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疫後回鄉,感覺兩地差距拉得有點大

博客文章

疫後回鄉,感覺兩地差距拉得有點大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疫後回鄉,感覺兩地差距拉得有點大

2023年04月11日 14:05 最後更新:14:09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执行主席

據政府公佈的資料,清明節及復活節,香港口岸人流回復三年前的高峰,每天達幾十萬人次。

通關,讓市民可以自由而方便地回鄉、探親、公幹,口岸再擁擠也充滿喜悅的。但個別人回內地的“不適應症”,需要特區政府加以改善。

有一位朋友疫後回內地,行前滿懷欣喜,回港後向我大吐“苦水”,感覺對內地的“新生活方式”很不適應,甚至有點彷惶。

這個故事折射了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存在的問題,如果兩地的技術性隔膜不加快對接,市民回內地的熱情又會冷清下來。

我的朋友于近日到訪北京,在酒店安頓後想去拜會老朋友,站在路邊招手的士半小時沒有一輛停下,她很生氣,問酒店服務員為什麼北京的士敢拒載乘客?

門童解釋計程車大多都有了網約,早已被用户下了訂單,而且網約車價格各有不等,除一般的士外,還可以有價格貴一點的專車服務,也可以由網上編配與順路的陌生人拼車,這些都需手機下單。

無奈,朋友只好請門童幫忙網上呼車。如果地點不遠,乾脆步行前往。

還有更難堪的,朋友到一家特色餐廳,招手叫服務員拿餐牌點菜,服務員指桌上的碼,要求自行掃碼點餐並結帳,然後才能獲得送餐服務。

由於朋友手機沒有與微信支付或支付寶捆綁,無法付費,只好轉去街邊用現金買食品。

朋友對北京的兩天經歷,確實感受不愉快,但體會了內地人早已進入手機生活新時代。

“手有一機,行走萬里”,這是內地平臺經濟迅速發展的結果,將“雲服務”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繫一起,既搶佔了經濟新增長點,也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香港制定智慧城市藍圖已經有若干年,政府在施政報告中也多次提及,但大家覺得科技金融、創新經濟只是口頭語言,離大家生活仍是“遠在天邊”,沒有更多的實際體驗。

過去,我們有引以為驕傲的“八達通”,率先將一卡多功能化,除了交通使用之外,還可以在便利店、菜市場等地方作為支付手段。一些銀行也跟隨開發了信用卡“閃付”等功能,意即購物時一拍即付。

2001年馬英九以臺北市長名義到訪香港時,也認為香港的“八達通”很便利,對臺灣是一個很好的啟示。但20多年過去了,香港還是“八達通”,在智慧化方面幾乎沒有新進展,大大落後於內地的“雲技術”、“雲服務”。

這種落後,暴露了香港有兩方面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一是香港以什麼姿態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大局?

先從小處講,內地的手機生活方式,必定往前推進,也就是說只會創新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和公私業務。

除了打個車、叫個餐外,許多生活繳費、銀行轉帳、購物銷售、醫療就診、查看物流等等,無一不是在手機上完成,真正做到足不出戶,生活不愁。

因此,粵港澳三地的智慧平臺如何對接,涉及到三地市民交流往來,以及生活方式如何相互融洽。

除了滿足生活需要外,更重要的是智慧標準化的銜接,將推動三地創新科技從研發、製造以至形成產業一體化。現在許多新科技,智慧汽車、智慧電器、智慧管理等,更需要標準對接。

如果香港在這些方面仍然不緊不慢,講了當做了,必定跟不上大灣區的發展速度,更難以適應中央提出高品質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需要。

二是香港的創科為什麼總是慢幾拍?

香港科技園公司是特區政府于2001年成立的法定機構,負責統籌和管理香港的創科資源。

但由於創辦科技園公司時,特區政府不懂得搞科技產業,科技園的主要功能變成蓋樓當包租公,與商業大廈招商無異,造成現在科技園公司主要精力被牽扯到為了租賃糾紛打官司。

要發展香港的創科業,首先要改變科技園公司的發展模式,要讓這類機構順應創科企業的需求,提供相適應的服務條件。

尤其是難得的“河套科技園”,必須改變先建設,後招租的發展模式,可以將大部分土地,拿去吸引境內外科技龍頭企業落戶,直接批地給他們,像當年引入迪士尼模式一樣。

通過引進龍頭企業到香港科技園落戶,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的發展,讓創科產業蓬勃起來。

前不久,香港行政長官代表特區政府和國家科技部在北京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加快建設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安排》(簡稱《安排》),在六大領域加深合作,加快創新元素的跨境流動。

根據《安排》,國家科技部未來會支持香港科技人員承擔更多的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深度參與國際科學計畫和大科學工程,參與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畫;支持香港搭建國際高端交流平臺,積極彙聚海內外優秀科技人才。

有關安排是中央政府對香港的信任和支持,標誌著國家打開大門,讓香港深度融入國家的創新體系。

香港應借此東風,從政府到建制派少喊口號,多做實事,拿出當年爭當亞洲“四小龍”的勁頭,再埋頭奮鬥若干年,將香港打造成具國際先進水準的創科中心。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信用卡

往下看更多文章

旅行開會辦展覽?看看香港再決定!

