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告別劏房行動」首辦過渡屋睇樓團 近百基層參觀元朗江夏圍及同心村

社會事

「告別劏房行動」首辦過渡屋睇樓團  近百基層參觀元朗江夏圍及同心村
社會事

社會事

「告別劏房行動」首辦過渡屋睇樓團 近百基層參觀元朗江夏圍及同心村

2023年02月25日 20:28 最後更新:20:40

「告別劏房行動」25日首辦過渡屋「睇樓團」,近百名街坊參與,他們分別來自深水埗、九龍城及油尖旺基層家庭,這些家庭仍在輪候公屋,部分已輪候公屋4至6年。在參觀兩村期間,已有居民即時填表,也有居民表示已選定申請屋村,稍後會遞交表格。

先後參觀元朗江夏圍村及同心村

更多相片
「睇樓團」今日先後到元朗江夏圍村及同心村參觀。鄭泳舜FB

「睇樓團」今日先後到元朗江夏圍村及同心村參觀。鄭泳舜FB

居民參觀單位。鄭泳舜FB

居民參觀單位。鄭泳舜FB

鄭泳舜希望當局設立網上資訊平台,統一發放過渡屋簡約屋招租資訊。

鄭泳舜希望當局設立網上資訊平台,統一發放過渡屋簡約屋招租資訊。

「告別劏房行動」今日首辦過渡屋「睇樓團」。鄭泳舜FB

「告別劏房行動」今日首辦過渡屋「睇樓團」。鄭泳舜FB

「睇樓團」今日先後到元朗江夏圍村及同心村,兩者分別提供2000個及1800個單位,是全港最大型過渡屋屋村,兩屋村目前開放讓合資格居民申請入住。參加者參觀示範單位之餘,也聽取兩屋村營運機構代表即博愛醫院及聖公會福利協會成員簡介,有關兩屋苑的租務、交通及周邊配套設施,當中包括託兒補習及職業介紹等服務。

「睇樓團」今日先後到元朗江夏圍村及同心村參觀。鄭泳舜FB

「睇樓團」今日先後到元朗江夏圍村及同心村參觀。鄭泳舜FB

今日負責帶團包括兩名告別劏房行動成員,即召集人兼立法會議員鄭泳舜及九龍城區議員吳寶強。鄭泳舜致辭時稱,今次是第一次舉辦「睇樓團」,感謝街坊的支持及營運機構的接待。他稱民建聯一直關注基層居民住屋需要,為劏房住戶等爭取權益及改善住屋環境。兩屋村環境舒適,配套服務亦不錯,希望透過「睇樓團」,讓大家親自看看示範單位及周邊居住環境是否適合自己,或者向身邊的朋友推介。

鄭泳舜又在社交平台認為,過渡性房屋和簡約公屋能為基層市民,特別是正住在劣質劏房的居民,提供多一個住屋選擇,除居住面積大,租金亦較平,改善居住環境,節省生活開支。

居民參觀單位。鄭泳舜FB

居民參觀單位。鄭泳舜FB

他希望當局盡快設立網上資訊平台,統一發放過渡屋簡約屋招租資訊,方便有需要的劏房家庭或市民查看和申請,讓他們早日「上樓」,紓緩住屋困難,讓「家」成為「家」。

吳寶強致辭時表示,今日是另一個開始,希望帶同居民來參觀,了解過渡屋的居住環境,如感到有興趣,他們會協助大家申請。

鄭泳舜希望當局設立網上資訊平台,統一發放過渡屋簡約屋招租資訊。

鄭泳舜希望當局設立網上資訊平台,統一發放過渡屋簡約屋招租資訊。

在參觀兩屋村期間,已有居民即時填表,也有居民表示已選定申請屋村,稍後會遞交表格。

政府將推出30000個簡約公屋單位,讓居住在劏房或不適切房屋的住戶早日「告別劏房」,而有10000多個過渡性房屋單位也將在今年及明年陸續落成,為劏房戶提供多一個房屋選擇。

「告別劏房行動」今日首辦過渡屋「睇樓團」。鄭泳舜FB

「告別劏房行動」今日首辦過渡屋「睇樓團」。鄭泳舜FB

香港長期面臨房屋供應短缺及樓價高企問題,不少基層家庭被迫居住於面積狹小、設施簡陋的劏房。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與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協)合作展開的縱向研究,其首階段結果顯示,劏房狹窄、擠迫及嘈雜的居住環境,對兒童的心理健康、學業表現及日常生活構成顯著的負面影響。調查發現近四成劏房學童認為家中缺乏學習空間,逾四成認為缺乏遊玩空間,其抑鬱、焦慮及壓力水平亦明顯較高。

