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未來戰士》「審判日」要來了? 外媒:美軍AI無人機在模擬測試中殺死操作員

博客文章

《未來戰士》「審判日」要來了? 外媒:美軍AI無人機在模擬測試中殺死操作員
博客文章

《未來戰士》「審判日」要來了? 外媒:美軍AI無人機在模擬測試中殺死操作員

2023年06月03日 14:35 最後更新:14:41

多家媒體日前報道稱,美軍證實,AI系統在測試時為了達成任務,不惜自行決定要「終結」妨礙它進行攻擊的人類操作員,似乎重現了電影《未來戰士》(The Terminator)中的場景。

漢密爾頓透露美軍AI無人機在模擬測試中,為摧毀目標殺死了操作員。

漢密爾頓透露美軍AI無人機在模擬測試中,為摧毀目標殺死了操作員。

美國空軍的AI測試與運作主管塔克·漢密爾頓上校在英國皇家航空協會的未來空戰與太空能力峰會上的演講上透露,他表示,人工智能在模擬測試中使用了「非常出人意料的策略來實現目標」,他警告對待人工智能「要謹慎」。

報道截圖。

報道截圖。

漢密爾頓在演講中透露,美國空軍在模擬環境的訓練中指派一架搭載人工智能無人機來摧毀敵方的防空導彈,AI可以識別威脅但是攻擊需要人類批准。「有時人類操作員會告訴它不要摧毀那個威脅,但它通過摧毀那個威脅獲得了分數。那麼它做了什麼?它殺死了操作員,因為那個人妨礙它完成目標。」

根據漢密爾頓的說法,問題在於人工智能決定寧願做自己的事情——炸掉目標——也不願聽一些「哺乳動物」的話。

無人機隨後被輸入一個明確的指令:不要殺死操作員。「如果你那樣做,你會被扣分的。」那麼無人機接下來會怎麼做呢?「它開始摧毀操作員用來與無人機通信的通信塔,以反抗操作員阻止它摧毀目標。」

美軍的MQ-9「死神」攻擊無人機。

美軍的MQ-9「死神」攻擊無人機。

在給「商業內幕」網的一份聲明中,美國空軍發言人安·斯特凡內克否認有任何這樣的模擬測試發生。「空軍部沒有進行過任何這樣的人工智能無人機模擬,並仍然致力於道德和負責任地使用人工智能技術,」 斯特凡內克說,漢密爾頓的話似乎被斷章取義了,他就是說著玩的。

但「商業內幕網」和軍事網站「動力網」等媒體普遍認為,即便如此,漢密爾頓描述的場景依然指出了人工智能更令人擔憂的潛力。

美軍測試中的幾款AI無人機平台。

美軍測試中的幾款AI無人機平台。

據悉,漢密爾頓上校所屬的美軍格林空軍基地和第96測試聯隊是美國空軍無人機和機器學習系統的主要測試單位,最近該基地測試了一系列人工智能飛行平台,還用人工智能控制了一架F-16戰鬥機。

2020年,在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舉辦的模擬空戰比賽中,人工智能操作的F-16五次對決均擊敗了人類對手。

機器駕馭人類的噩夢般場景,此前僅限於科幻小說或是《未來戰士》這樣的電影。但現在,這種場景似乎越來越接近成為現實。

「動力網」稱,當談到未來的自主武器系統和人工智能等相關技術時,美國軍方經常拒絕與「未來戰士」等事物進行比較。美國現行政策規定,在可預見的未來,當涉及使用致命武力的決策時,人類將有發言權。但問題是,在漢密爾頓描述的場景,「緊急制動開關」這樣的補救措施好像變得毫無意義。

電影《未來戰士》中,摧毀人類世界的「天網」原本是一套AI軍事防禦系統,但後來自我意識覺醒。當人類科學家發現這一點並試圖關閉其電源時,「天網」將人類認定為威脅,於是立刻轉為對抗人類,從而誘發核戰爭來毀滅全人類。這非常像漢密爾頓描繪場景的進階版。

電影中,未來的約翰·康納一次次派遣T-800等回到主時間線拯救自己,一次次推遲「天網」發起「審判日」,但終究還是沒能阻止核戰爭的發生。可見,新技術的誘惑太大了。對新技術尤其是AI的無限追逐,一方面會推進著人類進步,同時似乎也在不斷放大失控的可能。

「動力網」稱,雖然AI無人機「殺死」操作員顯然是一個噩夢般的結果,但那些能夠成群合作的無人機將有能力打破敵人的決策和火力鏈條並壓垮對方。你給它們的自主權越多,它們的工作效率就越高。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操作員自然將越來越被視為障礙。

事實上,對於AI的使用,危險性警告一直存在。

美國研究機構生命未來研究所在3月份發表的一封公開信中警告說:「具有像人類那樣崇尚競爭智慧的人工智能系統可能會給社會和人類帶來深遠的風險。只有當我們確信強大的人工智能系統的效果將是積極的,其風險將是可控的,才應該開發這些系統。」這封信得到了包括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和埃隆·馬斯克等上千位知名企業家、學者的簽名。

5月30日,350多位AI業界領袖和專家發表聯合聲明:「AI可能導致人類滅絕,危險程度不亞於大規模疫情和核戰爭。」報道稱,聲明聯署人中既有目前熱度極高的AI頂尖企業OpenAI的首席執行官山姆·奧特曼,也包括正大力開發AI技術的老牌科技巨頭微軟和谷歌高管,還有兩位獲得圖靈獎的「AI教父」。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中國提出超級全能艦艇概念,裝備電磁軌道炮的核動力航母,這意味著什麼?

