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島核洩漏災難已過去12年,但核污水問題一直未有解決。日本東京電力在6月5日發表報告,指5月在福島港灣內捕獲的海魚「許氏平鮋」體內,驗到的銫的含量達到每千克1.8萬貝克,超過日本《食品衛生法》所規定的180倍。
要注意,日本現在尚未將核廢水倒入太平洋,上述的魚是在已廢棄的發電機組對出海面的防波堤內捕獲,已驗到核輻射污染物大幅超標。現時東電聲稱要設置防護網,防止這些受核污染的魚游到大海裏。還未排放核廢水,附近的魚體內的核污染物已大幅超標,排放核廢水之後的災難性,可想而知。
自2001年3月福島核事故發生之後,當局為了持續用水去冷卻已溶解的核反應堆,產生大量核污染廢水,再加上當地的地下水也受到污染,東電在核電站旁邊建造了1000個巨型儲水箱,儲存這些核廢水。不過隨著廢水數量日漸增加,儲水箱已接近飽和。日本政府於去年4月13日召開內閣會議,決定將這些核污染水經過濾和稀釋之後排入大海,並計劃在今年春季開始實施。
其實,做出這個決定之前,日本政府內部曾提出5種處理方案,包括增加儲水箱繼續儲水和用水泥及沙將污染水固體化之後保存處理。
不過,日本政府委派的污水處理工作組在2016年作出結論,指海上排放核污水只需34億日元(約3000萬美元),需要7年4個月完成。這是5種方法當中最便宜及快捷的,而其他的處理方案涉及的開支由20億美元至1800億美元不等,而這些方案結果未經詳細技術評估,已因為費用太高,而被日本政府判定不可行。
日本政府和東電曾聲稱,2020年前可以解決核污染水的問題,東電此前一直稱其「多核素除去設備」(ALPS)技術,能夠將放射性物質含量降至可以排放的水平,但東電在2018年9月曾承認,未能將存放在那1000個儲水箱的核污水的放射性物質含量降至低於法定標準,其中包括鍶-90這種被認為可致癌的親骨型放射核素亦超標。
恐怕東電的除汚技術,其實存在各種問題。現在核污水尚未排放,附近的魚類已驗出核污染物超標180倍,正是一個很好的警示,顯示日本政府聲稱能夠將核污水處理至可接受水平,恐怕是一個謊言。
日本政府並非沒有其他可以處理核廢水的方法,選擇了向海排放,只是因為成本只需3000萬美元,遠低過其他最少要20億美元的方法。一排了之,是最簡單和省錢的方法。日本為了省錢,任由海洋污染,押上鄰近國家的命運。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近日嚴詞譴責日本的行為,指「日本政府為核污水洗白,號稱水質無害、排放有理,將排海當作處置核污水的唯一選項,但事實卻一再打臉。日方為自己省錢及減低對自己的污染風險,將核污水排海,要全世界買單的做法極端自私和不負責任。」
面對日本政府這種自私行為,港人亦相當無奈。香港人喜歡食真正的日本魚生,但在福島核汚水排海後,它們是否安全呢?特區政府應該認真研究,對日本、特別是福島附近撈捕的魚獲,是否安全。除了加強抽查之外,應該考慮禁止入口。
盧永雄
中國經濟復甦的力度未及預期,美西方的「中國經濟崩潰論」又再登場。有朋友問起,中國是否無力挽救疲弱的經濟?
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兩個層次,第一,中國經濟是否如此差勁?
內地樓市股市表現較差,出口比較疲弱,相關行業人員的日子不好過。然而中國的內需,特別是中低端內需,仍然火熱,不覺得經濟全面轉壞。如看中國上半年的GDP,同比增速仍有5.5%。中國經濟只是反彈力度不如預期,並非全面轉冷,而踏入7、8月,更有逐步向好的訊號。
第二,中國政府是否無力救市?
我們深受西方經濟政策的影響。過去20年,以美國為首的政府或央行行長,都不想民眾承受一丁點痛苦,所以每遇到經濟衝擊,便大力採用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去挺經濟。以聯儲局主席為例,只有在80年代初主政的沃爾克會是「鷹派」,會下狠手控制通脹,他曾經一度將指標利率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升至20厘。但在格林斯潘上台後,歷任行長都是「鴿派」,這幾十年來美國基本上無痛,一遇到經濟衝擊,聯儲局便大量減息,甚至「量化寛鬆」大力放水,支撐經濟。
中國過去大體上都跟隨西方做法,只是做得不像美國那樣激烈而已。最典型的是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美國總統奧巴馬便借國際會議的機會,向中國總理溫家寶遊說,指美國經濟出現大問題,可能帶來全球衰退,若中國不全面放水,亦會大受其累。
結果中國推出4萬億人民幣的救市計劃,提供極其進取的財政政策,大搞建設,客觀效果是資金氾濫,2009年中國M2貨幣供應增長率高達26%,錢多得驚人!
放水救市的好處是即時頂住經濟,將股市樓市撐起,大家馬上由地獄回到天堂,股照炒,舞照跳。但這種大水漫灌式的救市,遺害極大,一方面製造出大量無效的建設。而私人市場因資金成本便宜,也會作出很多無用的投資。浪潮過後,就剩下一堆又一堆大白象工程或過剩的產能。
習主席在2012年上台後,努力進行去槓桿工作,消化過剩的產能,也是為2008年的大水漫灌埋單。
如今中國處理宏觀經濟的思路,與美國的想法更是分道揚鑣,因而出現經濟問題。中國所採取的措施並非大水漫灌,即使放水,也是比較有針對性,比較克制,甚至可以說是「唧牙膏式」的。這種細緻式的救市方式,令人覺得痛感仍然存在,但副作用也肯定沒那麼大。
反觀美國,表面上聯儲局暴力加息,收緊貨幣政策。但與此同時美國的財政政策則極其寛鬆,在財政上大量放水,大搞建設。美國今年5月的財赤飆升至2400億美元,遠比去年同期的660億美元財赤高。而由去年10月至今年5月的本財年首8個月,美國錄得1.165萬億美元財赤,前一年度同期赤字只為4260億美元。美國是鉅額發債,天量的金錢,以財政支出的方式,注入市場,所以在美國加息的同時,美國經濟好像保持相當的榮景,其實亦是以財政政策灌水所致。
截至2023 年2季度,美國滾動12 個月財政赤字率佔GDP 比重已經高達8.4%,而中國的比例只有3%。中國不搞美國那一套,要蒙受短期的痛楚,但長遠而言,中國經濟會比美國健康得多。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