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香港“美心”向北,向北

博客文章

香港“美心”向北,向北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香港“美心”向北,向北

2023年08月29日 14:19 最後更新:14:21

作者:李達詩,資深政經評論人

前幾天《南華早報》報導一則“美心”引進冰島乳製品的新聞,沒有引起太多人的關注,大家只是當作香港超市的行銷活動而已。

“美心”眾所周知,在改革開放之初向北發展,領取了外資在內地經營的第一號批准函,從此在內地遍地開花,收穫了第一次“向北”的巨大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

這次再“向北”,是向北極發展,會否再出現經濟奇跡?

細細品味“美心”創舉,還真有一番別樣的意境。

首先,是香港的獨特優勢。

“美心”在香港市場推出ÍSEY SKYR冰島乳酪,具百年歷史的冰島領先食品集團的產品,擁有超過九十年製造冰島乳酪的經驗。

據該集團行政執行官貢納松(前冰島教育部長)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香港是全球企業向內地進軍的理想門戶。

在法律制度方面,香港奉行普通法,以透明、穩定和公正著稱。除了看重香港市場外,他們的眼光盯在粵港澳大灣區拓展業務,在他們的認知中,香港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部分,有助企業拓展更龐大的中國市場,並創造跨區合作機會。

因此冰島這一集團作出新佈局,以香港為據點拓展大中華市場,而首選當然是“與熟悉內地市場的人合作很重要,香港可以提供這樣的機會。”

相反,“美心”抓住遙遠的北極國家,首次引進該乳酪在香港美食博覽亮相,其實是看中這些北極國家的企業,他們有意願來中國發展,進軍大中華市場。

但外資往往對中國太過陌生,正好讓香港企業當他們的拍檔,在幫外資企業拓展市場的同時,也將自己的生意領域擴大,真正的強強聯手,事半功倍。

其次,是北歐的獨特地域優勢。

今年三月國家主席正式訪問俄羅斯,翻查當時的新聞報導,其中俄國總統普京對外表示,“俄羅斯與中國在開發北極航線過境潛力方面的合作前景廣闊,我們準備成立一個聯合工作機構來開發北極航線。”

俄方這一表態,對於理解“美心”現在進軍北歐國家,確是一項具積極意義的戰略佈局。

中歐列車和公路走廊開始滿足不了不斷增長的貨運和客運需求,而北極航線將是航運的重要補充。

北極航線是指沿著北極海域的一系列水道,連接亞洲、歐洲和北美洲。

由於氣候變化導致北極冰蓋的融化,這些水道在近年變得越來越可通航。

對於中國而言,目前與歐洲的貿易額和物流運輸量非常巨大,僅靠中歐班列最大缺點是成本過高。

而傳統海上路線,則要經過蘇伊士運河,經常出現阻塞事件,如前兩年長達6天的阻塞對國際貿易造成重大損失,於是開通北極航線的話題又重新熱了起來。

北極航線雖然地處極度寒冷,但對我國的好處。

其一,在距離上與傳統蘇伊士運河航線至歐洲比較,北極航線縮短了幾千公里,可減少7至13天,節省運輸成本,不需要繳納通過人工運河過路費;

其二,對我國北方港口有利;

其三,它也能打破美國對麻六甲海峽可能存在的封鎖,提高自身的戰略安全。

從國際航運來看,北極航線到2030年貨運量將達到1.5億噸,這將是目前世界上又一繁忙的海上運輸航線。

除了俄羅斯外,中國、美國、加拿大以及歐洲等國家,都對開發北極航線有極大的興趣。

而我國有強大的基建實力,又是世界的造船大國,參與開發北極航線,與相關國家打造一條“冰上絲綢之路”,不但具備實力,也符合國家參與和平發展北極地區的戰略意義。

今年初,中山大學極地號是中國第三艘極地科考破冰船,已完成世界最北端的海洋航路海冰地區公演,是我國首次實施“雪龍”級考察船環球航行計畫。

除此,北極航線還有摩爾曼斯克等五大港口,中國均已參加碼頭建設。

可見,有關工作不但已經提上議程,而且在進行中。

話說回來,要發展北極航線,除了俄羅斯外,冰島、挪威等北歐國家是繞不開的地區,當地雖然有一些反華團體和人士,但總體來看,合作多於對抗是一個趨向。

為加強與沿線國家的合作和交流,尊重和遵守相關的國際法和規則,2018年中國發佈了《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表明將積極參與北極事務,推動建設“冰上絲綢之路”,促進沿線國家的共同發展和合作。

同時與相關國家簽署了多項合作協議,例如,中國與俄羅斯簽署了《關於合作開發北方海路的諒解備忘錄》,與冰島簽署了《關於北極事務合作的聯合聲明》,與挪威簽署了《關於加強雙邊合作的聯合聲明》等。

“美心”是香港一家土生土長的最大美食集團,在商言商,向北歐發展不一定是為國家開闢北極航線而打前站。

但敢於率先到北極地區選擇合作夥伴,客觀上為國家打開北歐的門戶,此舉值得讚賞。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多元的區議會,你我的香港未來

