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拜託,議員問政下點苦功

博客文章

拜託,議員問政下點苦功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拜託,議員問政下點苦功

2023年05月15日 11:58 最後更新:12:17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执行主席

特區政府新公佈重塑區議會方案,提出設置區議員履職監察機制,對行為表現不符合公眾期望的區議員啓動調查,加強對區議員的問責及增加其工作透明度。

具體將交由「監察委員會」進行調查,民青局局長可以根據調查結果作出處理。

對這一提議,社會上有不同的爭論,但我認為,這是方案中新亮點之一,既不違反基本法的有關規定,也對提升議會質素是一項創新探索。

履職監察機制的設立,為市民提供多一項選擇持續監察議員的表現,這對於提升議員的質素是十分必要的,是長期以來香港區議會運作實踐所欠缺的。

治病哪有不辛苦,可以說,新方案加大了區議員的問責壓力,針對過往區議會的頑疾對症下藥。

不妨回顾一下,過往每次區議會甚至立法會選舉前後,不少議員為爭曝光,種種亂象充斥議會:

表現一,反對派議員粗口橫飛、“手彈”擲官、拉隊離場、無理拉布、杯葛投票等方式等種種亂象屢見不鮮,令會議因列席人數不足而流會,嚴重破壞、削弱了地區治理。

表現二,阻撓政府施政和開展工作。他們刻意針對官員,拒絕與官員溝通,刻意阻撓官員參與會議工作,凡是政府的政策都會無理反對,讓民生議題年復一年不獲通過,完全不顧香港的整體利益以及市民的民生福祉。

表現三,空頭支票開得多,只有不斷跳票。部份議員為爭當選,承諾了不少「不可能任務」,當選後卻又「唔見人」兼「走數」,政綱沒有兌現,承諾不予履行。

與立法會不同,區議會屬「非政權性區域組織」,並不具備立法、監察政府等政治權力,其職能主要是接受特區政府就地區管理和其他事務的諮詢,以及提供文康等地區服務。

不過,區議會與立法會都是香港在長期治理實踐中,不斷完善並逐步形成的政治制度,其組成成員都應接基本法的要求,以行政立法互相制衡、互相配合為大原則,為市民對政府施政進行監察和把關,擔當起「專業問政」的崇高責任。

確保「愛國者治港」是完善立法會選舉制度、重塑區議會为民谋福祉的初心,但在履行這一初心時,同樣也需要大力提高議員「問政」的質素。

近排有些立法會議員的表現實在差強人意。

有個別議員放棄到大灣區參訪,卻辯稱為求人生無憾要到英國跑馬拉松;又有建制派議員為吸引眼球,打著環保旗幟,指责政府以膠板滅鼠为“不人道”,事后卻被政府部門用數據有力反駁。

諸如此類,這些無理甚至有點滑稽的做法,與新選制為議員設立的要求相距甚遠,更談不上是“愛國者治港”應有的表現。

因此,我認為對議員設立“履職監察機制”,是推動議會改革、提升議員問責質素的補充,是有現實意義的。

一是有利改善議員樹立為民服務的初心。

會議廳內,議員們以法定的程式討論政府施政,而當它具體到某一項資金的投入,某一項法律的實施,某一項制度的推行時,就和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作為一名普通市民,我們希望我們的議員們,都能夠在高層次的議事平臺上代表我們,高質量地行使公民權力,直言針砭、炮轟積弊、謀劃變革,以推動更好的政策措施出臺並得到落實推行。

二是有利改變議員不擇手段「爭曝光」的劣質文化,促使議員積極有作為。

新的制度下,媒體及其廣大受眾也會更加期待議會有作為、有新風、有亮點。

畢竟,這樣動員社會聚焦矛盾問題、為民請命表達訴求,或是面對面監督質詢政府工作的機會十分寶貴。

三是有利改進對議員履职的各種監督機制。

議員與公務員一樣,都是受市民供俸的公職人員,理應接受各種形式的監督。拿公幣而逍遙苟且,實質上就是一種政壇腐敗現象。

我們不否認,與媒體的互動是議員工作的重要一環。一方面媒體有責任關注並報導議會的動態以監督議員盡責履職;另一方面,議員也希望自己的工作成果為市民大眾所知。

九十位立法會議員,以及未來幾百位區議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第一次當選。作為新丁,「蝦碌」在所難免,工作中也常會接觸到社會方方面面的問題,部分可能是議員之前從未接觸過的範疇。

媒體、市民的高期待以及這類工作的特殊性,要求議員們在走向鏡頭之前要加強調查研究工作,用詳實的數據和周全的準備,認真收集並準確傳達民意。

須時刻謹記,在任期間的每一次發聲,每一種表達,都會在立法會、區議會特殊的平臺上被放大,進而起到推動社會進步、改善市民生活的作用。

希望每一位議員都能再下點「苦功」,不斷提高問政質素,善於發現並指出政府工作的缺漏之處的同時,又能夠共同攜手,彌合社會內部的矛盾衝突,真正以民眾利益至上,做到「急人所急、想人所想」。

