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台灣變局北京會沉著應對

大視野

台灣變局北京會沉著應對
大視野

大視野

台灣變局北京會沉著應對

2016年01月17日 00:23 最後更新:00:38

這次台灣的總統選舉結果,完全沒有出人意表的地方。民進黨蔡英文篤定上台,選舉前反而對大陸的言詞十分克制。

而大陸亦同樣克制。選舉結果公佈後,國台辦回應台灣大選結果,指中共對台方針不因台灣選舉結果而改變,願意與所有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政黨和團體,加強接觸交流,又指台海和平穩定局面得來不易,要倍加珍惜。

內地《財新網》主編胡舒立話,大陸方面對台政策,將要堅持戰略定力,保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勢頭,維護業已取得的協商成果。另外今後,大陸對台灣民情的掌握更需細膩,特別要關注青年一代的情緒和發展需求,他們在此次選舉中展現較大能量。重視青年,就是重視兩岸關係的未來。

可以看看胡舒立的評論:

【舒立觀察】以戰略定力應對台海變局

1月16日舉行的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如預期般落幕。兩岸關係向何處去,牽動著海內外一切關注台海風雲的人士的心。面對島內出現的新變局,有些人士難免感到憂慮。堅持戰略定力,保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勢頭,維護業已取得的協商成果,必將成為大陸方面臺灣政策的抉擇。

過去八年間,兩岸關係的主基調是和解、發展和合作。兩岸“兩會”恢復制度化協商、開放“三通”直航、放寬大陸人民赴台旅遊、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等23項協定,諸多成果均可圈可點,得來不易。而2015年11月習近平與馬英九的會面,開創了兩岸領導人66年來直接對話溝通之先河,以其突破意義載入史冊。那麼,此番台灣選舉中民進黨獲得的選票,是否代表台灣民意對兩岸和解成果的否定、對兩岸和平發展路線的拋棄,甚至是對大陸善意對台的“負心”之舉呢?若率爾持論,極易失之操切,流於偏激。

  

其實,在島內,兩岸關係問題雖然重要,卻非決定民意的惟一議題。國民黨在此次選舉中支持率走低,主要是其主政八年以來,島內問題成堆、矛盾尖銳所致,其中,經濟和投資環境改善乏力、普通民眾薪資增長停滯、重大公共決策反覆、黨內分歧解決無方,尤為失分。

  

民進黨應對兩岸問題的態度,較之以往,趨於謹慎務實。二度衝刺島內權力頂峰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始終沒有對大陸念茲在茲的“九二共識”和兩岸關係定位等問題,做出明確表態,但是,也多次表達了“依循普遍民意,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的願望。民進黨人直接刺激、挑釁大陸的言行明顯收斂;此次競選的主軸,也不再集中於抨擊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或如陳水扁時期一意挑動民間的“反陸”情緒。民進黨陣營僅較為克制地提出,要反思臺灣的外貿導向經濟發展模式;以擴大內需和政府投資手段,做深台灣的“淺碟”經濟;並聲稱要比國民黨更加重視收入再分配等社會福利問題,等等。同2008年和2012年的兩次選舉相比,在過去一年來的逐鹿拉鋸中,兩岸問題和大陸政策已由顯入潛,不再是選戰火線上的主要標靶和區分敵我的主要界線。

  

難得的是,在台灣選情影響下,兩岸主政者仍有條不紊地推進兩岸關係持續發展。即使服務貿易協定因島內政情而延遲生效,貨品貿易協定的談判仍在推進;此外,免除台胞進入大陸所需的入境簽注;表態歡迎臺灣加入亞投行、並願共同磋商解決入會名義問題;建立兩岸事務主管部門的工作平臺、實現首長互訪,並在國台辦主任和陸委會主委之間接通兩岸“熱線”管道,均次第取得進展;日前,兩岸“兩會”又就互設辦事機構舉行新一輪業務溝通,均顯示兩岸和平發展勢頭的勃勃生機。

  

事實已經證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是一條正確道路,兩岸民眾可從中得福祉,地區局勢可借此求穩定。誠然,兩岸關係接下來面臨新挑戰,但是,相信大陸決策者將以更大的決心和誠意來謀求兩岸的和平繁榮。

  

維護台海穩定存在不少有利因素。兩岸的文化、教育、科技、體育、宗教等領域的交流非常活躍。兩岸每週直飛890個航班、雙方全年人員往來接近1000萬人次;2015年,兩岸間互派的學生約4.5萬人。而兩岸經貿關係更堪稱“壓艙石”。2015年,兩岸年貿易額逼近2000億美元,臺灣來大陸投資的企業專案增長逾22%。未來,兩岸經貿關係的基礎不會傾圮;大陸作為台灣最大交易夥伴、最大投資目標和最重要出超來源的戰略地位斷難撼動。在台灣經濟多年增長乏力的背景下,強化這一互利互惠的關係,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誠如國台辦負責人所說,“我們不要等到路燈熄滅後才感受到它帶來的光明,不要等到和平發展成果失去的時候才感受到它的可貴。”

  

