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擦靚香港購物招牌,要快

博客文章

擦靚香港購物招牌,要快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擦靚香港購物招牌,要快

2023年08月21日 13:38 最後更新:13:49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基金执行主席

香港特區政府近日公佈的2023年第二季GDP預先估計數字顯示,香港經濟再次出現收縮跡象,「三駕馬車」中,投資、出口均不如市場預期,僅剩消費「一枝獨秀」,指出「訪港旅遊業和私人消費在今年餘下時間將仍然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不過旅遊和消費真的靠得住嗎?

 

最近,香港與內地客流正從「單向奔赴」向「雙向奔赴」模式轉變,港人北上消費逐漸成勢。

香港旅遊發展局的調查顯示,內地來港旅客的消費習慣也有所改變,以購物作為主要來港目的的比例,較疫情前有所下降。港人跑去了內地消費,旅客來了香港不再豪擲千金,這一現象可不容樂觀。

客源上依賴内地旅客

香港的客源市場可以分為長途市場、短途市場和內地市場三個部分。

2003年簽署CEPA及放開自由行後,內地遊客的比例出現了爆發式增長。

在過去十數年中,國際長途和亞洲短途市場的遊客增長速度嚴重下滑。

在經濟承壓的背景下,長途客源市場的旅行成本較高,自2012年起其佔比已經低於10%,而短途市場份額同樣下降至20%以下。

香港旅遊業對中國內地市場的依賴性逐步提高。

模式上依賴購物消費

香港作為亞洲的購物天堂享有盛譽,得益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由港優勢,使得香港街頭售賣的消費品在安全和價格等方面相比其他地區更具吸引力和可靠性。

過往許多遊客選擇前往香港旅遊也的確是以購物為主要目的。

根據香港歷年遊客的消費模式分布,購物佔據了50%以上的份額。

對於短途遊客和內地遊客而言,購物消費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尤其是內地遊客,過往購物消費約佔其旅遊消費的70%比重。

然而,這一優勢在長期給香港帶來豐厚利潤的同時,也導致了周邊旅遊國家的價格競爭。

根據近年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旅游業競爭力報告》,香港的價格競爭力已經低於許多周邊亞洲國家,給本地的零售業帶來了巨大壓力,也導致香港旅遊服務業的收入從疫情前開始就不斷下滑。

香港的旅遊業非常依賴購物消費,尤其是來自內地遊客的購物消費。

面對挑戰,昔日的亞洲消費之都應該如何再出發?

減少物理隔閡

首先,需要降低與客源地之間的交通費用、縮短交通時間。

近期,可以加快修建港深西部鐵路,令到大灣區遊客可以暢通無阻地抵達或經香港過路。

遠期,應構建快速又高效的航空運輸體系,加快增開直航航線。

其次,要進一步加強香港本地的交通運輸能力,讓遊客從機場或高鐵站到景點的時間縮短。

盡量減少遊客的交通成本,提高熱門目的地的可達性。

最後,中國內地地大物博,旅遊資源豐富。

可以加強與內地不同「網紅」城市之間的聯繫,推出粵港澳大灣區「一程多地」的旅遊路線,令到長途遊客在灣區各個城市的景點間遊玩更加便利。

拉近心理距離

當遊客與旅遊目的地之間的心理距離變得更近時,他們會更願意前往那個地方旅遊和消費。

香港憑借其獨特的歷史背景,無論是語言還是食物選擇,香港都能迎合不同國家和地區遊客的需求。

因此,在宣傳方面,應不斷增強對不同文化的包容度,吸引更多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源國的遊客。

巴黎有時尚品牌,紐約有文化美術,東京有動漫手伴,旅遊消費城市的形成,無一不是依靠特色文化產品以引領消費潮流。

香港業界和廣大市民,也要用熱情和開放的態度歡迎來自祖國和世界各地的遊客,讓他們感受到香港文化的兼容並包,以及香港電影、華語音樂的魅力。

這種互相理解和文化交流將使香港成為一個真正能夠吸引和留住各地朋友的地方。

提高服務質素

為了吸引全球各地的遊客來香港旅遊和消費,香港業界需要展現出卓越的服務質量。

一是需要建立完善的特殊事件和危機應對機制,確保旅客能夠在香港度過難忘的時光,並把這份美好的回憶帶回家。

二是需要構建一個高素質的旅遊服務行業,改善本地旅遊服務人員的職業技巧、服務態度以及妥善處理遊客投訴的能力。

通過提升旅遊服務行業的專業水平,樹立一個良好的旅遊目的地形象。

香港亞洲消費之都、購物天堂這些地位的確立,是在全球產業轉移、中國經濟騰飛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

走出三年疫情陰霾,在國家不斷深化對外開放的大背景下,香港這一亞洲購物天堂是時候抖擻精神再出發。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機場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多元的區議會,你我的香港未來

