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大新法推算細菌演化 成果刊登國際學術期刊

社會事

中大新法推算細菌演化 成果刊登國際學術期刊
社會事

社會事

中大新法推算細菌演化 成果刊登國際學術期刊

2021年06月08日 09:21 最後更新:09:23

細菌等微生物,極少會留下化石等生命痕迹,對推算不同細菌演化與起源時間,帶來挑戰及困難。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通過分析真核生物的化石,獲取與阿爾法變形桿菌演化的時間訊息,以推算起源及進化歷程。研究成果已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刊登。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研究由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羅海偉與博士後研究員王思碩負責,團隊通過構建阿爾法變形桿菌和綫粒體的「系統發育樹」,列出物種之間的進化關係,並利用真核生物化石中蘊藏的時間訊息,推算阿爾法變形桿菌及其主要分支的演化歷程。

羅海偉(左)的研究團隊,以新研究方法獲取與阿爾法變形桿菌演化的時間訊息。

羅海偉(左)的研究團隊,以新研究方法獲取與阿爾法變形桿菌演化的時間訊息。

成果登國際學術期刊

新的研究方法修正了通過間接證據,推算演化歷程所產生的誤差,他們發現發現立克次氏體(Rickettsiales)的起源時間遠早於動物(即該細菌現今的主要宿主),卻與真核微生物的原生生物大致相同,並進一步分析出,立克次氏體細菌在演化過程中曾多次轉換宿主,由原生生物轉移至動物。團隊指單細胞真核微生物不斷演化,有機會成為新的人類致病菌。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羅海偉指,今次研究提供了可靠方法,推算任何涉及內共生事件的時間訊息,包括綫粒體內共生,對植物起源有重要意義的質體內共生,以及真核生物中反覆出現的二次及三次(質體)內共生,為推算整個微生物生命之樹的演化時間,提供了新思路。

香港中文大學。資料圖片

香港中文大學。資料圖片

今次研究獲研究資助局卓越學科領域計畫,與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實驗室(廣州)香港分部資助。

往下看更多文章

英國出土25米長巨型魚龍化石 屬史前最大海洋爬行動物

2024年04月21日 19:20 最後更新:21:13

英國業餘化石獵人和古生物學家聯手發現的2塊巨大下顎骨化石,證實是曾經稱霸海洋的巨型魚龍:塞文河巨型魚龍。

Dean Lomax 臉書圖片

Dean Lomax 臉書圖片

業餘化石獵人沙灘發現巨大下顎骨

《BBC》報道,2016年業餘化石獵人德拉薩爾(Paul de la Salle)在薩默塞特郡海灘上尋寶時,意外發現了1塊巨大的下顎骨化石。「這塊化石長度超過1米,散發著遠古的氣息。」德拉薩爾說,「我意識到這可能是一項重大發現,於是聯繫了古生物學家洛馬克斯(Dean Lomax)。」

Dean Lomax 臉書圖片

Dean Lomax 臉書圖片

4年後再找到另一塊更大化石

2020年,洛馬克斯和德拉薩爾再次攜手,在距離德拉薩爾發現地點10公里的藍錨灣(Blue Anchor)找到了第2塊類似的下顎骨化石。「這塊化石更加巨大,長度超過2米」,洛馬克斯說。

科學家命名為「塞文河巨型魚龍」

經過專家鑑定,這兩塊化石均屬於同一個物種——巨型魚龍(Ichthyosaur)。「根據化石的大小和形態特徵,科學家們將其命名為「塞文河巨型魚龍」(Ichthyotitan severnensis)」,洛馬克斯說。

Dean Lomax 臉書圖片

Dean Lomax 臉書圖片

2億年前活在海洋 體長可達25米

塞文河巨型魚龍生活在2億年前的海洋中,體長可達25米。洛馬克斯說,「牠是當時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以其巨大的身軀和鋒利的牙齒捕食大型海洋生物。」

Dean Lomax 臉書圖片

Dean Lomax 臉書圖片

魚龍化石樣本將在博物館展出

巨型魚龍化石樣本已經過科學家們的分析,將在布里斯托爾博物館和藝術畫廊(Bristol Museum and Art Gallery)展出。公眾可以近距離感受這史前巨獸的震撼,探索地球生命演化的奧秘。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