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史上三位貞觀皇帝 為何只有一人能成功

歷史長河

史上三位貞觀皇帝 為何只有一人能成功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史上三位貞觀皇帝 為何只有一人能成功

2023年02月03日 10:00

「貞觀之治」是耳熟能詳的盛世,但歷史上採用「貞觀」為年號的皇帝又豈止唐太宗李世民一人!在歷史長河上,還有兩位皇帝採用「貞觀」為年號,其中一位是西夏的崇宗,另一位是晚唐年間的日本清和天皇。兩人的表現較之唐太宗如何?

唐太宗李世民是首位改元貞觀的皇帝 (網上圖片)

唐太宗李世民是首位改元貞觀的皇帝 (網上圖片)

「貞觀」兩字代表甚麼,且先看其出處。在《周易‧繫辭下》第一章︰「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所謂「天地之道」又稱正道,如陳夢雷淺述:「觀,示也。天地常垂象以示人,故曰貞觀。」談到「貞觀」年號,唐太宗曾作《改元貞觀詔》,內容以陳述唐高祖李淵自創業以來開始進入治世,萬國來庭,是時候改元。對於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花時間看看原文︰「朕遐觀方冊,曆選前王,大道既隱,至公斯革,莫不思樹風聲,用隆鼎命。太皇膺籙受圖,功成治定,鄙聖人之餘事,顧天下而窅然。永言俗累,高居物表。爰以大寶,俯授微躬。自肅奉神器,亟移灰律,屬三正在旦,萬國來庭,長世之術既宏,惟新之命方始,體元居正,今則其時。可改武德十年為貞觀元年。」

更多相片
唐太宗李世民是首位改元貞觀的皇帝 (網上圖片)

「貞觀之治」是耳熟能詳的盛世,但歷史上採用「貞觀」為年號的皇帝又豈止唐太宗李世民一人!在歷史長河上,還有兩位皇帝採用「貞觀」為年號,其中一位是西夏的崇宗,另一位是晚唐年間的日本清和天皇。兩人的表現較之唐太宗如何?

唐代「貞觀盛世」,表現在樂舞俑背後的歌舞生活之中。(資料圖片)

「貞觀」兩字代表甚麼,且先看其出處。在《周易‧繫辭下》第一章︰「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所謂「天地之道」又稱正道,如陳夢雷淺述:「觀,示也。天地常垂象以示人,故曰貞觀。」談到「貞觀」年號,唐太宗曾作《改元貞觀詔》,內容以陳述唐高祖李淵自創業以來開始進入治世,萬國來庭,是時候改元。對於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花時間看看原文︰「朕遐觀方冊,曆選前王,大道既隱,至公斯革,莫不思樹風聲,用隆鼎命。太皇膺籙受圖,功成治定,鄙聖人之餘事,顧天下而窅然。永言俗累,高居物表。爰以大寶,俯授微躬。自肅奉神器,亟移灰律,屬三正在旦,萬國來庭,長世之術既宏,惟新之命方始,體元居正,今則其時。可改武德十年為貞觀元年。」

西夏崇宗李乾順 (網上圖片)

唐太宗是一代明主,貞觀年間君臣上下一心合力建設國家的言行見於《貞觀政要》一書,書中的名句如「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以及「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無一不屬教科書式的典範。「貞觀之治」也成功為大唐帝國開創了首個盛世,唐太宗不論文治武功皆為後世所稱頌,四夷來朝,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至於及後那兩位採用「貞觀」為年號的皇帝,表現又大致如何呢?

最近開始有更多西夏文化展覽,為人們提供更多認識西夏古國的機會。(網上圖片)

西夏歷史一向未受太大的重視,不過西夏自1038年立國至1227年為蒙古所滅,歷時共189年,且長年夾在遼宋及金國之間,其影響力不容忽視。本文的主角崇宗李乾順(1084年—1139年)(1086年-1139年在位)是西夏第四代皇帝,終其在位期間共改元八次,分別為天儀治平(1086年) 、天祐民安(1090年)、永安(1098)、貞觀(1101年)、雍寧(1114年)、元德(1119年)、正德(1127年) 、大德(1135年),這與唐太宗在位僅採用「貞觀」一個年號不同。在崇宗採用「貞觀」年號的12年間(1101-1113年),宋遼金形勢發生重大變化。1101年是為宋徽宗即位不久的建中靖國元年,而1115年大金建國,並於1125年滅遼、1127年滅北宋,因此西夏皇朝在貞觀年間對宋遼兩國的取態可謂舉足輕重。

日本清和天皇 (網上圖片)

