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杜蘇芮”掠過後的兩大城市比較

博客文章

“杜蘇芮”掠過後的兩大城市比較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杜蘇芮”掠過後的兩大城市比較

2023年08月07日 14:28 最後更新:17:38

作者: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周春玲

近期颱風「杜蘇芮」造成福建沿海及京津冀地區重大損失,相比較而言,香港面對颱風處變不驚,背後的法制環境是科學治澇的重要保障,也是維持城市秩序的根本。

一是颱風到來前,嚴格按標準建設基礎設施,一旦發現偷工減料以刑事問責。

二是颱風到來時,各部門依法依章行事,不需要政府主要官員親臨指揮,或是臨時組建搶險隊。

城市內澇的成

隨著極端氣候顯著增加的態勢,給城市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巨大破壞,成為影響城市安全發展的重大制約因素。

就其成因分析,一方面,因為城市熱島效應和高樓林立的特徵,容易引起氣流上升導致強降水或連續性降水,是造成城市內澇的直接原因。

另一方面,尚不完善的城市防洪排澇體系也是內澇多發的重要原因。

城市防洪和排澇系統共同組成了城市防洪排澇體系,目前內地許多老城區排水大都為雨、污合流系統,由於泵站設施陳舊、管網老化以及泥沙污物淤積等原因,導致排水能力有所降低,更容易因雨水排除不暢導致嚴重的內澇問題。

九十年代深圳特區年年淹水,羅湖市中心淹水誇張,後來成了深圳城市發展的最大挑戰。廣東下苦功夫逐步治水,其中之一就是深圳河裁彎取直,成為內地基建治水的代表作。

而「基建治水+制度治水」典範是香港,長時間打磨出的一套制度體系運行有效。

香港治理城市內澇的經

香港在雨季期間不時受到持續暴雨和颱風等惡劣天氣威脅,每年平均降雨量約為2400毫米,為環太平洋地區內降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水浸問題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尤為嚴重。

過去三十年,香港在防治城市內澇方面有很多值得參考的經驗,一是硬件方面,建設了規模龐大的城市內澇防治工程;二是軟件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應對暴雨災害的制度體系

香港城市內澇防治工程按不同地勢特點制訂策略,利用「防洪三招」,即截流、蓄洪、疏濬的方法,有效減低因暴雨引致的水浸風險。

截流方面,香港多山,政府通過興建雨水排放隧道,將高地集水區的雨水直接引流入大海,減輕下游市區排水系統負荷。

現有的四條總長約21公里的雨水排放隧道,可截取30%的雨水流量。

蓄洪方面,暴雨期間市區部分雨水會被引流至蓄洪池暫存,當前投入運作的有大坑東、上環、跑馬地及安秀道蓄洪池,正規劃興建或擴建五個蓄洪池,反映香港政府在治澇投入方面,從不停止。

疏浚方面,由渠務署負責進行排水系統改善工程,以拉直、擴闊和挖深河道,以及擴大或建造新的地下排水渠。至今已改善逾100公里河道,提升約94公里排水渠。令全香港水浸「黑點」數目從1995年的近90個減至5個。

香港在制度體系方面,為學生提供了停課復課指引,為僱員制定了《颱風及暴雨情況下工作守則》。在極端天氣情況下,香港無論幼兒園、中學校、大學都有明確的停課復課指引。

香港《僱員補償條例》明確規定,如果僱員在烈風警告(8號風球或以上預警)或暴雨警告(紅色暴雨或黑色暴雨預警)期間內因為上班遭遇意外,就必須算作工傷。

2019年,香港勞工處還頒布了一份《颱風及暴雨情況下工作守則》,這個守則提示僱員可以在簽訂合同時,將極端天氣下的假期安排明確寫進條款。

對無家可歸的人士,提前安置入庇護中心。

媒體全部進入臨戰狀態,當颱風警號發出後,記者自覺返回崗位,必須24小時不間斷向公眾作出即時報導。

諸如措施,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和財產的損失。

綜合來看,香港治澇的成功原因一是地理層面的,由於海岸線曲折漫長,雨水可以通過上述工程很快流到大海。

二是工程方案科學以及執行的標準嚴格。

三是應急的制度安排通過法律規章的形式確定下來,並得到了社會的嚴格遵守。

四是香港特區政府的局、署職責分明,負責執行的署(渠務署、路政署、土木工程拓展署等)由大量專業人士組成,評價他們工作的標準是完成的工程是否高質量、有創意,因而相對於行政官員追求政績,他們追求的更多是工程的水準。

幾點可借鑒的經

前兩年的鄭州內澇,今年多省份暴雨成災,與香港比較有幾點經驗可借鑒:

第一,明確城市基建層面的技術措施,包括城市排水出路和排水分區構建、雨水削峰調蓄、雨水行洩通道、雨水源頭減排、排水管渠及其附屬設施的改造計劃等。

第二,真刀真槍的推動工程建設,多渠道籌措資金。香港自1989年成立了渠務署以來,已經累計投入超過300億港幣開展洪澇治理,未來還將繼續投入300億港幣。

第三,逐步構建起社會能夠普遍接受的制度體系,並在維護制度的準確運行上下功夫。通過「基建治水+制度治水」,建立優良、穩健及明智的管治架構,從過往教訓中汲取經驗,不斷完善城市治理政策。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多元的區議會,你我的香港未來

