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清代火鍋深受乾隆慈禧歡迎 學者曾高呼「戒火鍋」

歷史長河

清代火鍋深受乾隆慈禧歡迎 學者曾高呼「戒火鍋」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清代火鍋深受乾隆慈禧歡迎 學者曾高呼「戒火鍋」

2024年12月09日 10:00

天氣轉冷,又是火鍋放題的時候了。

火鍋的歷史最遠可以追溯至西周,不過目前可考的紀錄以清代為主。也許與清代發源於東北苦寒之地有關,清代火鍋已經十分盛行。而且不僅在民間盛行,還是著名的宮廷菜肴,乾隆皇帝與慈禧太后皆十分喜愛。而康熙及乾隆曾在暢春園、乾清宮等地舉辦過「千叟宴」,招待千多位老人一起享用火鍋,成為一時佳話。時至今日,一些火鍋店還是以清代造形的鍋具為主。

更多相片
清‧袁枚撰寫的《隨園食單》(網上圖片)

清‧袁枚撰寫的《隨園食單》(網上圖片)

銀壽字火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銀壽字火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掐絲琺瑯團花紋菱花式火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掐絲琺瑯團花紋菱花式火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錫方形一品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錫方形一品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清咸豐間粉彩火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清咸豐間粉彩火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清代火鍋的盛行,可在關於清代文獻作品中得到記載。民國時人徐珂根據清人、近人的文集、筆記、札記、報章、説部編成的《清稗類鈔》中,有這樣一段記載︰「京師冬日,酒家沽飲,案輒有一小釜,熾火於下,盤置雞魚羊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侯熟而食,故曰『生肉火鍋』。」另外是清朝著名學者袁枚的作品《隨園食單》有<戒火鍋>篇︰「冬日宴客,慣用火鍋,對客喧騰,已屬可厭;且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難差。今一例以火逼之,其味尚可問哉?近人用燒酒代炭,以為得計,而不知物經多滾,總能變味。或問︰『菜冷奈何?』曰︰『以起鍋滾熱之菜,不使客登時食盡,而尚能留之以至於冷,則其味之惡劣可知矣。』」簡單來說,是作者認為「火鍋」把各種食材一併處理,未能發揮各種食材的特性,雖然答案見仁見智,但從另一面反映當時火鍋的盛行。

清‧袁枚撰寫的《隨園食單》(網上圖片)

清‧袁枚撰寫的《隨園食單》(網上圖片)

上文提到火鍋在清宮大受歡迎,目前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傳世的火鍋具有四款之多,造形各異,可考的年代為咸豐及光緒年間之作,分別為銀壽字火鍋、掐絲琺瑯團花紋菱花式火鍋、錫方形一品鍋及粉彩火鍋。當中除了粉彩火鍋欠缺詳細的資料外,其餘三個火鍋具皆有其背後的故事在內。火鍋在清宮中又稱熱鍋,其質地有陶瓷、純銀、銀鍍金、銅、錫、鐵數種。其基本形式有兩種:一種為組合式,由鍋、爐支架、爐圈、爐盤、酒精碗5部分組成,可以同時上桌燒煮食物,也可單獨用鍋溫食品。另一種為鍋中帶爐,爐內燒炭火,能把水燒開,生魚、生肉、蔬菜等放入沸水中可以煮熟。

銀壽字火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銀壽字火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銀壽字火鍋屬第二種即鍋中帶爐型,高30cm、直徑32cm,考證為清光緒年間。之所以名為銀壽字,一是它採用銀質製成,設有鍋、蓋、煙囪及閉火蓋四個部份,而且鍋內帶爐,可用於燒炭。壽字見於火鍋的閉火蓋上,雕有鏤空「卐」字紋,鍋體滿布金銀圓「壽」字、長「壽」字、蝙蝠紋等,寓意「福壽萬年」之意。學者認為此鍋做工精細稱得上是造型完美,用料講究,應為清代晚期慈禧太后經常使用的火鍋。