相信在新一屆的議員隊伍裡,一定會誕生新星、留下倩影、傳為佳話。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公務員

往下看更多文章

普京高票連任總統,對俄國的變與不變

2024年03月25日 13:29 最後更新:13:36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俄烏戰場持續的衝突進入第三年,在此背景下,3月1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以創紀錄的87.19%的得票率成功連任,克宮強調這是俄羅斯國民團結的體現。

然而,僅不到一週後,恐怖主義的硝煙旋即彌漫到了莫斯科郊外的音樂廳,殘酷地帶走了一百餘位普通市民的性命。

這一事件,使普京高票連任只有短暫的輝煌,戰爭的陰影瞬間籠罩在莫斯科以及整個俄羅斯上空,使得本就波詭雲譎的俄烏戰爭局勢更加複雜。

美國帶領的西方陣營在俄烏衝突後,對俄實行了空前嚴厲的密集制裁,俄羅斯經歷了2022年3月到5月的經濟混亂之後,迅速採取一系列針對性措施,在當年6月就實現了經濟環比穩定,並在隨後的7月實現了環比增長。

這些措施包括在金融領域防止銀行擠兌,穩定物價,穩定銀行金融系統;在貿易領域快速推動「平行進口」合法化的進程,放寬進口限制和鼓勵進口,擴大對中國、印度等國的能源合作,成功保持了能源行業穩定。

在此基礎上,俄國內經濟結構從依賴「賣油」轉向自主生產,從經濟結構上走出了對能源和對西方資金、市場的依賴。

俄羅斯經濟不但未如西方國家所願走向崩潰,相反2023年俄羅斯實現了3.6%的經濟增長,增速超過了七國集團(G7)中的所有國家。

從俄政府2024年2月公佈的經濟數據看,新增GDP的27%用於投資,4.3%用於出口,68.7%用於最終消費。

俄羅斯的經濟增長第一次不是靠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增長,而是靠投資增長實現。

這也體現出俄羅斯作為一個擁有豐富資源和廣袤國土的國家,有充足的資源和政策工具穩定自己的經濟,推進經濟主權建設和實現進口替代工業化目標。

有一點很值得注意,或許就是普京在不變中的變化。

普京一直保持領土安全的高度警惕,連任後則進一步強調了國家主權意識。

普京提出,俄羅斯主權分為多個部分:政治、軍事、經濟、意識形態和價值觀。

在他認為,如果沒有技術主權,僅靠熱情來實現發展是極其困難的,“從國外購買一切”的失敗邏輯是不可接受的。

他從蘇聯解體後,導致俄國經濟一直不振,從中悟出的最大道理,就是靠賣能源保護不了一個國家的主權。

正是普京認識到這一點,在他推動下俄國將致力於發展國產飛機、國產船舶、國產機械、國產晶片、國產的先進武器、藥品和其他一切,甚至國產的文化和體育。

正是在這種主權意識觀下,該國在戰爭激烈進行中,反而推動了經濟、科技、金融等多方面,發生了空前的結構變化,不但迅速適應戰場的需要,也鞏固了俄國的產業基礎。

在國內經濟迅速改善的基礎上,俄羅斯民眾普遍追求局勢的穩定,而普京的連任能夠為俄國現有經濟和外交戰略提供了穩定性和持續性的保證,也是他獲得高支持率的背後邏輯。

普京總統在當選後的當天淩晨接受記者提問時明確表示,「俄中關係經過多年發展非常穩定,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他積極評價了中國發展成就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還在臺灣海峽等中方根本關切的議題上積極表態。

今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據傳媒報道,普京將會選擇北京作為他新任期出訪的第一站,同樣習近平主席也是當選國家主席後,以出訪俄羅斯作為第一站。

可見在兩國元首外交推動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已經形成了兩國友好的習慣,也為下一階段中俄關係的持續穩固發展釋放正面信號。

中俄關係建立在「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基礎上,「不對世界上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也不受任何第三方干擾和挑撥,更不受第三方左右」,體現了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新的時代內涵。

有些人、有些勢力一談到中俄關係,則從另一角度解讀這一方針,經常以“不針對第三方”來阻止中俄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繼續開展戰略協作,阻止我們聯手採取行動反對美國對中俄的“雙遏制”戰略。

他們甚至公然要求對中俄關係進行“切割”、拉開距離。

這些人的用心,無疑是在配合美國分裂中俄合作的圖謀。

中俄兩國經濟互補性強,同時陸路邊境線長,合作區位優勢明顯。

兩國社會各界也要共同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共同推動中俄經濟一體化進程,為世界的發展繁榮創造更為有利的國際環境。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