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要讓孩子認識歷史

博客文章

要讓孩子認識歷史
博客文章

要讓孩子認識歷史

2021年12月13日 19:47 最後更新:00:16

又到了12月13日。193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慘案開始的日子。

1937年7月7日晚,日本軍在河北省宛平縣蘆溝橋附近演習,日軍借口有一名叫志村菊次郎的士兵「失蹤」,要進入宛平縣搜查,就此拉開了侵華戰爭的序幕。同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進城屠殺了30萬人。那場浩劫到今年,已經84個年頭了。

今天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在2014年之後,12月13日這天也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國家公祭日」。如今是我們國家第8個國家公祭日。

這已是80多年前的事,若沒有80多、90歲的人,就未經歷過日本侵華戰爭,不少香港人對此的記憶十分淡泊。教育局上月致函全港中小學校長,建議學校舉行「南京大屠殺」悼念活動及講座,包括播放紀錄片。有屯門保良局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小學家長投訴,上周四於向一年級學生播放南京大屠殺片段後,部分學生恐慌嚎哭,引起家長不滿。

歷史,本來就是如此殘忍。當香港人完全淡忘了這一段歷史的同時,日本卻在改寫歷史。這裏可以講兩個故事。

1. 日本的靖國神社。

日本陸軍大將松井石根,名古屋人,甲級戰犯,南京大屠殺主要責任人之一。1937年12月1日,松井石根命令日本華中方面軍進攻南京;12月17日,松井石根率領日軍進行了聲勢浩大的入城儀式。在佔領南京後,他開始組織士兵進行屠殺中國軍民,30多萬中國軍民被各種殘忍手段殺害。日本戰敗初期被美國佔領,1945年9月19日,松井石根被作為戰犯逮捕入獄,在審判期間,他辯稱自己當時因為生病而未能阻止暴行。1948年12月23日,松井石根被執行絞刑。不過到了1978年,松井石根的「牌位」,竟然被日本政府遷入靖國神社!

在日本8萬多個神社中,只有靖國神社因供奉二次世界大戰甲級戰犯,而屢次成為爭議焦點。內地《環球時報》2015年採訪靖國神社,神社方面竟否認「戰犯」的存在,靖國神社話:「所有神社內的死難者,都是為了國家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並無高低貴賤之分。從日本國內的角度看,不存在戰犯一說。這也正是戰後70年的歷史中,貴國(指中國)所謂的戰犯,一直被合祭在靖國神社的原因。」    

靖國神社內的「游就館」是收藏和展示遺物的戰爭紀念館。館內展品的陳列方式和內容介紹無不在美化日本軍國主義,裡面循環播放著二戰紀錄片,有充滿悲情的解說,極力渲染日本士兵的為國盡忠,強調受害者形象。靖國神社把自己塑造成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每年約有500萬人次參拜靖國神社,包括一批又一批的日本小學生,在參觀靖國神社後留言,向些那些在神社內供奉的「為國捐軀者」致敬。

2. 香港的空白。

香港97回歸,並沒有更重視中國歷史教育,還把中史由初中必修科變成非必修科。

那些年香港政府有個策略發展委員會,我是成員之一,有一天討論教育問題,我發言講到一個故事。話說2008年北京奧運,我和一個中二少年一起看女排比賽,中國對日本,中國隊一出場,少年就噓。問他何解這樣做,他除了崇日之外,還覺得中國隊「樣衰」。

這個少年在一間直資中學唸書,初中3年只有一個學期有中史課,竟然由一個英國中年女老師去教,女老師當然沒有讀過中國歷史,她自謂上課前兩星期在維基百科惡補中史。這樣的教育,自然教出這樣的家國情懷了。我後來才知道,原來用不懂中文的老師教中史是違規的。

我在策發會講完這個故事後,在場的教育局高官請我吃了一頓飯。他不是多謝我提的意見,而是請我有意見以後可以私下提出,不用在特首在場的公開會議提出。我懂的,我懂了香港教育和相關決策出了什麼毛病,就是對中國歷史的一片空白。

如今政府略有改進,又有家長不滿。但我覺得,要讓孩子認識歷史的大方向,只能前進,不應後退。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真正的30年河東,30年河西

2023年09月25日 19:31 最後更新:20:46

杭州亞運會開幕,國家隊高踞奬牌榜首,香港隊開局良好奪3金,成績可喜可賀。

觀賞這次亞運會開幕式,感概良多。數字人及火炬手共同燃點火炬塔「錢江潮湧」,點亮杭州亞運會夜空。

今屆亞運會開幕式,與08北京奧運會的風格又有不同,今次既有江南細膩,又有數字特色。回想33年前,中國首次舉辦亞運會,其艱難程度與現在相比,實在有天壤之別。

1989年中國發生六四事件,正受外國制裁,再加上國力遠不如今天,1990年舉辦亞運會,實在相當吃力。

內地《北京日報》公眾號「長安街知事」回顧了這段歷程。1990年7月3日,鄧小平視察亞運場館,說了幾句名言: 「有的人總以為外國的月亮圓,我看中國的月亮也是圓的,可能還圓得更好一點。」

比對1990年的北京亞運及如今33年後的杭州亞運,鄧小平這句感嘆,更令人回味。當時中國辦亞運的確艱難。上世紀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才12年,國家的GDP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首都北京的建設仍然比較落後,體育場館更和日本等亞洲強國無法比擬。

要辦好亞運,首先就是資金問題。

時任北京亞運會組委會執行主席伍紹祖回憶說,當時舉辦一屆亞運需要21.4億元,中央財政只給了8.5億,缺口是12.9億。面對巨大缺口,只能全國籌措,從藝人義演,畫家拍賣,到企業家捐助,全民慷慨解囊,終於解決了亞運會的資金問題。

第二是建設難度。

大量的場館,要在短時間內建設起來,即使全面加班,是否能如期建好也是問題。當時北京副市長張百發甚至打趣說:「如果亞運會工程不能如期完工,我就從北京最高的京港中心頂樓跳下去了!」

然而,中國就是以奇蹟的速度,從設計到施工只用了3年多時間,便完成了亞運會的巨量工程建設,包括國際奧林匹克中心,亦在限期內建成,成為北京的新地標。中國如今變成「基建狂魔」,中國的高速度基因,早已顯現出來。

第三是體制的優勢。

中國在還是相當貧窮落後的情況下,在受到外國制裁的壓力下,仍然可以成功辦好90亞運,關鍵就是高效的體制。鄧小平當時說:「這麼好的亞運會建築,是集中力量在短時間內搞出來的,而且搞得這麼好,證明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能夠集中力量,什麼困難的事情都能搞成。」這就是所謂「集中力量辦大事」,集全國之力,聚焦在發展相關的項目上,便能把事情辦好。過去如是,如今更是如此。

從90北京亞運,到2008年北京奧運、2010年廣州亞運,再到今年2023杭州亞運,中國已有豐富舉辦世界級運動會的經驗。中國如今已是世界第2大經濟體,如果按實際產出能力的「購買力平價」指標(Purchasing power parity),中國的經濟產出,早於2014年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今年舉辦杭州亞運,對硬件建設固然全無擔憂,運營的軟件亦是世界一流,科技含金量越來越高,綠色程度佔比越來越大,使用功能也越來越強,不但遠超當年水平,也是世界一流。

觀賞中國舉辦國際運動會的開幕式,的確令人有30年河東,30年河西的感嘆。中國由追趕到超越,只用了30多年的時間!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