掐絲琺瑯團花紋菱花式火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掐絲琺瑯團花紋菱花式火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因為所用工藝而名為掐絲琺瑯團花紋菱花式火鍋,屬於晚清時間作品,高19cm、口徑21cm及足徑15cm。火鍋為菱花式,圈足,上附鏨刻鎏金的提手和螭耳。通體在藍色地上飾各色的團花紋,有黃、紅、蘭、白等,團花三三倆倆,疏密自然,散佈周身。銅本身具備良好的導熱性能,自然成為火鍋具的最佳原材料。而琺瑯工藝以銅為胎體,以琺瑯做裝飾,是製作火鍋的不二選材。

錫方形一品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錫方形一品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錫方形一品鍋外觀上不算突出,但該件錫制一品鍋已包括碗、碟、蓋、座等共25件組合在內十分豐富。目前僅知屬於清代出品,高30cm,口邊長34cm。鍋的形狀成正方形,內有5個錫碗,每個碗均配鏨刻花卉圖案的蓋,碗下設有酒精碗。鍋身設有4個插孔,並配有4個支架,將支架插入孔中即可以承接雕刻花卉的小盤。鍋身周邊刻有各種花卉圖案;底部有4個象鼻形鍋架支腿,支撐鍋的整體;鍋蓋上有塑造的獅子為紐,形象生動。整體構造巧妙,造型美觀大方,製作工藝精良,屬於珍品級文物。

清咸豐間粉彩火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清咸豐間粉彩火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從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多款精美火鍋具,加上當時文獻的記載來看,可見在清代火鍋不但在民間及宮廷皆十分盛行,而且十分講究,這一風氣也流傳至今,成為中國人流行的美食。

往下看更多文章

明末發起「洋務運動」曾計劃與葡萄牙組抗清聯軍

2025年01月13日 10:00

中國歷來對於外來文化採取包容的態度,兼收並蓄,唐代便廣泛地招胡人當兵。

有明一代,西方軍事發展一日千里,所造的火槍及火炮威力驚人。當時有識之士紛紛建議加以引進,實行軍事現代化,可視之為明代版本的「洋務運動」,並在戰場上隨即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當時有更大膽的想法是向葡萄牙借兵,甚至是組聯軍抗清,看似十分成功,為何最終功敗垂成?

明代有鄭和七次下西洋之壯舉,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不過隨後實行海禁,把海洋霸權拱手相讓予西方。然而在明末之際,傳教士紛紛來華,傳授西方知識。與此同時,葡萄牙及荷蘭等國積極發展東方貿易,在威迫利誘下積極打開中國市場,也使明室有更多接觸西方知識的機會。而在西方列強中,中國與葡萄牙的關係是比較好的,後者更以年付500兩白銀予明室的代價,順利取得澳門地的使用權達400年之久。當時中國與西方列強的不少事項更會讓澳門的葡萄牙作中間人,可見中葡雙方關係之密切。

徐光啟(右)與利瑪竇 (網上圖片)

徐光啟(右)與利瑪竇 (網上圖片)

1626年,明軍和後金在寧遠一帶交戰,最終明軍大獲全勝,這是明朝軍隊第一次打敗後金,史稱寧遠大捷。這次戰役中,來自葡萄牙的紅衣大炮表現亮眼,炸死後金高官多名,其中包括一名正白旗護軍統領,金兵也受到重創。明朝的有識之士就意識到了紅衣大炮的威力,其中就包括徐光啟。作為中西文化的先行者,徐光啟曾與利瑪竇合作翻譯過《幾何原本》,《測量法義》等書,他還是一位天主教徒。

1629年,剛登基不久的崇禎就遭遇了己巳之變,後金皇太極繞過山海關從蒙古入關,兵鋒直指北京,永平四城失守,畿輔震動。最後在袁崇煥的苦戰之下,皇太極才退去。差點被一鍋端的崇禎嚇破了膽,聽信謠言淩遲了袁崇煥。袁崇煥被殺後崇禎問政于大臣,該怎麼對付後金。時任禮部尚書徐光啟向崇禎說明了紅衣大炮的威力,並提議「置辦火器及取善炮西洋人赴京應用」。崇禎一聽紅衣大炮火力巨大,就採信了徐光啟的建議,派人到澳門購炮招兵。

紅夷大炮複製品 (網上圖片)

紅夷大炮複製品 (網上圖片)

