部憲制性法律,基本法需要保持相對穩定”,也是在反復強調香港不會有“內地化”的可能。

這一點,尤其需要香港的反對派聽明白。




靖海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