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西北軍鎮成「變法特區」 北宋西軍曾大破西夏30萬大軍

歷史長河

西北軍鎮成「變法特區」  北宋西軍曾大破西夏30萬大軍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西北軍鎮成「變法特區」 北宋西軍曾大破西夏30萬大軍

2022年05月04日 10:03 最後更新:10:49

昨日(5月3日)本欄提及北宋的西北軍,在「王安石變法」之軍事改革打造之下,成為一支精銳之師,扭轉了北宋與西夏交戰的被動局面。王安石變法不只是以「求富」為目標的經濟改革,也有展開以「強軍」為目標的軍事改革。然而,任何時代的改革,目的只為「富國強兵」,而檢討軍事改革成敗的標準,最終要看是否在外作戰中佔據優勢,並取得成效。

北宋禁軍曾為一支強悍作戰隊。(網上圖片)

北宋禁軍曾為一支強悍作戰隊。(網上圖片)

針對北宋,軍隊可分為禁軍、廂軍和鄉兵三部分,其中廂軍和鄉兵戰鬥力相對較弱。而作為軍中主力軍隊的禁軍,同樣分為三部分:「河北禁軍」、「西北禁軍」以及「中央禁軍」,可是,所倚重的「河北禁軍」及「中央禁軍」因承平日久,有餉無戰,北宋的「中央禁軍」早已腐化墮落。所以,直接改革「中央軍」的難度特別大,也不太現實。「王安石變法」於是將軍事改革的重點,以西北地區的軍隊整頓為主。

更多相片
北宋禁軍曾為一支強悍作戰隊。(網上圖片)

昨日(5月3日)本欄提及北宋的西北軍,在「王安石變法」之軍事改革打造之下,成為一支精銳之師,扭轉了北宋與西夏交戰的被動局面。王安石變法不只是以「求富」為目標的經濟改革,也有展開以「強軍」為目標的軍事改革。然而,任何時代的改革,目的只為「富國強兵」,而檢討軍事改革成敗的標準,最終要看是否在外作戰中佔據優勢,並取得成效。

王安石畫像。(網上圖片)

針對北宋,軍隊可分為禁軍、廂軍和鄉兵三部分,其中廂軍和鄉兵戰鬥力相對較弱。而作為軍中主力軍隊的禁軍,同樣分為三部分:「河北禁軍」、「西北禁軍」以及「中央禁軍」,可是,所倚重的「河北禁軍」及「中央禁軍」因承平日久,有餉無戰,北宋的「中央禁軍」早已腐化墮落。所以,直接改革「中央軍」的難度特別大,也不太現實。「王安石變法」於是將軍事改革的重點,以西北地區的軍隊整頓為主。

遼、北宋、西夏時期全地圖。(網上圖片)

就某種意義上,宋朝西北軍鎮,是王安石變法的「特區」,經過整頓後的西北軍隊,擁有獨立的指揮權與統兵權。而事實上,在西北地區當中的禁軍中,北宋西軍因為駐紮於民風彪悍的陝西,又長期對夏戰爭,因而長期保持強悍戰鬥力,當時也湧現不少北宋名將與強軍,著名的部隊有「府州折家軍」、「麟州楊家將」、「青澗城種家軍」等。由於西軍將領一般世代相承,與我們普遍所認知的「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普通宋軍比較,戰力必然高得多。將西夏打得貼貼服服的,就是這一批西軍。

宋軍蠟像。(網上圖片)

西軍上下能苦鬥,肯犧牲,天下聞名。他們除了正軍,據《宋史》載,其他還有「蕃兵」,也有民間組織如「河北河東強壯」、「河東陝西弓箭手」,以及「河北等路弓箭社」等,他們都與西夏及青唐羌糾纏百年,作戰經驗豐富;而陝西諸路的山地軍,一家數代都為西軍效力。另外,西軍在面對西夏戰事慢慢佔優的因素,也在於宋軍攻佔了西夏控制的產馬區,不需再過份倚賴購入戰馬,這對建立一支自主性強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宋人所繪的金人騎兵。(網上圖片)

據載,在公元1098年,西夏梁太后挾小皇帝李乾順親自指揮,動員30萬大軍,由六路都統軍嵬名阿埋負責包圍了平夏城,西壽監軍司妹勒都逋則率領攔截部隊對付宋朝援軍,運用不同戰術,包括挖地道、造樓車等,日夜努力不懈地攻擊平夏城。

王安石畫像。(網上圖片)

王安石畫像。(網上圖片)

就某種意義上,宋朝西北軍鎮,是王安石變法的「特區」,經過整頓後的西北軍隊,擁有獨立的指揮權與統兵權。而事實上,在西北地區當中的禁軍中,北宋西軍因為駐紮於民風彪悍的陝西,又長期對夏戰爭,因而長期保持強悍戰鬥力,當時也湧現不少北宋名將與強軍,著名的部隊有「府州折家軍」、「麟州楊家將」、「青澗城種家軍」等。由於西軍將領一般世代相承,與我們普遍所認知的「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普通宋軍比較,戰力必然高得多。將西夏打得貼貼服服的,就是這一批西軍。

遼、北宋、西夏時期全地圖。(網上圖片)

遼、北宋、西夏時期全地圖。(網上圖片)

西軍上下能苦鬥,肯犧牲,天下聞名。他們除了正軍,據《宋史》載,其他還有「蕃兵」,也有民間組織如「河北河東強壯」、「河東陝西弓箭手」,以及「河北等路弓箭社」等,他們都與西夏及青唐羌糾纏百年,作戰經驗豐富;而陝西諸路的山地軍,一家數代都為西軍效力。另外,西軍在面對西夏戰事慢慢佔優的因素,也在於宋軍攻佔了西夏控制的產馬區,不需再過份倚賴購入戰馬,這對建立一支自主性強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宋軍蠟像。(網上圖片)

宋軍蠟像。(網上圖片)

據載,在公元1098年,西夏梁太后挾小皇帝李乾順親自指揮,動員30萬大軍,由六路都統軍嵬名阿埋負責包圍了平夏城,西壽監軍司妹勒都逋則率領攔截部隊對付宋朝援軍,運用不同戰術,包括挖地道、造樓車等,日夜努力不懈地攻擊平夏城。

西夏大軍包圍攻擊了13天,最終無功而返,而且在撤退中,還遭到宋軍的追殺、截殺,死傷無數。從此,宋軍開始控制橫山,西夏逐漸喪失了防禦北宋的最後屏障,由攻轉守。相反,宋軍由守轉攻。自此,北宋「西北軍」也成為了宋軍中最有戰鬥力的一支隊伍。

宋人所繪的金人騎兵。(網上圖片)

宋人所繪的金人騎兵。(網上圖片)

不少人都認為,如果沒有金滅北宋,北宋滅西夏是遲早的事,然而,歷史並沒有給北宋「西北軍」證明自己的機會;相反「西北軍」在北宋末年,在西夏軍與金軍的夾擊下潰散,散在汴梁、河北、河東、陝西,甚至在江南。到了後來,即使散出來騎兵,大都被岳飛和吳階等抗金軍吸收,成為抗擊金軍的中堅,但西軍已再沒有冠絕天下的名聲功績了。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