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官方强硬表態,這場衝突真的要持續幾十年?

博客文章

官方强硬表態,這場衝突真的要持續幾十年?
博客文章

官方强硬表態,這場衝突真的要持續幾十年?

2023年05月29日 12:02 最後更新:12:15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大灣區進出口商會執行會長

據俄新社5月25日報道,身兼統一俄羅斯黨主席、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軍事工業委員會第一副主席的前總統梅德韋傑夫,在訪問越南期間指出,「只要烏克蘭有這樣一個政權,那衝突就會持續,比如停三年再打兩年,反反復復。這場衝突將持續很長時間,很可能持續幾十年」。

更多相片
俄新社報道截圖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大灣區進出口商會執行會長

梅德韋傑夫的表態超出觀察者們的普遍預期,佔據了全球不少媒體的頭條。

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戰略

蘇聯建立初期,安全問題都是從國家立場出發,將對安全的威脅歸結到國內的反革命和國外的敵人。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安全保障的一切基礎首先都是保存和鞏固國家政權。

2030年前俄羅斯聯邦經濟安全戰略

俄新社報道截圖

俄新社報道截圖

梅德韋傑夫的表態超出觀察者們的普遍預期,佔據了全球不少媒體的頭條。

俄羅斯真的做好了長期作戰的準備?此番表態的背後邏輯是什麼?

解答這些問題,一定要基於《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戰略》(Концепция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和《2030年前俄羅斯聯邦經濟安全戰略》(Стратегия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РФ на период до 2030 года)這兩份基礎性文件。

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戰略

作為昔日的超級大國,俄羅斯擅長有關地緣安全戰略的思考,並有根據國際形勢變化及時調整國家安全戰略的傳統。

俄羅斯人歷史上就是一個非常重視國家安全的民族。沙皇亞歷山大三世曾說,俄羅斯只有兩個盟友,一個是陸軍,另一個是海軍。

在「安全至上」觀念的影響下,俄羅斯在政策上高度重視安全。

蘇聯建立初期,安全問題都是從國家立場出發,將對安全的威脅歸結到國內的反革命和國外的敵人。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安全保障的一切基礎首先都是保存和鞏固國家政權。

1936年,斯大林宣佈蘇聯建成社會主義,這意味著國內可能阻礙政治和經濟建設的敵對力量已不復存在,此時保障國家安全被解釋為與官方意識形態相左的敵對意識形態作鬥爭。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國家安全議題開始觸及政治、軍事以外的其他方面,基於現實主義和地緣政治學,俄羅斯在軍事、信息、經濟、生態等領域分別制定了國家層面的戰略規劃文件。

除俄羅斯《憲法》、《安全法》等基本法律文件以外,在國家安全領域最重要的文件是《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戰略》,它也充當了其他領域安全戰略文件的法律基礎。

該文件自1997年以來共發佈五版,包括1997年版、2000年版、2009年版、2015年版和2021年版。

1997年版、2000年版的《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戰略》中,將經濟安全放在第一篇,反映了世紀之交的俄羅斯,試圖擁抱西方貿易體系,關注經濟建設。

然而,在之後版本的文件中,經濟安全被放在了國防安全、國家安全之後,其他領域之前。

這反映了由於擁抱西方受挫,俄羅斯開始回到「堅持安全高於發展、安全統領發展」的傳統路線上,並延續至今。

根據2021版《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戰略》,俄羅斯綜合安全觀的基本理念是:以政治安全為前提,以國防安全為保證,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信息安全為後盾,以精神安全為支柱,以生態安全為補充。

