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1部位囤積過多脂肪恐致命 醫生教4招助肥男激減60公斤
肥人瘦人都要小心體內積聚過多脂肪!
有醫生指,脂肪若囤積在1個部位最可怕,因可能導致全身慢性發炎,嚴重損害健康。真人實測,1種方法有效消耗熱量,一名重達120公斤(約265磅)的男子跟從醫生教的4招,成功減掉60公斤(約132磅),預防重病。

設計圖片
1個部位囤積脂肪最高危
減肥專科醫生邱正宏在節目《健康2.0》分享減肥的重要性及成功案例。他指出脂肪分為2大部分:皮下保暖用的脂肪、內臟脂肪,而脂肪的分布則與遺傳、荷爾蒙及局部血液循環息息相關。
邱醫生續指,「肚子」囤積脂肪最可怕,因為這類脂肪主要集中在內臟。他解釋,脂肪常被視為用作儲存熱量,但有醫學研究指出,脂肪會分泌一種細胞激素,從而引致出現全身發炎反應,時間長了,細胞便變性,免疫系統就會把它當作細胞病毒攻打。換言之,若脂肪囤積過多,就會引致全身慢性發炎。
同場加映:2類食物增心肌梗塞風險
飽和脂肪特性及食物例子
飽和脂肪特性
1.會增加體內低密度脂蛋白(壤膽固醇),因而增加患心臟病、中風等疾病風險。
2.攝入量應少於每日所需總能量的10%(約20克)。
3.在室溫下呈固體狀熊。
飽和脂肪食物來源
1.動物脂肪
例子:牛肉、羊肉、猪肉、家禽
例子:牛/羊脂、豬油及奶製品(例如芝士、忌亷及全脂奶)
2. 部份熱带油
例子:棕櫚油、棕櫚核仁油、椰子油
反式脂肪特性及食物例子
反式脂肪特性
1,對心臟健康最壞的脂肪。
2.在室溫下呈固體狀態。
3.增加體內壞膽固醇,同時减少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增加患心臟病風險。
反式脂肪食物
大部份反式脂肪是工業生產的。
存在於含部分氢化油的食物中,例如人造牛油、植物起酥油及烘焙/油炸食品。
牛、羊的肉及奶製品或含少量反式脂肪。

設計圖片
醫生教消脂減磅4大口訣
邱正宏醫生分享一個減肥成功案例指,曾有一位男子因「蝴蝶袖」(掰掰肉來求醫。邱醫生形容,該男子的皮膚猶如一個袋子,曾有超重問題。
該男子曾經十分肥胖,體重高達120公斤(約265磅)。後來,他花了一年時間激減60公斤(約132磅),減去大概一半體重。該男子曾觀看邱醫生教減肥的影片,跟從醫生的方法減肥一年,輕了60公斤。
邱醫生分享減肥的口訣如下:
先戒飲料和甜食
澱粉換成蛋白質
若沒時間常運動
坐時腳要抬一隻
1個簡單運動消耗卡路里
邱正宏醫生補充,肥胖人士要留意除了三餐正餐之外,還有沒有在餐與餐之間飲含糖飲料、吃零食等,因會攝取額外的熱量。他建議,平時要坐著工作的人士,若有機會站立就盡量站一站。
不過,即使坐著也有方法消耗熱量。他建議大家坐在椅子時,一隻腳可離開地面,因為凌空有助肌肉收縮。上述個案的男子也靠這些小習慣,成功減肥,改善新陳代謝問題。
全港逾100萬人有脂肪肝
過胖會引發不少健康問題,根據本港衞生署2017年的健康調查發現,香港年齡介乎15至84歲人士中,約50%屬超重或肥胖。
香港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早於2008年至2010年間進行了一項全民肝臟健康普查研究,發現在922位市民當中,有264位(28.6%)是脂肪肝患者,並由此推算有逾100萬名港人已患脂肪肝,當中超過4萬人的肝臟已出現嚴重纖維化或肝硬化。
脂肪肝可演變為肝硬化肝癌
肝臟若積聚過多脂肪,有機會引致脂肪肝、肝硬化及肝癌!本港衛生署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成因及演變過程:
非酒精性脂肪肝:
一系列與肝臟細胞積聚過多脂肪(超過肝臟容積的5%)有關的肝臟疾病。積聚脂肪的成因與過量飲酒或其他繼發性因素(例如藥物或先天性代謝缺陷)無關。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臨床演變過程,縱使仍未清晰且具爭議性,但研究指出可包括以下情況:
病情較輕微的單純脂肪化(即脂肪積聚)。脂肪性肝炎所伴随的肝臟發炎和結疤。肝臟出現纖維化,最終演變成肝硬化。久而久之,可導致肝臓衰竭或肝癌。

