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以迂為直 - 躺平的正能量

博客文章

以迂為直 - 躺平的正能量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以迂為直 - 躺平的正能量

2021年07月19日 09:03

「你唔讀書,第日咪無嘢做囉!」這句話是我小時候經常聽到的,反映了上一代對後代出路的想像:讀書多,工種選擇多,做一份好工作,就能過上優渥生活。然而,社會發展的步伐令這些想像落空,如今有大學畢業證書不代表有機會在社會向上游;入了大公司也不等於有前途。改變原是永恆,新一代的生活和就業模式也要相應調節以迎接挑戰。

有的人選擇「躺平」,暫時不追逐於主流價值,放慢腳步,自在生活。某程度上,年輕人有「躺平」的空間,反映了社會進入相對富裕境界,付出相對較低的成本都能得基本生活保障。

今年我們迎來三位分別來自中國、印度和韓國的實習生,早前他們和我分享了對這個議題的看法。來自印度的Ritika坦言她和同輩沒有類似的想法,她相信是因為當地經濟發展的空間仍然很大,大家都在為更穩定的生活拼搏,年輕人暫時沒有條件「躺平」。

今夏我們迎來三位分別來自中國、印度和韓國的實習生,經常和我們分享自己國家的資訊。

今夏我們迎來三位分別來自中國、印度和韓國的實習生,經常和我們分享自己國家的資訊。

另一位實習生Michelle 來自南韓,她分享早在十年前,當地就已經興起「三拋」的概念:拋棄戀愛、結婚和生育。她指年輕人面對工作缺乏保障、工時長、薪金與生活成本脫軌等問題,部分人選擇回到慢節奏、低慾望的生活方式,可謂是南韓式「躺平」。「拋棄」一些東西表面看來有點負面,但Michelle 說她的前輩不是一面倒的拋棄,也不斷嘗試在市場上轉型求出路。十年過去,當地興起斜槓世代 (Slash generation),年輕人多技傍身,同時擁有多重職業及身分,減少對單一事業及企業的依賴,靠多元化收入實現財務自主。在自己感興趣或專長的領域發展,同時獲取更大的滿足感和認同。南韓經濟戰後起飛,即使受到金融風暴重挫也能迅速恢復,疫情爆發前一直都保持增長。從這個角度來看,困難促使年輕人轉型,並未有阻礙社會的發展。

三位實習生對未來各有想像和抱負,但不約而同覺得可持續發展是人類文明延續的關鍵。

三位實習生對未來各有想像和抱負,但不約而同覺得可持續發展是人類文明延續的關鍵。

南韓社會發展走在中國之先,借鑑其經驗,「躺平」或許只是年輕人應對時代轉變的暫時性策略。祖家湖南的Jenny對之表示讚同:「在我身邊不奮鬥的人似乎沒有……. 笑說要躺平,更多指的是一段時間努力之後的休養生息。」

無論是「三拋」或「躺平」概念,都是社會發展到某一個階段的產物,以不同的形式展現出來,當中都具有緩衝的意味。對大部分人而言,「躺平」是手段,而不是目標。面對時代轉變的挑戰,「躺平」不是心口掛住個勇字的大無畏,更多是年輕一代以迂為直的策略,長遠來看,不無正能量。

作者:呂志和獎總經理黎月荃




勵 ‧ 志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躬體力行之重要

2023年12月19日 10:56 最後更新:11:42

2023年快將來到尾聲,亦是不少人和機構進行年度回顧的日子。在這一年,困擾多年的新冠疫情暫告一段落,香港與內地及世界各國的亦重新連繫起來。雖然社會表面上看似逐步回復正常,正向著好的趨勢發展,但長時間的疫情對所遺留下的問題始乎仍未完全消散。

在社會不同範疇上,我們不難看到仍然存在著的問題。高息環境持續,市民和企業的開支和負擔持續上升;經濟活動亦未完全復甦,對基層市民的收入和就業造成一定的影響;受生活習慣、工作和學習環境轉變,不少人或會因為需要再次適應生活上轉變而出現不同程度的情緒和精神健康問題。

當看見這些不同類型的問題持續出現,亦讓我反思如何在這個時期更有效地支援社會上最有需要的人和群體,讓更多有需要的巿民受惠。自2020年起,呂志和獎在青年和教育兩大方向開展了一些項目。但對我們以言,慈善項目不是只停留於批出款項和贊助。每個項目都是一個樣我們更加了解社會需要和現況的過程,以讓我們思考,如何讓本地社區慈善工作,能夠把獎項所傳承的精神在香港社會深化和實踐。

呂志和博士多年來在商業世界穩中求進,循序漸進的策略,其實亦影響了我在慈善項目規劃上的想法。在推動社區項目的過程中,我和團隊少不免會出現一系列的考慮,例如透過調查和研究去確定關注的領域、尋找服務缺口、挑選理念相近的合作夥伴、贊助金額和方式等,以確保將有限的資源都是到有需要的領域,每一分的投入都能發揮最大的效用。

研究資料和數據,當然有助我們認清方向和理解問題,但要進一步了解現況,始終需要身體力行了解社會的現況,以及需要支援的群體所面對的難處。每當想到親身體驗,我都會想起呂博士在慈善事業上的一段經歷。

早年他前往雲南進行商務考察期間,目睹了偏遠山區的艱苦生活狀況,親身體會到很多當地連基本三餐溫飽都未能完全滿足,更惶論下一代的教育。在那一次經歷後,他的內心就蘊釀了一個計劃:要為當地的教育事業盡一分力。及後他在全國8個省市新建和修建了122間希望小學和中學。

他多年來一直認為,貧富差距源於知識差異,而知識的差異,因此他對於下一代的教育尤其關心。但對於如何和怎樣捐助,亦會持續審視度勢,因應社會實際情況作決定。而更重要的是,他對於身體力行,親自經歷和體驗實況的堅持,這種態度一直以來讓我深受觸動,並且在我們的推動慈善項目時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呂博士的經歷提醒著我,慈善不僅僅是捐助款項,更需要我們投入時間和心力去了解並解決問題。這樣的努力不僅能夠改善社會,也能夠豐富我們自己的人生,並連結社會更多有心的人和機構,共同為建立一個更宜居、和諧和充滿正能量的社會而共同努力。

作者:呂志和獎總經理程珍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