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思智庫,專注於粵港澳大灣區政治經濟,深度研究香港問題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 (GDP) 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在2023年第一季度增長4.5%,超出預期。
聽到這個消息後,主要經濟學家、相關組織和各大銀行迅速提高了對今年的預測。
現在的預期是,隨著中國從新冠大流行中恢復過來,中國今年可能會超過自己的目標並增長6%以上,雖然該國的增長和經濟因零星的封鎖和遏制措施而受到影響,但中國經濟在負面環境的浪潮中再次超出預期。
在過去的兩年裡,西方媒體不斷有文章宣稱中國的增長奇跡、崛起和繁榮現在已經結束。
新保守主義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在 2022 年 11 月的一篇文章中宣稱“中國經濟奇跡的終結”。
類似這種預測的名單還很長,一年前,《福布斯》的一篇論評同樣說“中國的經濟奇跡正在終結”。
還有更多,例如半島電視臺(一家立足阿拉伯,面向全球的國際性媒體)的一篇專欄文章稱“中國的快速增長時期可能已經結束”;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澳大利亞一所獨立、無黨派色彩的智庫)的“修正中國崛起”;美國外交事務的“中國崛起的終結”;就在一個月前,《紐約時報》還曾發表了一篇文章,“中國的崛起依賴於與西方的聯繫,而中國現在正在放鬆這種聯繫”。
針對於中國,如此多的機構都在製造相似負面內容的論述,但卻很少會從這些相同的管道聽到“美國今年幾乎不會增長”, 而可能僅僅略高於 1%。
然而,美國經濟在各種報告中總是被非常樂觀地對待,甚至聲稱美國的增長速度比中國快。
為什麼是這樣?因為圍繞中國經濟的預測和專家充滿了意識形態不認可和政治偏見,他們的目的不是描述事實,反而暴露了其詛咒中國制度“必須”和“將要”失敗的險惡用心。
在現在的國際環境中,對中國成功的恐懼進一步滲透進了這種對抗心理中,使人們認為中國的持續成功即證明了其自身的模式和意識形態優於西方所提倡的。
畢竟,源自於基督教的西方意識形態對它有一種“命運”的感覺,相信它是世間唯一“正確”的形態,而所有其他信仰體系本質上都是錯誤的,註定要失敗。
這個概念激發了法蘭西斯·福山臭名昭著的“歷史終結”論,直到今天他仍然相信西方自由資本主義最終會獲勝。
這種心態也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什麼章家敦在2001年出版了一本預測2011年中國會崩潰的書而成為某些圈子的笑柄後,仍以某種方式保持了西方主流媒體的公信力。
這些人迫切相信、希望並要求宣傳中國失敗的故事,以至於中國經歷的每一次發展或挫折都會被描述為其成功具有根本性的致命傷,甚至他們認為中國永遠無法超越美國。
當然,這些文章一再提到的真正挑戰其中之一是,人口老齡化和低生育率帶來的人口結構變化,將削弱中國的國際競爭力,進而削弱中國的長期增長。
但這些評論員經常忽視的是,中國擁有西方社會所沒有的社會管理方式和統籌經濟範疇的能力,這足使其能夠克服經濟負引力,並以不為人知的方式不斷前進。
西方國家無法比擬中國的方式方式有很多,例如有組織有計劃高速地投資和創建基礎設施;中國前瞻性地識別和補貼增長行業(如光伏、風能等現在全球急需的新興能源);中國有能力不斷滿足自身和全球的消費市場的龐大增長規模等。
中國生產的歐洲單機容量最大光伏電站於葡萄牙落成
西方權威人士多次對中國經濟下注解,以表達他們對中國經濟沒有任何好話可說。
他們不僅預測中國失敗而且還希望通過嚇跑投資者和削弱推動其增長的樂觀情緒來進一步促使它失敗。
可惜的是幾乎沒有跡象表明,這種情況正在中國發生,因為中國是世界上市場最大、製造業最全面的貿易國。
中國列車繼續行駛,儘管面臨嚴峻的地緣政治挑戰、疲軟的全球經濟環境以及國內確實存在的一些實際問題(我們不應該假裝它們不存在),但她的發展依然表現良好。
因此,關於中國最新的增長數據,以及獨立第三方的預測,能否讓全球如此多的出版物及其機構(作者)感到那麼一絲尷尬呢?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执行主席
香港正在熱鬧地舉辦各種“夜繽紛”,目的是吸引遊客、市民出來消費。
政府這個初衷絕對支持,不過,不同的城就有不同的消費景像。
今年上半年,內地會議和展覽業迎來了井噴式的恢復性增長。
根據商務部數據,全國上半年共舉辦展覽1947場,同比增加3.9倍,較2019年疫情前增長13.9%;規模4719.6萬平方米,同比增加4.7倍,較疫情前增長24.9%。
