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执行主席
據政府公佈的資料,清明節及復活節,香港口岸人流回復三年前的高峰,每天達幾十萬人次。
通關,讓市民可以自由而方便地回鄉、探親、公幹,口岸再擁擠也充滿喜悅的。但個別人回內地的“不適應症”,需要特區政府加以改善。
有一位朋友疫後回內地,行前滿懷欣喜,回港後向我大吐“苦水”,感覺對內地的“新生活方式”很不適應,甚至有點彷惶。
這個故事折射了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存在的問題,如果兩地的技術性隔膜不加快對接,市民回內地的熱情又會冷清下來。
我的朋友于近日到訪北京,在酒店安頓後想去拜會老朋友,站在路邊招手的士半小時沒有一輛停下,她很生氣,問酒店服務員為什麼北京的士敢拒載乘客?
門童解釋計程車大多都有了網約,早已被用户下了訂單,而且網約車價格各有不等,除一般的士外,還可以有價格貴一點的專車服務,也可以由網上編配與順路的陌生人拼車,這些都需手機下單。
無奈,朋友只好請門童幫忙網上呼車。如果地點不遠,乾脆步行前往。
還有更難堪的,朋友到一家特色餐廳,招手叫服務員拿餐牌點菜,服務員指桌上的碼,要求自行掃碼點餐並結帳,然後才能獲得送餐服務。
由於朋友手機沒有與微信支付或支付寶捆綁,無法付費,只好轉去街邊用現金買食品。
朋友對北京的兩天經歷,確實感受不愉快,但體會了內地人早已進入手機生活新時代。

“手有一機,行走萬里”,這是內地平臺經濟迅速發展的結果,將“雲服務”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繫一起,既搶佔了經濟新增長點,也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香港制定智慧城市藍圖已經有若干年,政府在施政報告中也多次提及,但大家覺得科技金融、創新經濟只是口頭語言,離大家生活仍是“遠在天邊”,沒有更多的實際體驗。
過去,我們有引以為驕傲的“八達通”,率先將一卡多功能化,除了交通使用之外,還可以在便利店、菜市場等地方作為支付手段。一些銀行也跟隨開發了信用卡“閃付”等功能,意即購物時一拍即付。
2001年馬英九以臺北市長名義到訪香港時,也認為香港的“八達通”很便利,對臺灣是一個很好的啟示。但20多年過去了,香港還是“八達通”,在智慧化方面幾乎沒有新進展,大大落後於內地的“雲技術”、“雲服務”。
這種落後,暴露了香港有兩方面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一是香港以什麼姿態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大局?
先從小處講,內地的手機生活方式,必定往前推進,也就是說只會創新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和公私業務。
除了打個車、叫個餐外,許多生活繳費、銀行轉帳、購物銷售、醫療就診、查看物流等等,無一不是在手機上完成,真正做到足不出戶,生活不愁。
因此,粵港澳三地的智慧平臺如何對接,涉及到三地市民交流往來,以及生活方式如何相互融洽。
除了滿足生活需要外,更重要的是智慧標準化的銜接,將推動三地創新科技從研發、製造以至形成產業一體化。現在許多新科技,智慧汽車、智慧電器、智慧管理等,更需要標準對接。
如果香港在這些方面仍然不緊不慢,講了當做了,必定跟不上大灣區的發展速度,更難以適應中央提出高品質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需要。
二是香港的創科為什麼總是慢幾拍?

香港科技園公司是特區政府于2001年成立的法定機構,負責統籌和管理香港的創科資源。
但由於創辦科技園公司時,特區政府不懂得搞科技產業,科技園的主要功能變成蓋樓當包租公,與商業大廈招商無異,造成現在科技園公司主要精力被牽扯到為了租賃糾紛打官司。
要發展香港的創科業,首先要改變科技園公司的發展模式,要讓這類機構順應創科企業的需求,提供相適應的服務條件。
尤其是難得的“河套科技園”,必須改變先建設,後招租的發展模式,可以將大部分土地,拿去吸引境內外科技龍頭企業落戶,直接批地給他們,像當年引入迪士尼模式一樣。
通過引進龍頭企業到香港科技園落戶,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的發展,讓創科產業蓬勃起來。
前不久,香港行政長官代表特區政府和國家科技部在北京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加快建設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安排》(簡稱《安排》),在六大領域加深合作,加快創新元素的跨境流動。
根據《安排》,國家科技部未來會支持香港科技人員承擔更多的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深度參與國際科學計畫和大科學工程,參與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畫;支持香港搭建國際高端交流平臺,積極彙聚海內外優秀科技人才。
有關安排是中央政府對香港的信任和支持,標誌著國家打開大門,讓香港深度融入國家的創新體系。
香港應借此東風,從政府到建制派少喊口號,多做實事,拿出當年爭當亞洲“四小龍”的勁頭,再埋頭奮鬥若干年,將香港打造成具國際先進水準的創科中心。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