2023年09月25日 13:40 最後更新:13:42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执行主席

香港正在熱鬧地舉辦各種“夜繽紛”,目的是吸引遊客、市民出來消費。

政府這個初衷絕對支持,不過,不同的城就有不同的消費景像。

今年上半年,內地會議和展覽業迎來了井噴式的恢復性增長。

根據商務部數據,全國上半年共舉辦展覽1947場,同比增加3.9倍,較2019年疫情前增長13.9%;規模4719.6萬平方米,同比增加4.7倍,較疫情前增長24.9%。

會議和展覽業是城市經濟的助推器和城市的窗口,對國際經貿合作和對外開放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促進人才流動、技術傳播、產業聯動、經濟集聚和城市營銷等方面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建立具有獨特特色的會展城市品牌也是全球城市營銷的關鍵。

比如,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代表著整個歐洲乃至世界機械行業的發展。

而德國法蘭克福車展則被譽為世界汽車工業的奧運會。

巴黎以其時裝、化妝品等特色產業為支撐,培育了巴黎時裝周等享有國際聲譽的展會,被譽為世界時尚之都。

意大利米蘭國際傢具展是世界傢具與家居設計領域的頂級展會,代表著全球傢具流行趨勢的風向標。

香港作為亞洲重要的國際都會,憑借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由港地位,孕育了繁榮的會展業,在過去二十年滿足了中國製造業對外市場開拓和交流的需求。

在電子、珠寶、禮品、鐘錶和燈飾等領域,香港舉辦的展覽會的規模屬全球一流。

香港在辦會辦展方面有著許多優勢,比如簽證便利、交通便捷、對藝術品的關稅優惠等,在整個東亞地區都是非常稀有的優勢。

因此,香港完全有能力在舉辦會議和展覽方面大展拳腳,既吸引內地的客戶,也吸引來自國外的資源。

不過,作為國際會展之都,香港也面臨一些內部和外部的挑戰,比如自身空間受限和成本高昂,以及來自區域競爭、國際形勢等方面的外部環境影響。

不可否認,香港場地租金高、酒店費用昂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一直以來都是制約香港會展行業的一大因素。

目前除了維多利亞公園偶有舉辦本地展會外,香港會展場地主要依賴會展中心和亞洲博覽館,規模較大的場地只剩下即將重建的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場地租金自然居高不下。

當前僅粵港澳大灣區內,就有深圳、廣州兩個綜合性會展中心城市,以及以旅遊、電子配件等會展細分領域為依託的珠海、佛山等城市,整體而言缺少分工協調,區域競爭具有同質化傾向。

相對來說,大灣區內地城市雖有不方便之處,但參會整體成本夠平、離供應鏈更近。

無論是刺激消費,還是舉辦展覽,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都應該優勢互補、錯位發展,不斷向創新及差異化方向各自努力。

下一階段,如果要釋放香港會展行業的活力,在區域競爭中維持優勢:

一是做好配套服務,把整體成本打下來或者補起來。

二是不斷突破創新,應用新技術、把握新熱點。

三是引進多元的國際會議主體。

在配套服務方面,需要繼續支持完善會展業上下游相關產業配套,包括旅遊業、廣告業、金融保險業、會計法律等專業服務業、住宿餐飲業、批發零售業、物流業等。

繼續鞏固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包括聯繫世界的立體交通體系、發達的信息網絡體系、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

在創新技術應用和把握行業熱點方面,數字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在會展業的廣泛應用帶來了更高的效率、效益和安全性,香港會展業也需要把線上線下的融合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

會展也不能是「老三件」,要有新的產業展示。

內地各種人工智能、自動化、醫療服務貿易的展覽此起彼伏,其實是吸引外國的參展商,也讓內地同行可以學習。

香港要著力於高新技術、時尚創意細分領域中的專業化特色,培育有全球影響力的會展品牌。

同時,展覽專業化細分有利於參會者更快更準確地找到潛在的合作者。

因此,除綜合性博覽會外,也要推出更多特色鮮明的專業展。

這就需要策劃者深耕全球產業鏈條,找准行業熱點,結合本地資源條件,為生產商、採購商和消費者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精准高效的服務。

最後就是要引進和培育一批國際機構和組織落戶,增加更多會議主體。

大灣區孕育了一批具全球影響力的企業,考慮到一些行業性的國際組織往往承擔著行業規則和技術標準的制定職能,例如在未來6G通訊和人工智能等領域。

建議特區政府與國家部門合作,主動協調相關企業率先達成統一的標準和方案,進而共同推動行業性國際組織和行業峰會落戶香港。

此舉不僅能帶動本地會展行業發展,更可以在關鍵技術領域國際標準制定過程中提高中國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