2023年12月04日 14:02 最後更新:15:02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新一屆區議會選舉將舉行,完善地區治理後,區議會議席由直選、間選和委任方式產生,重視良性競爭和理性溝通,並且吸引了更多不同背景人士參政議政。

本次區議會選舉競爭激烈,沒有一個區會是自動當選,真正實現「區區有競爭」。

最激烈的是油尖旺南及大埔北,各有六人參選。其次是中區、西區、灣仔及大埔南,各有五位參選人。

在直選、間選候選人中,不乏不同背景、有志服務地區的愛國愛港人士,特別是女性、青年、少數族裔比重增加,體現了新區議會的廣泛代表性和均衡參與性。

整體的情況可以從本地傳統大黨的選戰團隊中一窺究竟。

不論是傳統大黨或是新的政團,今次區議會選舉,都派出了最精銳、最有議政能力和長期扎根地區的人士。

民建聯派出逾100人參選,44個直選選區都會有人參與。參選人中,四分之一是首次參選區議會;大專以上學歷佔95%、35歲以下佔30%。

工聯會共派46人參選,平均年齡38歲,最年輕參選者25歲,90%以上持大專或以上學歷,碩士或以上學歷佔22%。

新民黨派出的團隊也呈現出相對年輕、學歷較高的特點。

該黨29名參選人中,女性參選人佔近20%。最年輕參選人為24歲,最年長為47歲,平均年齡37歲;大學畢業的參選人佔86%,碩士或以上學歷人士佔38%。

加入選戰的團體也有擴大。除了這些傳統的政黨之外,部分政黨和團體屬首次參加。

本地新的黨派「香港新方向」同樣以年輕的新鮮血液出戰,5位參選人基本都是「90後」和「95後」新人,稱要為社會「重建信心」,「共建信心」來改變現況,尤其是爭取年輕人的信心。

年輕的候選人通常具有更加開放和前瞻性的思維,能夠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和經濟環境。

他們可能帶來新的觀點、創新的解決方案和對新興議題的關注,為社區帶來新的活力和發展動力。

參選人年紀雖輕,卻也不乏長期奉獻社區建設的「行家老手」。

以葵涌東選區為例,該選區遍及葵芳、荔景、石籬等舊屋苑及公屋。工聯會本屆區選最年輕的參選人就在該區參選,該候選人雖然現年25歲,但其17歲開始已經為地區服務。

同在當區的民建聯候選人,年僅33歲,卻已在地區服務超過10年,見證了社區的成長。本次選擇在「老社區」出戰,她們相信可以為老社區帶來新活力。

此外,不同背景的候選人能夠更好地代表社會各個群體的利益和需求。政治參與的多樣性可以確保區議會的議政更加全面、平衡,並能真正反映出社會的多元性。

本次參選者除了有深耕地區多年的資深從政人士之外,亦看到不少專業人士、媒體從業者參與選舉。越來越多專業人士投身區議會議政論政,有助發展多元化服務。

民生無大小,事事都重要。

區議員要面對公共建設、社區發展、環境保護等議題,需要參選人了解地區特點和需要,亦要具備相應的政策知識和專業能力,如果參選人擁有法律、醫療、教育或社工等背景,有助他們更好地處理地區相關議題。

以法律界人士為例,他們可以發揮所長直接為居民的工作生活提供法律建議。

這些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社會活動家和學者等候選人還能夠為政府決策提供更多的專業建議和意見,促使政策更加科學、合理和可行。

少數族裔是香港社會的組成部分,一直很少參與社會活動。油尖旺有不少少數族裔聚居,全港約每十人就有一位住在這裡。

本次油尖旺南選區的六位候選人中,三位是非華裔,凸顯這一區的少數族裔聚集的特點。

有少數族裔參選人表示「我們少數族裔都想有個領袖去幫我們的民族」,本次區議會選舉就是促進香港社會共融很重要的第一步。

一個健康的社會同樣需要有人去代表女性發聲。

此次葵涌東選區就成為一個只有女性報名參選的選區,3名女將競逐兩個席位。有女性參選人接受採訪時表示,她們希望借此機會,鼓勵部分長期在家中照顧家人、鮮少參與社會活動的女性重新站出來,為社區的發展發聲。

在香港的社會事務中,同鄉社團的可見度、參與度越來越高。

在新冠疫情期間防疫抗疫工作中,同鄉社團曾發揮了獨特優勢,此次區議會選舉也出現不少有同鄉社團背景的候選人。

選舉委員會特設同鄉社團界別,同鄉社團也逐步從聯絡鄉誼的平台,成為香港社會事務中的重要力量。

香港的未來屬於所有關心愛護香港的人士,希望大家能夠通過投票,支持有多元才能的愛國愛港者進入來屆區議會,為香港的良政善治打下重要基礎。

這些多元背景的候選人也將在未來一段時期成為年輕人和少數群體的代表和榜樣,鼓勵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社會事務,共同建設香港更美好的未來。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