劏房兒童在狹小空間內學習。資料圖片

劏房兒童在狹小空間內學習。資料圖片

有關研究為期三年,採用混合方法,深入探討香港劏房居住環境對兒童成長發展的影響。首階段研究包括於2023年6月至2024年8月期間,以問卷訪問了1032名小四至小六學生(包括劏房及非劏房住戶),並為160名兒童(80名劏房兒童和80名非劏房兒童)進行認知能力行為實驗,以及與54名兒童進行深度訪談。

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近四成(39.1%)劏房學童認為家中缺乏學習空間,逾四成(43.9%)認為缺乏遊玩空間,比例顯著高於非劏房兒童。同時,19%劏房學童認為家中噪音嚴重,42%認為擠迫程度嚴重。深度訪談內容反映,部分劏房兒童學習和活動多在睡床上或餐桌進行,學習物資亦需經常移動或丟棄,活動選擇極為有限。

在心理健康與情緒狀態方面,研究顯示,認為家中缺乏遊玩空間的兒童,其抑鬱、焦慮及壓力指數,分別較認為有足夠空間者高出16%、9%及10%;情緒及行為問題出現率亦分別高出40%及10%。而認為家中缺乏學習空間的兒童,其抑鬱、焦慮及壓力指數,亦分別較其他兒童高出1%、4.5%及4.6%,其整體生活滿意度則低15%。多位受訪兒童表示,長期處於狹小空間易引發無助、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部分更出現親子關係緊張或家庭衝突。

學業表現方面,認為家中缺乏學習空間學童的中文及數學科成績獲A或B級的比例(53.7%及54.6%),遠低於有足夠空間的學童(64.6%)。行為實驗顯示,兒童對空間不足的主觀感受,會影響其語言記憶及注意力;但缺乏學習空間的學童在自制力測試中表現反而較佳,反映其可能因環境所迫而發展出較強的自我調節能力。

家庭經濟與數碼資源方面,研究顯示,劏房家庭收入中位數明顯較低,部分兒童因缺乏穩定網絡或電腦設備,難以參與網上學習。多數劏房兒童課餘時間花在電子遊戲和網上影片上,缺乏戶外或多元化的課外活動,家長所提供的學習支援較少,亦較少為兒童提供數碼素養培養。而家長對子女使用電子產品的規管較多,但缺乏正面引導,導致親子摩擦。

都大與社協研究揭示劏房環境顯著影響兒童心理健康及學業表現

都大與社協研究揭示劏房環境顯著影響兒童心理健康及學業表現

都大副校長(行政及機構發展)兼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鄺志良教授表示,劏房問題一直備受關注,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居於劏房的兒童約有34000人,希望是次研究為這個群體的成長狀況提供寶貴數據。他說︰「作為學術機構,我們希望透過研究結果喚起社會對劏房兒童處境的關注,並提供客觀而全面的分析和建議,為政府制定更具針對性的家庭及兒童政策提供參考。」

帶領研究的都大人文社會科學院署理社會科學系主任兼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岑俊達博士說:「這次研究證明,劏房兒童在身心健康、學業及生活經驗上面對多重挑戰。擠迫的居住環境不僅是房屋問題,同時構成亟需重視的兒童發展議題。」

都大副校長(行政及機構發展)兼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鄺志良教授

都大副校長(行政及機構發展)兼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鄺志良教授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說:「多年來我們見證劏房兒童在斗室中掙扎成長,這次研究將他們的真實困境立體呈現,清楚說明匱乏的空間如何直接導致學習困難與心理壓力。」她建議政府在社區及校園為這些劏房兒童增加學習空間,以解他們的燃眉之急。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

研究團隊建議,政府應針對劏房住戶中的不同弱勢社群(如清貧兒童、新來港人士等)展開深入研究,制定更精準的扶貧政策;深入檢視劏房學童成長需要,為他們提供相應服務支援;將現行的「上網費津貼計劃」及「電子學習撥款計劃」合併為「電子學習津助計劃」,直接資助清貧學生購買電腦及網絡設備,以及在青少年中心及政府的康體活動中推行收費減免機制,豁免低收入家庭兒童使用康體設施及參與康樂活動的費用,增加居於劏房等清貧學童參與課外活動及康樂活動的機會。

都大人文社會科學院署理社會科學系主任兼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岑俊達博士

都大人文社會科學院署理社會科學系主任兼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岑俊達博士

岑博士表示,研究團隊現已展開第二階段的研究,繼續追蹤同一批學童,分析他們升中及居住環境轉變等因素對其心理健康、學業表現及長期發展的影響,並進一步提出更全面和具體的相關政策建議。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