2030年前俄羅斯聯邦經濟安全戰略

俄烏衝突後美國聯合盟友,對俄採取的一系列對抗措施,顯示出俄羅斯在維護經濟安全上的前瞻性。

俄羅斯經濟安全領域很重要的一份戰略文件是於2017年頒布的《2030年前俄羅斯聯邦經濟安全戰略》。

在這份文件出台前,俄羅斯在經濟安全領域開展了一系列準備工作。可以說,這份文件是對過去俄羅斯經濟管理模式和特點的總結。

該文件指出了俄經濟安全領域面臨的挑戰與威脅,確定了保障經濟安全領域的國家政策主要方向。

第一,俄羅斯把金融系統安全和財政安全作為經濟安全的核心。

銀行資本充足率與合規經營要求十分嚴格;長期堅持財政平衡或稍有盈餘的財政規則,主權債務規模非常小,全口徑主權外債占GDP的比重不超過15%。

第二,俄羅斯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和銀行體系的關聯度低。

國有經濟控制主要經濟領域,全俄有兩千多家不接受外部審計的國有企業。

固定資產投資來源結構上,俄羅斯固定資產投資主要來自企業自籌資金,而預算體系投資、銀行貸款、資本市場融資和外國直接投資均不足。

相關資料顯示,企業自籌資金約占60%,預算資金(包括聯邦預算資金、聯邦主體預算資金和地方預算資金)約占16%,銀行融資不足10%,資本市場和外資占比不足5%。

第三,堅持實施進口替代戰略,提高自主能力。

提出在糧食、食品機械、軍工領域,運輸車輛,化工設備、實驗儀器等領域實施長期的進口替代策略,但面臨儀器設備設施折舊嚴重、固定資產投資長期不足的挑戰。

第四,作為能源及糧食的主要出口國,努力擺脫能源依賴。

在保障口糧絕對安全的基礎上,俄羅斯是全球重要的糧食和能源出口國,給予俄羅斯政府應對國際環境惡化的底氣。

而能源出口對財政收入的貢獻已經從克里米亞危機前的50%降至2021年的28%,對GDP的貢獻由33%降至17%。

第五,持續推動經濟的去美元化。

俄羅斯外匯儲備資產、居民國內存款、信用卡消費、國際貿易等都在去美元化方面有顯著進展。

第六,逐步要求將離岸海外資產轉移回國內,建立海外資產政治風險預警報警系統。

克里米亞危機之後,俄羅斯開始要求官員註銷海外銀行和投資帳戶;國有企業剝離海外資產帳戶,轉移回國內。

第七,提出俄羅斯區域發展不平衡影響了俄羅斯經濟發展。

未來俄將優先發展東西伯利亞、遠東、北高加索、克里米亞和加里寧格勒州等區域,以期形成統一的經濟空間。

通過《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戰略》和《2030年前俄羅斯聯邦經濟安全戰略》兩份文件,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俄羅斯「堅持安全高於發展、安全統領發展」的國家安全策略,以及自身在經濟安全領域的長期準備。

在此基礎上,俄羅斯有必要也有資格,以更強硬的姿態應對當前或將來的一系列談判。再看梅德韋傑夫的此番表態,我們也許更能讀懂其背後的邏輯和底氣。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產業與金融共生共榮相互促進

2023年09月18日 15:49 最後更新:15:51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执行主席

近日香港創業板市場(Growth Enterprise Market,簡稱GEM)的表現引起公眾關注,有人甚至在朋友圈大力“吐槽”,指責特區政府對提升金融不力。這一評論引起我的關注,特別翻查相關資料。

自香港推出創業板以來,其指數以868點起步,現在下跌了97%,近乎「歸零」。

翻查資料,香港創業板創立於2000年互聯網泡沫前夕,在上市條件、交易方式、監管方法和內容上都與主板市場有很大差別。

主要目標是給有增長潛力的新企業提供融資渠道,相對於主板市場來說,創業板具有更高的風險,主要供專業投資人士參與。

究其下跌的原因,一方面,香港創業板作為二板市場(Second-board Market),始終是主板(Main-board Market)的補充,各地政府對其管理態度有更加嚴格的趨勢;另一方面,股票市場也並非普適性的融資渠道。

德國人不再愛炒股

隨著21世紀初互聯網泡沫消退,同樣對標的「納斯達克」,還有成立於1976年的日本JASDAQ(後與大阪證券交易所合併)、成立於1997年的德國新市場Neuer Market(成立6年後夭折),都曾讓市場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坊間也戲稱德國人從此不再愛炒股。

吸取這些教訓後,為提升市場質素,港交所最終於2018年取消了創業板轉往港股主板上市的簡化申請程序,轉上主板的要求和標準都有提升,創業板不再是轉主板的「踏腳石」,與國際其他二板市場一樣逐漸不再受到創業者和投資人的青睞。

股票市場並非普適性的融資渠道

北京大學團隊曾按照發展階段的不同,提出了一個經濟體內產業的幾種類型,包括追趕型產業、領先型產業、換道超車型產業,以及轉進型產業等。

不同發展階段的產業,所需的政策支持各不相同,產業政策要精准,對應的金融支持也要精准,要更加尊重產業發展和金融市場的規律。

具體而言,領先型產業的企業通常相當成熟,資金需求主要會選擇通過股票市場或自有資金來滿足。

彎道超車型,需要自主創新,此類金融支持方式將更多依靠天使資本、風險資本等能夠分散風險的金融方式。

只有等技術、產品成熟後,才可以通過上市來解決大規模生產的資金需求並給天使和風險資本退出的渠道,或是並購給對此新技術、新產品感興趣的大公司。

追趕型產業的創新方式是以引進、模仿、改進為主,銀行貸款或發債是其主要的融資來源。

如是大企業,追趕時首先由銀行來支持,通過並購等手段引進學習已有成熟技術。

如是小企業,一些中小銀行即可滿足。

對於逐漸失去比較優勢的轉進型企業來說,開發新產品或者是渠道管理、質量管理,資金需求主要也是銀行支持為主。

產業興,金融興

總體來說,過去30年香港金融的快速發展得益於內地的改革開放,未來30年,香港金融的穩定也需要國家幫助香港尋找新的機遇。

一是要立足香港優勢,把握世界和國家的發展方向。

正如國家領導人上週在「香港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的視頻發言中指出,香港擁有完善的金融基礎設施及開放活躍的金融市場,應不斷完善金融服務,進一步推動資金融通。

具體提到(1)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2)強化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3)暢通融資渠道,發展綠色金融。

本人上月也曾探討過香港如何在「金磚+」的新格局中發揮作用,包括提議建設香港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協助國家發展人民幣清算和結算系統,儘快驗證並推廣數字人民幣主導和適用的批發型CBDC跨境支付網路;

建設國際資產管理中心,推廣OFC(開放式基金型公司)和LPF(有限合夥基金)兩種新的基金結構,隨時檢討基金工具的競爭力。

二是要認識到「創科產業」與「金融服務」是共生關係。

任何的股票市場都需要其背後的經濟體有一個良好的產業經濟和發展局面作為支撐。

多年來香港沒能發展出或引進來成規模的創科實體,當年也曾成立以「香港X科技創業平台」為代表的,面向產、學、研全環節的創科投資機構,但工作一度停頓。

當前應加快北部都會區創科產業的發展步伐,特別是以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一區兩園」為試驗區或突破口,強化產業支撐,長遠改變香港股市下沉的局面。

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香港業界常講「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

事實上,未來更重要的是「產業興,金融興;產業強,金融強」。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作為市場的管理者,一定要想得更長遠,構建起可持續的「創科+金融」結合體。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