2023年12月04日 14:02 最後更新:15:02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新一屆區議會選舉將舉行,完善地區治理後,區議會議席由直選、間選和委任方式產生,重視良性競爭和理性溝通,並且吸引了更多不同背景人士參政議政。

本次區議會選舉競爭激烈,沒有一個區會是自動當選,真正實現「區區有競爭」。

最激烈的是油尖旺南及大埔北,各有六人參選。其次是中區、西區、灣仔及大埔南,各有五位參選人。

在直選、間選候選人中,不乏不同背景、有志服務地區的愛國愛港人士,特別是女性、青年、少數族裔比重增加,體現了新區議會的廣泛代表性和均衡參與性。

整體的情況可以從本地傳統大黨的選戰團隊中一窺究竟。

不論是傳統大黨或是新的政團,今次區議會選舉,都派出了最精銳、最有議政能力和長期扎根地區的人士。

民建聯派出逾100人參選,44個直選選區都會有人參與。參選人中,四分之一是首次參選區議會;大專以上學歷佔95%、35歲以下佔30%。

工聯會共派46人參選,平均年齡38歲,最年輕參選者25歲,90%以上持大專或以上學歷,碩士或以上學歷佔22%。

新民黨派出的團隊也呈現出相對年輕、學歷較高的特點。

該黨29名參選人中,女性參選人佔近20%。最年輕參選人為24歲,最年長為47歲,平均年齡37歲;大學畢業的參選人佔86%,碩士或以上學歷人士佔38%。

加入選戰的團體也有擴大。除了這些傳統的政黨之外,部分政黨和團體屬首次參加。

本地新的黨派「香港新方向」同樣以年輕的新鮮血液出戰,5位參選人基本都是「90後」和「95後」新人,稱要為社會「重建信心」,「共建信心」來改變現況,尤其是爭取年輕人的信心。

年輕的候選人通常具有更加開放和前瞻性的思維,能夠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和經濟環境。

他們可能帶來新的觀點、創新的解決方案和對新興議題的關注,為社區帶來新的活力和發展動力。

參選人年紀雖輕,卻也不乏長期奉獻社區建設的「行家老手」。

以葵涌東選區為例,該選區遍及葵芳、荔景、石籬等舊屋苑及公屋。工聯會本屆區選最年輕的參選人就在該區參選,該候選人雖然現年25歲,但其17歲開始已經為地區服務。

同在當區的民建聯候選人,年僅33歲,卻已在地區服務超過10年,見證了社區的成長。本次選擇在「老社區」出戰,她們相信可以為老社區帶來新活力。

此外,不同背景的候選人能夠更好地代表社會各個群體的利益和需求。政治參與的多樣性可以確保區議會的議政更加全面、平衡,並能真正反映出社會的多元性。

本次參選者除了有深耕地區多年的資深從政人士之外,亦看到不少專業人士、媒體從業者參與選舉。越來越多專業人士投身區議會議政論政,有助發展多元化服務。

民生無大小,事事都重要。

區議員要面對公共建設、社區發展、環境保護等議題,需要參選人了解地區特點和需要,亦要具備相應的政策知識和專業能力,如果參選人擁有法律、醫療、教育或社工等背景,有助他們更好地處理地區相關議題。

以法律界人士為例,他們可以發揮所長直接為居民的工作生活提供法律建議。

這些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社會活動家和學者等候選人還能夠為政府決策提供更多的專業建議和意見,促使政策更加科學、合理和可行。

少數族裔是香港社會的組成部分,一直很少參與社會活動。油尖旺有不少少數族裔聚居,全港約每十人就有一位住在這裡。

本次油尖旺南選區的六位候選人中,三位是非華裔,凸顯這一區的少數族裔聚集的特點。

有少數族裔參選人表示「我們少數族裔都想有個領袖去幫我們的民族」,本次區議會選舉就是促進香港社會共融很重要的第一步。

一個健康的社會同樣需要有人去代表女性發聲。

此次葵涌東選區就成為一個只有女性報名參選的選區,3名女將競逐兩個席位。有女性參選人接受採訪時表示,她們希望借此機會,鼓勵部分長期在家中照顧家人、鮮少參與社會活動的女性重新站出來,為社區的發展發聲。

在香港的社會事務中,同鄉社團的可見度、參與度越來越高。

在新冠疫情期間防疫抗疫工作中,同鄉社團曾發揮了獨特優勢,此次區議會選舉也出現不少有同鄉社團背景的候選人。

選舉委員會特設同鄉社團界別,同鄉社團也逐步從聯絡鄉誼的平台,成為香港社會事務中的重要力量。

香港的未來屬於所有關心愛護香港的人士,希望大家能夠通過投票,支持有多元才能的愛國愛港者進入來屆區議會,為香港的良政善治打下重要基礎。

這些多元背景的候選人也將在未來一段時期成為年輕人和少數群體的代表和榜樣,鼓勵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社會事務,共同建設香港更美好的未來。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