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香港如何在「金磚+」的新格局中發揮作用

博客文章

香港如何在「金磚+」的新格局中發揮作用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香港如何在「金磚+」的新格局中發揮作用

2023年08月28日 14:01 最後更新:14:38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执行主席

本月,金磚峰會第三次走進南非。

本次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的主題是「金磚與非洲:深化夥伴關係,促進彼此增長,實現可持續發展,加強包容性多邊主義」。

本次峰會最大亮點無疑是阿根廷、埃及、埃塞俄比亞、伊朗、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六國,加入到了金磚國家合作機制,進一步提升和補充了金磚國家在中東、北非地區,以及非洲和南美洲大陸的代表性。

話語權的受限與金磚國家經濟體量的成長存在落差

對於新加入金磚的六個國家來說,國際事務話語權的受限長期以來是切膚之痛。

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過去20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80%,過去40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全球佔比從24%增至40%以上。

基於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巴西、印度和俄羅斯、南非,原有的金磚五國佔全球GDP總量的31.5%。但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五國的投票權不足15%。

這也是為什麼上月底,中國外長在南非出席金磚國家安全事務高級代表會議期間,就加強「全球南方」國家合作提出的四點主張中,就包括要擴大「全球南方」國家的話語權。

「全球南方戰略」為金磚擴容指明方向

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實現了在GDP總量和佔全球GDP比例上的提升。

受中國經濟騰飛的成功經驗啟發,一些發展中國家不再高度看重「全球北方」的燈塔效應,發展模式轉向「全球南方化」。

冷戰格局下,「西方」和「東方」曾被用來描述地緣政治的兩大陣營,暗指二者間關係的本質是競爭,且具有對抗性質。

然而,「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和相對應的「全球北方」具有超越對抗的更豐富的含義,常被用来描述世界政治和經濟形勢新變化。

「全球南方」的一層含義是指代貧窮、落後的發展中國家,與富裕、先進的發達國家相對;另一層含義是用來描繪二戰後獲得主權獨立的國家,並延伸為一種具集體性質的外交策略。

金磚峰會期間,領導人們也達成共識,金磚國家就是「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員。

「全球南方戰略」加速落實,也體現在中國與「全球南方」的經貿依存度逐漸提高。

2023年上半年,中國外貿合作前五名:美、日、韓、越南,俄。

但中國對美國出口下降17.9%,對日本出口下降4.7%,對韓國出口下降4.6%,對德國出口下降9.8%,對歐盟出口下降6.6%。

與之對比,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貨物貿易額達6.8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8%,佔外貿進出口總值的比重提升至34.3%;同時,對拉丁美洲和非洲市場分別增長7%和10.5%。

香港如何在「金磚+」的新格局中發揮作用

香港對外經濟貿易的合作夥伴,以美歐等發達經濟體為主,而「金磚+」國家的大多數並非傳統熱門地區。

未來香港可以發揮自身獨特角色,整合中國國有企業和國際私人資本,採取更加靈活的方式,與「金磚+」國家的經濟部門開展合作。

協助國家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不斷深化與一切支持和平與發展、拒絕結盟對抗的國家和地區的合作。

金融領域:建設境外人民幣中心、國際資產管理中心

一是協助國家發展人民幣清算和結算系統。

人民幣國際化與全球貨幣體系多極化勢在必行。

西方貨幣政策緊縮及對俄羅斯金融領域的制裁表明,以美元、歐元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已無法滿足新興市場對國際金融穩定、安全的現實訴求。

香港可以利用自身網路,邀請更多東盟國家參與聯合研究和雙邊測試,儘快驗證並推廣數字人民幣主導和適用的批發型CBDC(央行數字貨幣)新型跨境支付網路。

二是建設國際資產管理中心。

歐美銀行業危機下,香港成為國際資金重要的「避風港」和轉移目的地之一。

目前香港雖然已經提供了OFC(開放式基金型公司)和LPF(有限合夥基金)兩種較新的基金結構,但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和投資者需求,未來香港仍須隨時檢討基金工具的競爭力。

文化領域:在開展對外交往過程中促進民心相通

一是建立多領域交流交往機制。

香港可以充分發揮外聯網絡,配合國家「走出去」戰略,積極推動國際間科學界、技術界,以及智庫研究機構等各類非政府組織開展多方面的機制化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增進相互了解與信任。

二是加強國際傳播,助力國家公共外交。

無論是在個人、業務、社會或政府層面,香港都扮演著連接內地與世界的「超級聯繫人」。

在中西方局勢緊張對抗的背景下,國際媒體對中國發展及中國外交政策的報道往往刻意扭曲。

在此方面,香港可以充分發揮自己所長,透過與其他國家、國際組織、政府機構開展不同屬性的國際溝通活動,助力國家開展公共外交,講好中國故事。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多元的區議會,你我的香港未來

