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達詩,資深政經評論人
前幾天《南華早報》報導一則“美心”引進冰島乳製品的新聞,沒有引起太多人的關注,大家只是當作香港超市的行銷活動而已。
“美心”眾所周知,在改革開放之初向北發展,領取了外資在內地經營的第一號批准函,從此在內地遍地開花,收穫了第一次“向北”的巨大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
這次再“向北”,是向北極發展,會否再出現經濟奇跡?

細細品味“美心”創舉,還真有一番別樣的意境。
首先,是香港的獨特優勢。
“美心”在香港市場推出ÍSEY SKYR冰島乳酪,具百年歷史的冰島領先食品集團的產品,擁有超過九十年製造冰島乳酪的經驗。
據該集團行政執行官貢納松(前冰島教育部長)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香港是全球企業向內地進軍的理想門戶。
在法律制度方面,香港奉行普通法,以透明、穩定和公正著稱。除了看重香港市場外,他們的眼光盯在粵港澳大灣區拓展業務,在他們的認知中,香港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部分,有助企業拓展更龐大的中國市場,並創造跨區合作機會。
因此冰島這一集團作出新佈局,以香港為據點拓展大中華市場,而首選當然是“與熟悉內地市場的人合作很重要,香港可以提供這樣的機會。”
相反,“美心”抓住遙遠的北極國家,首次引進該乳酪在香港美食博覽亮相,其實是看中這些北極國家的企業,他們有意願來中國發展,進軍大中華市場。

但外資往往對中國太過陌生,正好讓香港企業當他們的拍檔,在幫外資企業拓展市場的同時,也將自己的生意領域擴大,真正的強強聯手,事半功倍。
其次,是北歐的獨特地域優勢。
今年三月國家主席正式訪問俄羅斯,翻查當時的新聞報導,其中俄國總統普京對外表示,“俄羅斯與中國在開發北極航線過境潛力方面的合作前景廣闊,我們準備成立一個聯合工作機構來開發北極航線。”
俄方這一表態,對於理解“美心”現在進軍北歐國家,確是一項具積極意義的戰略佈局。
中歐列車和公路走廊開始滿足不了不斷增長的貨運和客運需求,而北極航線將是航運的重要補充。
北極航線是指沿著北極海域的一系列水道,連接亞洲、歐洲和北美洲。
由於氣候變化導致北極冰蓋的融化,這些水道在近年變得越來越可通航。
對於中國而言,目前與歐洲的貿易額和物流運輸量非常巨大,僅靠中歐班列最大缺點是成本過高。
而傳統海上路線,則要經過蘇伊士運河,經常出現阻塞事件,如前兩年長達6天的阻塞對國際貿易造成重大損失,於是開通北極航線的話題又重新熱了起來。
北極航線雖然地處極度寒冷,但對我國的好處。
其一,在距離上與傳統蘇伊士運河航線至歐洲比較,北極航線縮短了幾千公里,可減少7至13天,節省運輸成本,不需要繳納通過人工運河過路費;

其二,對我國北方港口有利;
其三,它也能打破美國對麻六甲海峽可能存在的封鎖,提高自身的戰略安全。
從國際航運來看,北極航線到2030年貨運量將達到1.5億噸,這將是目前世界上又一繁忙的海上運輸航線。
除了俄羅斯外,中國、美國、加拿大以及歐洲等國家,都對開發北極航線有極大的興趣。
而我國有強大的基建實力,又是世界的造船大國,參與開發北極航線,與相關國家打造一條“冰上絲綢之路”,不但具備實力,也符合國家參與和平發展北極地區的戰略意義。
今年初,中山大學極地號是中國第三艘極地科考破冰船,已完成世界最北端的海洋航路海冰地區公演,是我國首次實施“雪龍”級考察船環球航行計畫。
除此,北極航線還有摩爾曼斯克等五大港口,中國均已參加碼頭建設。
可見,有關工作不但已經提上議程,而且在進行中。
話說回來,要發展北極航線,除了俄羅斯外,冰島、挪威等北歐國家是繞不開的地區,當地雖然有一些反華團體和人士,但總體來看,合作多於對抗是一個趨向。
為加強與沿線國家的合作和交流,尊重和遵守相關的國際法和規則,2018年中國發佈了《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表明將積極參與北極事務,推動建設“冰上絲綢之路”,促進沿線國家的共同發展和合作。
同時與相關國家簽署了多項合作協議,例如,中國與俄羅斯簽署了《關於合作開發北方海路的諒解備忘錄》,與冰島簽署了《關於北極事務合作的聯合聲明》,與挪威簽署了《關於加強雙邊合作的聯合聲明》等。
“美心”是香港一家土生土長的最大美食集團,在商言商,向北歐發展不一定是為國家開闢北極航線而打前站。
但敢於率先到北極地區選擇合作夥伴,客觀上為國家打開北歐的門戶,此舉值得讚賞。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