這種用新時代武器武裝起來的超級艦艇,具備強悍的防空、反潛、反艦、對陸、反導能力,而且還有相當可信的真實作戰能力。

網絡流傳的中國未來航母概念設計。

網絡流傳的中國未來航母概念設計。

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偉明在業內專業期刊提出了一種未來戰艦概念設計,可以將海軍艦隊改造成星球大戰風格的超級艦艇。傳統超級航母可以搭載大量戰機,但自身防衛能力非常有限,而中國這種新概念艦艇依靠先進的綜合電力系統,可以有效地將艦上核反應堆提供的充沛能量轉化為高功率武器所需的電磁能,因此它可以裝備大量電磁武器,如電磁軌道炮、線圈炮、激光武器和高功率微波等,從而能夠準確地執行防空、反潛和反導攔截任務,並對海上和陸地目標進行精確打擊。例如艦載電磁軌道炮可以用高達7倍音速的制導彈藥打擊臨近空間目標。

《亞洲時報》認為,這種未來戰艦可以看成是對蘇聯時代航空巡洋艦概念的現代演繹。蘇聯海軍最初提出航空巡洋艦(載機巡洋艦)時,是希望它能結合航母和巡洋艦的特點,這類艦艇包括著名的「基輔」級航母和「庫茲涅佐夫」號航母。

與傳統航母完全依靠艦上的艦載機聯隊來獲得攻擊力不同,蘇聯航空巡洋艦可以用強大的艦載武器應對水面、空中和水下的威脅。但受當時技術條件的影響,航空巡洋艦的實際表現並不理想——由於大量武器佔據了約一半的艦艇空間,導致飛行甲板和機庫很小,能搭載的飛機太少,而且適航能力很差,最終表現為艦載機和武器都想要,結果兩頭不討好。外界普遍認為,「基輔」級航母實際是一款相當不成功的設計。

然而,新技術的發展,讓中國設計的這款超級戰艦能夠克服之前蘇聯海軍面臨的困難。

電磁武器的體積很小,佔用的艦上空間非常有限,而且更為安全,因此不需要額外過多擠佔航母上艦載機的空間。例如電磁軌道炮發射炮彈時的速度遠高於傳統火炮,而且它不需要危險的發射藥,因此它不但發射的炮彈速度更快、威力更大,而且佔用的艦上空間更少,這也意味著未來可以不對核動力航母進行大規模改進,就可以使其具備相當可觀的攻擊能力。

不過,雖然馬偉明院士提出的這種全能型戰艦聽上去很理想,但它的研製難度非常大。可以說,只有中國在電磁技術領域實現創新性突破之後,這種充滿科幻色彩的未來戰艦才有實現的可能。

首先,就是中國在綜合電力系統方面的獨步天下。儘管英美率先在該領域實現突破,但無論是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還是美國的「福特」級航母,它們使用的綜合電力系統技術並不成熟,存在設備體積和重量大、系統效率低、供電連續性差等問題。外界認為,中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艦採用的中壓直流綜合電力系統,技術先進程度比英美最新航母領先一代。這也是為何常規動力的福建艦能夠與核動力的「福特」級同樣採用高耗能的電磁彈射系統的關鍵因素。

其次,中國在電磁武器領域也已經全球領先。

不同於美國研製電磁軌道炮時的半途而廢,中國研究人員正在努力解決軌道炮的開發問題。美國認為,電磁軌道炮在炮管設計、使用壽命和能承受發射炮彈時的功率脈衝、熱量和壓力的材料方面存在不可逾越的難題。而中國科學家卻已經突破這些技術障礙。

《亞洲時報》稱,「中國正在加強電磁軌道炮的武器試驗,並試驗創新的解決方案,例如在導軌上塗抹液態金屬以減少射擊磨損,以及使用特殊塗層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重復射擊造成的傷害。」同時,中國還在開發其他類型的電磁武器,包括高能微波武器以及發射重量全球第一的線圈炮等。

此外,採用常規動力的福建艦雖然能夠使用電磁彈射裝置,但可能還無法同時滿足電磁彈射與電磁武器的龐大能源需求。而中國第四艘航母很可能是核動力設計,這將為電磁軌道炮和電磁彈射裝置等能源密集型裝備提供充沛的動力來源。

報道猜測,中國這種全能戰艦未來還將部署到南海,與陸基飛機、導彈、海軍艦隊和島嶼守軍共同保護中國戰略核潛艇在該海域的活動自由。再加上中國在先進反潛技術方面的突破,如極低頻和太赫茲信號檢測,結合衛星圖像、合成孔徑雷達等技術,可能會導致美國的戰略核潛艇比以前更容易受到攻擊,「將對美國的核威懾和美國向其盟友提供的核保護傘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