2023年12月04日 14:02 最後更新:15:02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新一屆區議會選舉將舉行,完善地區治理後,區議會議席由直選、間選和委任方式產生,重視良性競爭和理性溝通,並且吸引了更多不同背景人士參政議政。

本次區議會選舉競爭激烈,沒有一個區會是自動當選,真正實現「區區有競爭」。

最激烈的是油尖旺南及大埔北,各有六人參選。其次是中區、西區、灣仔及大埔南,各有五位參選人。

在直選、間選候選人中,不乏不同背景、有志服務地區的愛國愛港人士,特別是女性、青年、少數族裔比重增加,體現了新區議會的廣泛代表性和均衡參與性。

整體的情況可以從本地傳統大黨的選戰團隊中一窺究竟。

不論是傳統大黨或是新的政團,今次區議會選舉,都派出了最精銳、最有議政能力和長期扎根地區的人士。

民建聯派出逾100人參選,44個直選選區都會有人參與。參選人中,四分之一是首次參選區議會;大專以上學歷佔95%、35歲以下佔30%。

工聯會共派46人參選,平均年齡38歲,最年輕參選者25歲,90%以上持大專或以上學歷,碩士或以上學歷佔22%。

新民黨派出的團隊也呈現出相對年輕、學歷較高的特點。

該黨29名參選人中,女性參選人佔近20%。最年輕參選人為24歲,最年長為47歲,平均年齡37歲;大學畢業的參選人佔86%,碩士或以上學歷人士佔38%。

加入選戰的團體也有擴大。除了這些傳統的政黨之外,部分政黨和團體屬首次參加。

本地新的黨派「香港新方向」同樣以年輕的新鮮血液出戰,5位參選人基本都是「90後」和「95後」新人,稱要為社會「重建信心」,「共建信心」來改變現況,尤其是爭取年輕人的信心。

年輕的候選人通常具有更加開放和前瞻性的思維,能夠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和經濟環境。

他們可能帶來新的觀點、創新的解決方案和對新興議題的關注,為社區帶來新的活力和發展動力。

參選人年紀雖輕,卻也不乏長期奉獻社區建設的「行家老手」。

以葵涌東選區為例,該選區遍及葵芳、荔景、石籬等舊屋苑及公屋。工聯會本屆區選最年輕的參選人就在該區參選,該候選人雖然現年25歲,但其17歲開始已經為地區服務。

同在當區的民建聯候選人,年僅33歲,卻已在地區服務超過10年,見證了社區的成長。本次選擇在「老社區」出戰,她們相信可以為老社區帶來新活力。

此外,不同背景的候選人能夠更好地代表社會各個群體的利益和需求。政治參與的多樣性可以確保區議會的議政更加全面、平衡,並能真正反映出社會的多元性。

本次參選者除了有深耕地區多年的資深從政人士之外,亦看到不少專業人士、媒體從業者參與選舉。越來越多專業人士投身區議會議政論政,有助發展多元化服務。

民生無大小,事事都重要。

區議員要面對公共建設、社區發展、環境保護等議題,需要參選人了解地區特點和需要,亦要具備相應的政策知識和專業能力,如果參選人擁有法律、醫療、教育或社工等背景,有助他們更好地處理地區相關議題。

以法律界人士為例,他們可以發揮所長直接為居民的工作生活提供法律建議。

這些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社會活動家和學者等候選人還能夠為政府決策提供更多的專業建議和意見,促使政策更加科學、合理和可行。

少數族裔是香港社會的組成部分,一直很少參與社會活動。油尖旺有不少少數族裔聚居,全港約每十人就有一位住在這裡。

本次油尖旺南選區的六位候選人中,三位是非華裔,凸顯這一區的少數族裔聚集的特點。

有少數族裔參選人表示「我們少數族裔都想有個領袖去幫我們的民族」,本次區議會選舉就是促進香港社會共融很重要的第一步。

一個健康的社會同樣需要有人去代表女性發聲。

此次葵涌東選區就成為一個只有女性報名參選的選區,3名女將競逐兩個席位。有女性參選人接受採訪時表示,她們希望借此機會,鼓勵部分長期在家中照顧家人、鮮少參與社會活動的女性重新站出來,為社區的發展發聲。

在香港的社會事務中,同鄉社團的可見度、參與度越來越高。

在新冠疫情期間防疫抗疫工作中,同鄉社團曾發揮了獨特優勢,此次區議會選舉也出現不少有同鄉社團背景的候選人。

選舉委員會特設同鄉社團界別,同鄉社團也逐步從聯絡鄉誼的平台,成為香港社會事務中的重要力量。

香港的未來屬於所有關心愛護香港的人士,希望大家能夠通過投票,支持有多元才能的愛國愛港者進入來屆區議會,為香港的良政善治打下重要基礎。

這些多元背景的候選人也將在未來一段時期成為年輕人和少數群體的代表和榜樣,鼓勵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社會事務,共同建設香港更美好的未來。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