會議和展覽業是城市經濟的助推器和城市的窗口,對國際經貿合作和對外開放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促進人才流動、技術傳播、產業聯動、經濟集聚和城市營銷等方面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建立具有獨特特色的會展城市品牌也是全球城市營銷的關鍵。
比如,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代表著整個歐洲乃至世界機械行業的發展。
而德國法蘭克福車展則被譽為世界汽車工業的奧運會。
巴黎以其時裝、化妝品等特色產業為支撐,培育了巴黎時裝周等享有國際聲譽的展會,被譽為世界時尚之都。
意大利米蘭國際傢具展是世界傢具與家居設計領域的頂級展會,代表著全球傢具流行趨勢的風向標。
香港作為亞洲重要的國際都會,憑借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由港地位,孕育了繁榮的會展業,在過去二十年滿足了中國製造業對外市場開拓和交流的需求。
在電子、珠寶、禮品、鐘錶和燈飾等領域,香港舉辦的展覽會的規模屬全球一流。
香港在辦會辦展方面有著許多優勢,比如簽證便利、交通便捷、對藝術品的關稅優惠等,在整個東亞地區都是非常稀有的優勢。
因此,香港完全有能力在舉辦會議和展覽方面大展拳腳,既吸引內地的客戶,也吸引來自國外的資源。
不過,作為國際會展之都,香港也面臨一些內部和外部的挑戰,比如自身空間受限和成本高昂,以及來自區域競爭、國際形勢等方面的外部環境影響。
不可否認,香港場地租金高、酒店費用昂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一直以來都是制約香港會展行業的一大因素。
目前除了維多利亞公園偶有舉辦本地展會外,香港會展場地主要依賴會展中心和亞洲博覽館,規模較大的場地只剩下即將重建的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場地租金自然居高不下。
當前僅粵港澳大灣區內,就有深圳、廣州兩個綜合性會展中心城市,以及以旅遊、電子配件等會展細分領域為依託的珠海、佛山等城市,整體而言缺少分工協調,區域競爭具有同質化傾向。
相對來說,大灣區內地城市雖有不方便之處,但參會整體成本夠平、離供應鏈更近。
無論是刺激消費,還是舉辦展覽,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都應該優勢互補、錯位發展,不斷向創新及差異化方向各自努力。
下一階段,如果要釋放香港會展行業的活力,在區域競爭中維持優勢:
一是做好配套服務,把整體成本打下來或者補起來。
二是不斷突破創新,應用新技術、把握新熱點。
三是引進多元的國際會議主體。
在配套服務方面,需要繼續支持完善會展業上下游相關產業配套,包括旅遊業、廣告業、金融保險業、會計法律等專業服務業、住宿餐飲業、批發零售業、物流業等。
繼續鞏固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包括聯繫世界的立體交通體系、發達的信息網絡體系、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
在創新技術應用和把握行業熱點方面,數字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在會展業的廣泛應用帶來了更高的效率、效益和安全性,香港會展業也需要把線上線下的融合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
會展也不能是「老三件」,要有新的產業展示。
內地各種人工智能、自動化、醫療服務貿易的展覽此起彼伏,其實是吸引外國的參展商,也讓內地同行可以學習。
香港要著力於高新技術、時尚創意細分領域中的專業化特色,培育有全球影響力的會展品牌。
同時,展覽專業化細分有利於參會者更快更準確地找到潛在的合作者。
因此,除綜合性博覽會外,也要推出更多特色鮮明的專業展。
這就需要策劃者深耕全球產業鏈條,找准行業熱點,結合本地資源條件,為生產商、採購商和消費者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精准高效的服務。
最後就是要引進和培育一批國際機構和組織落戶,增加更多會議主體。
大灣區孕育了一批具全球影響力的企業,考慮到一些行業性的國際組織往往承擔著行業規則和技術標準的制定職能,例如在未來6G通訊和人工智能等領域。
建議特區政府與國家部門合作,主動協調相關企業率先達成統一的標準和方案,進而共同推動行業性國際組織和行業峰會落戶香港。
此舉不僅能帶動本地會展行業發展,更可以在關鍵技術領域國際標準制定過程中提高中國的話語權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