此次台灣選舉結果,應在大陸領導人的預料之中,也會有相應預案。選戰硝煙散盡後,大陸需與對岸新領導人重新確認雙方交往的政治基礎。在調適期和觀察期中,兩岸官方的接觸協作或將趨緩。堅持國家領土主權完整和反對分裂行徑的底線不會動搖,但是,大陸對台工作向來以統籌全域見長,並不專以一人一党和行政當局為對象。大陸的對台方針和惠台措施,一定會有守有為,展現政策穩定性,以安定島內同胞和在陸臺胞的人心。

  

今後,大陸對台灣民情的掌握更需細膩,特別要關注青年一代的情緒和發展需求。他們的情感與立場攸關兩岸今後走向,且已在此次選舉中展現較大能量。重視青年,就是重視兩岸關係的未來。

  

16年一輪回,這不會是兩岸和解的結束,而是管控並最終解決兩岸分歧的開端。這需要自信,更需要內外施政的協調一致,需要更有針對性的對台新策略,如此,兩岸關係才能真正行穩致遠。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日本時隔5年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 所為何事?

2024年04月18日 11:52 最後更新:12:13

日本發佈2024年版《外交藍皮書》,時隔5年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對此如何看?

深圳衛視直新聞特約評論員庚欣解讀了日本的意圖。

庚欣話,這次庚欣,再次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並強調了「構建穩定、建設性的中日關係的重要性」。這表明日本岸田政府在內外交困之中,依然希望在與美國強化關係的同時,和中國也保持「鬥而不破」的關係定位,強調保持建設性的穩定關係對兩國非常重要,雙方需要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當然,這也是在重申去年11月,兩國領導人對中日「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共識性再定位。

日本發佈2024年版《外交藍皮書》。

日本發佈2024年版《外交藍皮書》。

庚欣指出,日本這次談及的「戰略互惠關係」,是2008年胡錦濤主席訪問日本之時,雙方發表的《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所提出的,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確立,其實就類似於今天中美關係要扣好的「第一粒鈕釦」的意義,這是中日關係一次重大的進展。

其實,百年來的中日關係一直都存在誰來主導、走向何方的問題。當然這中間有美國的因素,因為日美在二戰後至今的制度安排上,是美國在直接影響甚至在重大問題上主導著日本的一些外交決策。但是,在中日互動中,中方是主導的一方,而在建交之後開啟的中日關係發展的熱潮中,中方倡導的以「友好外交、人民外交、和平外交」為主要特徵的中日關係發展,應該說一直是順暢的。

但是,近年來,由於日本面對著「百年變局」等各種各樣的壓力。首先是中日關係力量對比的顯著變化。中國從以前遠遠落後於日本的經濟發展,到2010年經濟總量開始超越日本,到之後的十幾年間,中國的GDP已經是日本的三倍以上。而日本則明顯感受到了這樣的變化和壓力。而且伴隨中日經濟和綜合實力的這種明顯的變化,同時呈現出中日關係似乎在向著負面的方向發展。在中日經貿額不斷增長的同時,中日之間的政治信任和民間感情卻似乎在不斷的下降,這種微妙、複雜的中日關係取態,對中日都是壓力很大的,對日本尤其如此。

同時,中日兩國在戰後一直就存在很多既有的矛盾,比如「東亞爭雄」的問題、「歷史認識」的問題、台灣問題、兩國的領海劃界問題等等。近年來,中日都在走向大國化的進程中,又不斷地發生摩擦和碰撞。一定程度上,這也是日方近年少提甚至不提「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原因。

那麼日本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對中日關係意味著什麼?日方還有政策調整嗎?

庚欣認為,日本是一個島嶼國家,所謂島嶼國家,就必須要成為「陸海聯動」的橋樑。但是,從戰後幾十年的實踐來看,日本和周邊各國的關係發展並不融洽。另外,日本畢竟是個經濟大國,它的經貿關係主要是靠和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的互動,而不是依靠美國。現在日本和中國每年經貿額達到3600多億美元,而和美國的經貿額只有中日經貿額的一半左右。地緣關係上大家又是「搬不走的鄰居」,這些都使得日本處處進退兩難。

其實,日本無論是自身的穩定、還是經濟繁榮以及大國化進程,都處處離不開中國。這就是為什麼近兩年來,岸田似乎和拜登走得很近,爭相送「投名狀」,但實際上他也在很積極地推動日本加入RCEP,加強和中國及亞洲的這種實質性的合作關係,以穩定自身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就在最近兩天,他跑到美國去和拜登「秀恩愛」的同時,又和中韓兩國爭取要在五月份舉辦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推動中日韓的合作。這些看似矛盾的表現,正是日本今天面對兩難困境和自身國家發展「焦慮」的一個真實寫照,美國的焦慮是「霸權的焦慮」,日本的焦慮可是「生死的煩惱」,所以就更顯得進退失據、捉襟見肘。

4月1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向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講。

4月1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向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講。

他認為,從這種意義上說,中國尤其要冷靜、準確地把握美日各自的矛盾,特別要重視日本的動向,調動中日關係中的積極因素,注意克服消極因素,中日關係也要扣好第一粒鈕釦,重建「戰略互惠關係」就是今天中日關係的第一粒鈕釦,進而也同樣用「和為貴、穩為重、信為本」的方針來建立中日相處之道,牢牢掌握住中日關係的主導權。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