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艘全能無人航母交付 美海軍期待的無人作戰艦隊或先在中國出現?
央視日前官宣,1月12日上午,圓滿完成各項海試目標任務的全球首艘智能型無人系統科考母船「珠海雲」順利入泊珠海高欄港三一海工碼頭,正式交付使用。
報道證實了外界猜測已久的傳聞:這是一艘「海空潛」全能的無人航母。內地軍事自媒體「空天力量」分析指,在不遠的未來,美國海軍期待已久的無人作戰艦隊,或許會首先在中國出現。

「珠海雲」正式交付使用。
報道稱,「珠海雲」由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主持製造,該船是全球首艘具有自主航行功能和遠程遙控功能的智能型海洋科考船,獲得了中國船級社頒發的首張智能船舶證書。其設計建造貫徹了「綠色智能」「無人系統科考支持」和「未來感」等設計理念,主體設備國產化率高,動力系統、推進系統、智能系統、動力定位系統以及調查作業支持系統等均為中國自主研製。

報道證實了這是一艘「海空潛」全能無人航母的傳聞。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海洋實驗室主任陳大可接受採訪時,透露了幾個重要信息。
首先,「珠海雲」的無人化體現在可以借助人工智能(AI)操作系統自主航行。
陳大可介紹「珠海雲」在這次專業海試中檢測了自主航行性能,以及無人艇的收放步驟。「智能船舶第一次連續12個小時自主航行,實現避障,規劃路徑等等,所以效果非常好,完全達到了我們原來的設計指標。」

美國「海上獵手」無人反潛艇。
這首先意味著「珠海雲」具備自主航行能力,能自行規避海面障礙物和規劃路徑。此前美國海軍吹噓已久的「海上獵手」無人反潛艇,最突出的能力就是這個。但相比排水量僅有100多噸的「海上獵手」,「珠海雲」的體積大得多,它全長88.5米,型寬14.0米,型深6.1米,設計排水量約2100噸,因此在海上航行時的自主控制難度也大得多。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國在無人船的自主駕駛領域已經走在了全球最前面。
美國「動力」網站承認,「珠海雲」被廣泛認為是「全球首艘具有遠程遙控和開闊水域自主航行功能的科考船」,其定制的AI操作系統,可以支持它作為各種無人平台的母艦。美媒還表示,「為了讓這艘船能在繁忙的港口區域自主航行,船員將通過遠程遙控來操作船舶的導航系統,或者至少具備在這些複雜的導航階段進行監控」。據稱,這對於人工智能技術的要求相當高。

美國最大的無人駕駛船隻遠遜於「珠海雲」。
其次,陳大可還透露,該船擁有寬敞的後甲板,可搭載多種不同觀測儀器的空、海、潛無人系統裝備,可執行海洋測繪、海洋觀測、海上巡檢及部分調查取樣等綜合性海洋調查任務。
這就是「珠海雲」無人化的第二個重要特徵:能攜帶海上、水下和空中的多種無人平台執行複雜的觀測任務,說它是「全能無人航母」毫不為過。
根據早前公開報道,「珠海雲」能在目標海區批量化布放各種無人系統,並進行面向任務的自適應組網,實現對特定目標的立體動態觀測。它有助於改變傳統海洋觀測模式,獲取實時立體海洋觀測數據,提升海洋觀測效率。

撞上南海海底山脈的美國「康涅狄格」號核潛艇。
美媒則將「珠海雲」的這些特性與軍事用途聯繫在一起。
「動力」網站稱,這艘無人母船憑借數攜帶的數十套無人探測系統,能收集「三維動態觀測」數據,這對於中國海軍來說尤其重要。美國海軍「康涅狄格」號核潛艇之前在南海撞上海底山脈的慘痛經驗證明,高度準確的水下導航數據對於潛艇的航行安全尤為重要。而「借助『珠海雲』提供的準確海床地形圖,中國潛艇將能夠提高任務規劃和航行靈活性。」
此外,該報道還將「珠海雲」與其他中國無人機/無人艇/無人潛航器的協同作戰聯繫在一起。美媒認為,「珠海雲」或者其他類似的船隻,理論上可以充當無人艇群的協同指揮中心。中國無人船企業早在2021年底利用六艘高速無人船進行了「快速攔截、圍攻和驅逐海上入侵者」的測試。報道稱,它的「動態合作對抗技術」或「蜂群」技術,可以讓無人機船隻以自主協調的方式與敵方目標交戰,而無需人工控制。
由此可見,雖然「珠海雲」只是一艘用於海洋調查的科研船隻,但它背後蘊藏的巨大科技含量、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就連美國方面也緊張不已。
據悉,這些人工智能技術理論上的確有望快捷地移植到其他平台上。分析認為,在不遠的未來,美國海軍期待已久的無人作戰艦隊,或許會首先在中國出現。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