葡萄牙人自1553年後取得澳門的居住權,在1616年更開始委任澳門總督,對澳門的葡萄牙人進行自治,當時澳門不僅有葡萄牙艦隊還有軍隊,成為現成可用的軍隊。澳門總督對於明朝派兵的提議很是感興趣,最後雙方達成一口價4萬兩白銀的協定。按曾德昭《大中國志》記載,葡方準備一支400人的部隊,以葡人為主,及部分中國人與少數黑人等所組成。

可是誰知道主張「洋務」的徐光啟卻遭到中央政敵和地方官員彈劾,說引外夷入境,在天子腳下操兵弄器,堂堂天朝怎麼能向蠻夷借兵,於是崇禎只能作罷,急令已經走到南昌的葡軍返回澳門,計畫也因此破產。

雖然聯軍一事無疾而終,但故事並未就此完結,徐光啟的門生孫元化將繼續組建西洋火器營的未竟之業。崇禎四年(1631)三月,徐光啟便將陸若漢等人安排到山東登州,協助自己的學生登萊巡撫孫元化造炮練兵,積極引入葡人炮手,並由工匠護送大炮,這使得登州成為當時中國引進西洋火器技術的中心。

《神器譜》(網上圖片)

《神器譜》(網上圖片)

登萊與遼東的後金軍僅一海之隔,時有戰事發生,是紅夷大炮實驗其效能的一個理想基地。孫元化等人在登萊編練火車營,以紅夷大炮裝備和訓練士兵。孫元化對西方火器十分熟諳,以為「中國之銃惟恐不近,西洋之銃惟恐不遠,故必用西洋之法。」孫元化更著有《西法神機》,成為中國最早系統介紹了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書藉。

在孫部效力的葡萄牙炮手前期有13人,後來增加到40餘人,他們成立了一支模範炮隊,作為明軍孫元化部炮兵的示範部隊。這批葡籍雇傭軍拿著比周圍明軍官兵高幾十倍的工資,確實幹活也很有職業精神,教授明軍炮手各種技術也十分認真,工作幹得很不錯。

葡萄牙雇傭兵到達登萊僅1個月後,就直接參與了戰事。崇禎四年(1631年)五月,孫元化部屬張燾和葡萄牙統領公沙的西勞等,使用西洋火器 ,在皮島戰役中大敗後金。此次運用西式火器的海陸攻戰「戰艦蔽海,連日進戰,炮煙四塞 ,聲震天地」。戰鬥中能熟練操縱西洋大炮的,主要就是先期到達的13名葡萄牙炮手。據湯若望授、焦勖纂《火攻挈要》所載︰「崇禎四年,某中丞(指張燾)令西洋十三人,救援皮島,殲敵萬餘,是其(指西洋大銃)猛烈無敵,著奇捷之效者此也」。

明軍曾積極引進西方火器 (網上圖片)

明軍曾積極引進西方火器 (網上圖片)

此戰是皇太極直接指揮後金兵第一次攻打皮島,借道朝鮮由皮島北面渡海。金兵不會水戰,而明軍有百餘戰船和西洋大炮參戰,其結果不難想像。當時朝鮮人曾記錄下後金兵「扶傷盈路,不可勝記;柞鹵俱漂,草木渾腥」的慘狀。雙方激戰十餘日,後金兵也打得十分頑強,「猶潰而複合,合而複潰,如是者再四」,可是血肉之軀終究不是西洋炮火的敵手,戰鬥意志再強也敵不過炮火,後金兵被迫放棄進攻,「畏縮奔於八十裡之外,不敢複近海岸。」六月二十八日,後金兵自朝鮮撤兵,七月二日回了瀋陽。

不過崇禎五年(1632年)登州之戰中明軍失利,孫元化等人兵敗被處死。崇禎六年(1633),徐光啟與世長辭,明室引進西洋火炮之事無以為繼。加上部分降後金後,使後金軍取得相應之技術,並能通過仿製紅夷大炮,戰事對明軍日益不利。

隨著1644年北京城破,明代自此退出歷史舞台,由南明繼續抗清之業。此後葡萄牙人的火炮繼續發揮其餘熱。然而,儘管西洋大炮威力驚人,但遺憾的是數量太少,不足改變整場戰爭。另外,南明內部的紛爭也給予滿清可乘之機,最終未能扭轉形勢,而中國也錯失一次軍事現代化的機會,以致在鴉片戰爭後及後的戰爭中屢次敗於西方烈強之手。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