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3件小事看到一個政黨的衰敗

博客文章

3件小事看到一個政黨的衰敗
博客文章

3件小事看到一個政黨的衰敗

2023年05月29日 19:15 最後更新:19:22

公民黨在上週六(5月27日)召開特別會員大會,正式宣布解散。

一個創立17年的政黨,最後步上解散之途,可說是一條失敗之路,但這條失敗之路,也是由該黨領導人一步一步行出來的,過去十多年香港歷史轉折時刻,我見證了幾件和公民黨有關的小事,也可以作側面反映,這個黨如何步上衰敗。

第一、對23條立法出爾反爾。時光回轉到2003年,當時港府推出基本法第23條立法,社會上風雨欲來,政府為求增進社會和諧,在中央政策組下成立了一個社會和諧小組,我叨陪末席,是小組成員之一。記得當時大律師公會內一群核心大狀,已組成23條關注組,他們就是公民黨的前身(後來先變成45條關注組),當時他們大力反對23條立法,但私底下仍與政府有溝通。

記得有一天,時任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與律政司司長梁愛詩見記者,說已跟大律師公會商議,政府決定提出讓步方案,就是後來的所謂「剥牙方案」,政府大幅調低23條的辣度,希望爭取包括法律界在內的反對派同意。當天下午,社會和諧小組剛好開會,其中一名資深大狀組員就是23條關注組的核心成員,和諧小組的成員都很關心事態發展,追問這位大狀,如何看23條立法修訂方案。當時他表態說,方案可以接受。小組成員都認為,這就是23條關注組與政府反覆磋商得到的方案。不過後來社會局面風起雲湧,到了「七一」搞出幾十萬人大遊行,包括23條關注組在內的政團馬上反水,轉過頭來反對修訂後的23條,最後方案被逼撤回。

事後回想,若在2003年通過23條立法,社會上對顛覆活動有一定的自我約束,或許不會發展至2019年的黑暴運動,又或許歷史也會改寫。

第二、參與決策毫無誠意。2005年曾蔭權上台,為了加強與各界溝通,擴大策略發展委員會,我也有幸叨陪末席,看見政府如何苦心地就不同範疇政策,拿到策發會內諮詢。當時23條關注組已變成45條關注組,其中核心女資深大狀,獲委為策發會成員,這位女大狀逢請必到,逢到必「早」,不過是早退的早。每次只見她參加會議,都只出席5分鐘至15分鐘,就施施然挽著她的名牌鱷魚皮手袋,提早離場,印象中她從未在策發會中表達任何意見,政府有心諮詢,但大狀黨無心參與。

我心想,若他們這麼討厭這個制度,大可以不參加策發會。但他們既要參加,也要爭取完美出席率,外人根本不知道他們只是應酬式出席,對向政府進言,推動政策改變毫無誠意,但公開表演就表情十足。

第三、嚴拒政改勢兇夾狼。時光流轉到2015年,特首梁振英提出政改方案,提議按基本法,由提名委員會提名,一人一票選出特首,結果在立法會被否決。一年後中央港澳協調小組組長張德江,在同年5月親臨香港,政府在會展搞了個晚宴,我也在座。張德江在晚宴前約見包括公民黨員在內的10名立法會議員,再遊說議員接受政改方案。就因為張德江與反對派議員見面,晚宴本來6時半開始,但等呀等,等呀等,等了個多小時,張德江久久未出現,就因為與議員會面時被圍攻。據與會人士透露,公民黨等議員勢兇夾狼,劇烈針對政改方案,雙方討論激烈,最後不歡而散。

我心想如果公民黨當日接受了政改方案,香港有先經提名然後普選的特首,若政治不走向極端,也不會有今天的局面。

回歸26年,泛民搞的政黨愈搞愈激,背後是想推翻政府,上台執政。公民黨不但在香港玩得激進,更到美國游說對港制裁。這一切都是政治選擇,敬酒不飲飲罰酒,偏要參加一場顛覆政府的運動,最後落得散黨的下場。只能說:絕路是自己行出來的。

盧永雄

Tags:

公民黨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英生意還是要照做

2023年09月22日 18:30 最後更新:17:35

這是一個予盾共存的世界。

就在特區政大力反擊英國政府發表「香港半年報告」污衊抹黑的同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繼續訪問倫敦的行程,推動港英貿易發展。

陳茂波抵埗後出席香港貿發局舉辦的「香港晚宴」,有大約400名英國各界領袖和專業人士應邀參與。他致辭時表示,香港已全面擺脫疫情,與國際及內地全面通關,社會經濟穩步恢復,國家支持香港長期實施「一國兩制」制度,香港將會繼續發揮著連通內地和世界的獨特角色和功能,普通法制度和法治在香港如常有效實施,《香港國安法》維護了國家安全,保持香港社會整體穩定,鞏固國際投資者和商界對香港的信心。

特區政府可以正正常常地在倫敦推銷香港,多多少少反映英國和香港的關係開始解凍,而這種解凍的前提,是中英關係也有解凍跡象。

中英關係曾經很熱絡。2015年,中國搞「一帶一路」,創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英國還是西方國家中第一個加入。也是這一年,時任英國財政大臣歐思邦表示,英國已經「鞏固了其作為中國在西方最佳合作伙伴的地位」。而時任首相卡梅倫則帶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家當地酒吧喝啤酒,展現友好關係。英國政府在2015年曾宣稱,中英友好合作進入「黃金時代」。

不過,中英關係說變就變,也不由英國主導。2016年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2017年上任,2018年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並在全球搞動反華情緒,自創新疆種族滅絕議題,又發動制裁華為等中國科技公司。

美國這個大佬登高一呼,英國這個小弟只能嚮應。自此之後,中英關係發生根本變化。英國政府鸚鵡學舌,批評中國對新疆維吾爾族穆斯林的做法。英國又借香港制訂國安法,對港人大開太平門,在英國脫歐資金流失之際,吸納香港移民資金。又在2021年以安全關切為由,禁止華為參與英國的5G基礎建設。

這一切惹怒了中國,中國制裁包括史密斯爵士在內的5名英國議員,指責他們傳播針對中國的「謊言和虛假信息」。

時光流轉,英國玩了幾年反華之後,開始發現不好玩了。在俄烏戰爭後,英國通脹飛升,更暴露了脫歐後後的英國經濟乏善足陳,所以又想到和中國做生意的好處,知道死跟美國無甚著數。

英國外相祁湛明8月30日訪華,是中英關係改善的第一步。祁湛明是5年來首位訪問北京的英國高級內閣大臣,他是冒著英國政界一片質疑之聲下訪華。

英國BBC形容祁湛明訪華之旅:「後黃金時代恢復溝通,會否開啟良性循環」。BBC認為,這一切當中的核心,是英國辛偉誠政府近期對華政策的基礎,來自於英國在經濟利益與安全關切之間的權衡取態,發生了改變。

結論是中英還是會繼續吵架,但生意亦會照做。中國現在搞的是國際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只針一個主要矛盾。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