Getty示意圖
預防脂肪肝方法
本港衞生署指,要維持肝臟健康及減低患上脂肪肝的風險,可注意以下6點:
1.維持體重、腰圍適中。
香港華裔成年人的體重指標應介乎18.5和22.9公斤/平方米之間。不論體重指標多少,男性的腰圍應保持在90厘米(約36吋)以下,而女性的腰圉則應保持在80厘米(約32吋)以下。
對過重和肥胖人士來說,減少體重有助減少脂肪在肝臟積聚。一項系統性回顧亦指出將體重降低4%至14%可減少肝臓脂肪。
2.保持均衡飲食。
每日進食最少5份含豐富抗氧化劑的水果及蔬菜和適量含豐富奥米加3脂肪酸的魚類。避免進食高油、高糖和高鹽的食物。研究亦發現高蔗糖或果糖的膳食與非酒精性脂肪肝有關。因此,應避免飲用含大量蔗糖或果糖的汽水和其他含糖飲料。
3.多進行體能活動。
恆常體能活動可減低新陳代謝風險和减少肝臓脂肪,從而減低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亦有助減緩患非酒精性脂肪肝人士病情。
應進行最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體能活動(例如快步行、慢速游泳或悠閒地踏單車)或75分鐘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例如緩步跑、快速游泳或劇烈地踏單車)或相等的活動量。
兒童及青少年應每日累積最少60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
4.避免飲酒。
肝臟作為分解酒精的最主要器官,特別容易受到酒精代謝的影響。按定義,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並無顯著飲酒習慣。過量飲酒可導致肝臟肥大,逾90%酗酒的人士患有酒精性脂肪肝疾病。
5.不吸煙。
吸煙會加速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演變,部分原因是由於吸煙影響胰島素抗阻。吸煙連同過重和肥胖,可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展產生協同效應。
6.維持適中的血糖、血脂和血壓水平。
建議健康的成年人一般應將收縮壓維持在低於120毫米水銀柱及舒張壓低於80毫米水銀柱。健康的成年人空腹血糖低於每公升5.6毫摩爾,血液中的總膽固醇水平低於每公升5.2毫摩爾。
同場加映:6種食物暗藏致肥陷阱
台灣營養師Angela曾在其Instagram發文指,有6種經常被人誤以為健康的食物,其實暗藏致肥陷阱:
1. 貝果
雖然外表不油腻,但是由精緻澱粉及油脂製成,加上口感扎實,所以熱量不低。
2. 無麩質蛋糕
無麩質蛋糕可能用米粉(澱粉類)或杏仁粉(油脂類)製成的,因此不等於少油和低热量。
3. 果乾和蔬果汁
即使是原味的果汁或果乾,在減肥時都不建議食用。
果汁容易喝過量,從而攝取過多熱量及糖分,加上果汁的升糖指數高,導致血糖容易飆升。
4. 非油炸薯片
標明「烘焙」感覺較健康,但油炸和非油炸的差別只是加工方式不同,和含油量多少無關。
5. 榖物棒
穀物棒雖然有其功能,感覺上較健康,但某些穀物棒的糖分和熱量仍然不低。
6. 消化餅
只是一般餅乾,沒有幫助消化的功能,因此也不算是健康食品。

設計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