崇宗李乾順即位早年受制於母黨梁氏專權,直至永安二年(1099年)才因遼道宗遣人鴆殺梁太后,命李乾順親政,時年16歲。在親政初期,李乾順需要處理與宋軍戰敗的難攤子,因此一向致力於與宋講和,遣使向宋室上謝罪表,最終雙方成功議和,並獲宋室恢復「歲賜」。對於遼室,李乾順則借助其力量,結束了母黨專權的局面,並力爭與遼國結成秦晉之好。永安三年(1100年)十一月,李乾順向遼請婚,但不獲遼道宗允許。其後天祚帝繼位,李乾順在貞觀二年(1102年)六月和三年(1103年)五月,曾經兩次遣使向遼請婚,夏使臣李至忠等對天祚帝一再稱頌李乾順,遼帝最終答應婚事。貞觀四年(1104年)三月,遼主封宗室女南仙為成安公主,嫁給李乾順。對於崇宗李乾順,歷史上並沒有多大的作為,尤其對於宋遼金方面戰爭多採取觀望態度,未能從中獲利,表現僅屬中規中舉,後世對於他的評價是守城之主,如《西夏書事•卷三十一》記李至忠評其為「秉性英明,處事謹慎,守成令主也。」

唐代「貞觀盛世」,表現在樂舞俑背後的歌舞生活之中。(資料圖片)

唐代「貞觀盛世」,表現在樂舞俑背後的歌舞生活之中。(資料圖片)

唐太宗是一代明主,貞觀年間君臣上下一心合力建設國家的言行見於《貞觀政要》一書,書中的名句如「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以及「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無一不屬教科書式的典範。「貞觀之治」也成功為大唐帝國開創了首個盛世,唐太宗不論文治武功皆為後世所稱頌,四夷來朝,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至於及後那兩位採用「貞觀」為年號的皇帝,表現又大致如何呢?

西夏崇宗李乾順 (網上圖片)

西夏崇宗李乾順 (網上圖片)

西夏歷史一向未受太大的重視,不過西夏自1038年立國至1227年為蒙古所滅,歷時共189年,且長年夾在遼宋及金國之間,其影響力不容忽視。本文的主角崇宗李乾順(1084年—1139年)(1086年-1139年在位)是西夏第四代皇帝,終其在位期間共改元八次,分別為天儀治平(1086年) 、天祐民安(1090年)、永安(1098)、貞觀(1101年)、雍寧(1114年)、元德(1119年)、正德(1127年) 、大德(1135年),這與唐太宗在位僅採用「貞觀」一個年號不同。在崇宗採用「貞觀」年號的12年間(1101-1113年),宋遼金形勢發生重大變化。1101年是為宋徽宗即位不久的建中靖國元年,而1115年大金建國,並於1125年滅遼、1127年滅北宋,因此西夏皇朝在貞觀年間對宋遼兩國的取態可謂舉足輕重。

最近開始有更多西夏文化展覽,為人們提供更多認識西夏古國的機會。(網上圖片)

最近開始有更多西夏文化展覽,為人們提供更多認識西夏古國的機會。(網上圖片)

崇宗李乾順即位早年受制於母黨梁氏專權,直至永安二年(1099年)才因遼道宗遣人鴆殺梁太后,命李乾順親政,時年16歲。在親政初期,李乾順需要處理與宋軍戰敗的難攤子,因此一向致力於與宋講和,遣使向宋室上謝罪表,最終雙方成功議和,並獲宋室恢復「歲賜」。對於遼室,李乾順則借助其力量,結束了母黨專權的局面,並力爭與遼國結成秦晉之好。永安三年(1100年)十一月,李乾順向遼請婚,但不獲遼道宗允許。其後天祚帝繼位,李乾順在貞觀二年(1102年)六月和三年(1103年)五月,曾經兩次遣使向遼請婚,夏使臣李至忠等對天祚帝一再稱頌李乾順,遼帝最終答應婚事。貞觀四年(1104年)三月,遼主封宗室女南仙為成安公主,嫁給李乾順。對於崇宗李乾順,歷史上並沒有多大的作為,尤其對於宋遼金方面戰爭多採取觀望態度,未能從中獲利,表現僅屬中規中舉,後世對於他的評價是守城之主,如《西夏書事•卷三十一》記李至忠評其為「秉性英明,處事謹慎,守成令主也。」

日本清和天皇 (網上圖片)

日本清和天皇 (網上圖片)

最後要介紹的是日本的清和天皇(850年-880年)(858年-876年在位),他即位年間在中國屬唐宣宗(847年—859年在位)、唐懿宗(860年—873年在位)及唐僖宗(873年—888年在位)即晚唐年間。清和天皇是第56代天皇,而「貞觀」是他在位期間的第二個年號,在天安三年四月十五(859年5月20日)改元貞觀,自始不作變更。即位後,大臣藤原良房藉口天皇年幼,自任攝政。清和天皇在位時的「貞觀時代」還算清明,史稱「貞觀之治」。876年,藤原基經逼迫清和天皇退位,擁立年僅9歲的太子繼位,是為陽成天皇。清和上皇在政治上無所作為,只好避入空門,一心研究佛理。880年,因過度的苦行生活損害了他的健康,剛剛30歲出頭就離開了人世。

大抵來說,在三位採用「貞觀」為年號的皇帝中,只有唐太宗李世民表現最為成功,其餘兩人或受時代因素所限,或被權臣所掣肘,難有一番作為。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