2023年12月04日 14:02 最後更新:15:02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新一屆區議會選舉將舉行,完善地區治理後,區議會議席由直選、間選和委任方式產生,重視良性競爭和理性溝通,並且吸引了更多不同背景人士參政議政。

本次區議會選舉競爭激烈,沒有一個區會是自動當選,真正實現「區區有競爭」。

最激烈的是油尖旺南及大埔北,各有六人參選。其次是中區、西區、灣仔及大埔南,各有五位參選人。

在直選、間選候選人中,不乏不同背景、有志服務地區的愛國愛港人士,特別是女性、青年、少數族裔比重增加,體現了新區議會的廣泛代表性和均衡參與性。

整體的情況可以從本地傳統大黨的選戰團隊中一窺究竟。

不論是傳統大黨或是新的政團,今次區議會選舉,都派出了最精銳、最有議政能力和長期扎根地區的人士。

民建聯派出逾100人參選,44個直選選區都會有人參與。參選人中,四分之一是首次參選區議會;大專以上學歷佔95%、35歲以下佔30%。

工聯會共派46人參選,平均年齡38歲,最年輕參選者25歲,90%以上持大專或以上學歷,碩士或以上學歷佔22%。

新民黨派出的團隊也呈現出相對年輕、學歷較高的特點。

該黨29名參選人中,女性參選人佔近20%。最年輕參選人為24歲,最年長為47歲,平均年齡37歲;大學畢業的參選人佔86%,碩士或以上學歷人士佔38%。

加入選戰的團體也有擴大。除了這些傳統的政黨之外,部分政黨和團體屬首次參加。

本地新的黨派「香港新方向」同樣以年輕的新鮮血液出戰,5位參選人基本都是「90後」和「95後」新人,稱要為社會「重建信心」,「共建信心」來改變現況,尤其是爭取年輕人的信心。

年輕的候選人通常具有更加開放和前瞻性的思維,能夠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和經濟環境。

他們可能帶來新的觀點、創新的解決方案和對新興議題的關注,為社區帶來新的活力和發展動力。

參選人年紀雖輕,卻也不乏長期奉獻社區建設的「行家老手」。

以葵涌東選區為例,該選區遍及葵芳、荔景、石籬等舊屋苑及公屋。工聯會本屆區選最年輕的參選人就在該區參選,該候選人雖然現年25歲,但其17歲開始已經為地區服務。

同在當區的民建聯候選人,年僅33歲,卻已在地區服務超過10年,見證了社區的成長。本次選擇在「老社區」出戰,她們相信可以為老社區帶來新活力。

此外,不同背景的候選人能夠更好地代表社會各個群體的利益和需求。政治參與的多樣性可以確保區議會的議政更加全面、平衡,並能真正反映出社會的多元性。

本次參選者除了有深耕地區多年的資深從政人士之外,亦看到不少專業人士、媒體從業者參與選舉。越來越多專業人士投身區議會議政論政,有助發展多元化服務。

民生無大小,事事都重要。

區議員要面對公共建設、社區發展、環境保護等議題,需要參選人了解地區特點和需要,亦要具備相應的政策知識和專業能力,如果參選人擁有法律、醫療、教育或社工等背景,有助他們更好地處理地區相關議題。

以法律界人士為例,他們可以發揮所長直接為居民的工作生活提供法律建議。

這些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社會活動家和學者等候選人還能夠為政府決策提供更多的專業建議和意見,促使政策更加科學、合理和可行。

少數族裔是香港社會的組成部分,一直很少參與社會活動。油尖旺有不少少數族裔聚居,全港約每十人就有一位住在這裡。

本次油尖旺南選區的六位候選人中,三位是非華裔,凸顯這一區的少數族裔聚集的特點。

有少數族裔參選人表示「我們少數族裔都想有個領袖去幫我們的民族」,本次區議會選舉就是促進香港社會共融很重要的第一步。

一個健康的社會同樣需要有人去代表女性發聲。

此次葵涌東選區就成為一個只有女性報名參選的選區,3名女將競逐兩個席位。有女性參選人接受採訪時表示,她們希望借此機會,鼓勵部分長期在家中照顧家人、鮮少參與社會活動的女性重新站出來,為社區的發展發聲。

在香港的社會事務中,同鄉社團的可見度、參與度越來越高。

在新冠疫情期間防疫抗疫工作中,同鄉社團曾發揮了獨特優勢,此次區議會選舉也出現不少有同鄉社團背景的候選人。

選舉委員會特設同鄉社團界別,同鄉社團也逐步從聯絡鄉誼的平台,成為香港社會事務中的重要力量。

香港的未來屬於所有關心愛護香港的人士,希望大家能夠通過投票,支持有多元才能的愛國愛港者進入來屆區議會,為香港的良政善治打下重要基礎。

這些多元背景的候選人也將在未來一段時期成為年輕人和少數群體的代表和榜樣,鼓勵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社會事務,共同建設香港更美好的未來。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