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执行主席
颱風「蘇拉」週末橫過香港南面,對内地東南沿海構成了大的威脅,香港天文台時隔五年再次掛起十號風球,代表風力達到颶風程度。
打風於不少港人心目中,一向等於「放假」、「打麻雀」,但五年前的2018年9月,超強颱風「山竹」襲港,儘管和鄰近的菲律賓等國家地區相比,香港在颱風中的表現值得肯定,但仍是令不少市民真正感受到了切身的恐慌。
政府在事前做足準備功夫,跨部門的防災工作備受讚賞,但災後處理卻為人詬病。
特別是在取下風球後,全港交通仍嚴重受阻,各處道路均有塌樹、水浸、大廈外牆物料脫落等危機,政府未有應變措施,使出勤上班之市民曝露在潛在危險之中。
政府因此進行了跨部門檢討。
一是提出有關「極端情況」的新措施。
即當超強颱風引致極端情況,政府會視乎情況,在八號颱風警告改為三號颱風警告前公佈「極端情況」,當「極端情況」取消,僱員應根據早前和僱主協定的復工安排上班。
守則又提到,當「極端情況」取消而需要復工,僱主應按實際情況彈性處理,如工作地點因受惡劣天氣破壞而有潛在安全風險,僱主應立刻進行安全檢查,採取合適安全措施,才安排僱員返回工作地點。
二是成立跨部門委員會。
提出面臨超強颱風襲港時,成立一個由政務司司長主持的督導委員會,負責監督準備、應變和善後階段的工作。
本次超強颱風蘇拉逼近香港時,市民可以通過新聞看到,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召開了這一跨部門督導委員會會議,並舉行聯合記者會講解政府各部門的應變部署。
三是優化樹木管理。
超強颱風山竹造成了54,000多宗樹木倒塌。發展局就此情況推出了《街道選樹指南》,提出行道樹須抵受惡劣的道路環境,所以行道樹必須能夠耐熱、耐旱、抗風、抗污染和耐澇,並列出80種較少應用而適合在香港街道種植的樹木品種,為政府部門和社會在選擇街道樹種時提供參考。
四是改善資訊發布。
政府於風季來臨前會設立「聯合運作平台」(COP),這個以地圖為本的電子平台,集合緊急事故的資訊,有助緊急監援中心和督導委員會評估情況,可供相關部門之間實時互通緊急資訊。
對外利用天文台廣受歡迎的流動應用程式「我的天文台」向市民發出政府緊急通告;運輸署亦透過「香港出行易」程式,向出行人士發布交通消息。
從政策體系的視角來考察,應急管理至少應包括立法和執行兩個過程。
前者主要表現為法律法規,一旦制定便應保持相對穩定,制度剛性與效力髙。後者主要為應急預案機制,彈性與效力相對低,易於隨情勢變化而調整。
颱風「山竹」後,調整的主要就是應急預案機制。
近年來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智慧城市建設已成為香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內容。與此同時,城市災害類型和災害發生頻率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必須認真思考並建立起符合香港智慧城市建設現狀的災害應急管理體系,進一步提升香港智慧城市的災害應急管理能力。
一是關注多元主體的參與。
儘管智慧城市災害的應急管理活動需要政府的主導,但是由於城市災害具有緊迫性和突發性的特點,智慧城市中其他主體的作用也不能被忽視。
因此,需要特區政府借助智慧城市強大的信息化能力,不斷健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城市災害應急管理工作機制,真正將智慧城市理念與城市應急管理相結合。
二是提高智慧城市的安全保障能力。
一方面是信息安全,另一方面是智慧基礎設施的保護。
就信息安全來說,需要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升級安全技術、建立備份數據庫等綜合手段來確保數據安全。智慧城市對網絡、電力等要素有著強大的依賴性。
因此,需要加快對城市的相關基礎設施進行防災化升級改造,建立應急動力和通信線路,提升智慧城市應急管理的安全防範能力。
三是要加強智慧城市應急技術的研發。
可以通過專項補貼、政府採購等方式,全力支持香港科技企業在相關領域的發展,引導科技企業將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專利投入到災害預警、救災物資調運等與城市災害應急管理密切相關的領域中,為政府有效地監測、處置、控制城市災害提供幫助。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新一屆區議會選舉將舉行,完善地區治理後,區議會議席由直選、間選和委任方式產生,重視良性競爭和理性溝通,並且吸引了更多不同背景人士參政議政。
本次區議會選舉競爭激烈,沒有一個區會是自動當選,真正實現「區區有競爭」。
最激烈的是油尖旺南及大埔北,各有六人參選。其次是中區、西區、灣仔及大埔南,各有五位參選人。
在直選、間選候選人中,不乏不同背景、有志服務地區的愛國愛港人士,特別是女性、青年、少數族裔比重增加,體現了新區議會的廣泛代表性和均衡參與性。
整體的情況可以從本地傳統大黨的選戰團隊中一窺究竟。
不論是傳統大黨或是新的政團,今次區議會選舉,都派出了最精銳、最有議政能力和長期扎根地區的人士。
民建聯派出逾100人參選,44個直選選區都會有人參與。參選人中,四分之一是首次參選區議會;大專以上學歷佔95%、35歲以下佔30%。
工聯會共派46人參選,平均年齡38歲,最年輕參選者25歲,90%以上持大專或以上學歷,碩士或以上學歷佔22%。
新民黨派出的團隊也呈現出相對年輕、學歷較高的特點。
該黨29名參選人中,女性參選人佔近20%。最年輕參選人為24歲,最年長為47歲,平均年齡37歲;大學畢業的參選人佔86%,碩士或以上學歷人士佔38%。
加入選戰的團體也有擴大。除了這些傳統的政黨之外,部分政黨和團體屬首次參加。
本地新的黨派「香港新方向」同樣以年輕的新鮮血液出戰,5位參選人基本都是「90後」和「95後」新人,稱要為社會「重建信心」,「共建信心」來改變現況,尤其是爭取年輕人的信心。
年輕的候選人通常具有更加開放和前瞻性的思維,能夠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和經濟環境。
他們可能帶來新的觀點、創新的解決方案和對新興議題的關注,為社區帶來新的活力和發展動力。
參選人年紀雖輕,卻也不乏長期奉獻社區建設的「行家老手」。
以葵涌東選區為例,該選區遍及葵芳、荔景、石籬等舊屋苑及公屋。工聯會本屆區選最年輕的參選人就在該區參選,該候選人雖然現年25歲,但其17歲開始已經為地區服務。
同在當區的民建聯候選人,年僅33歲,卻已在地區服務超過10年,見證了社區的成長。本次選擇在「老社區」出戰,她們相信可以為老社區帶來新活力。
此外,不同背景的候選人能夠更好地代表社會各個群體的利益和需求。政治參與的多樣性可以確保區議會的議政更加全面、平衡,並能真正反映出社會的多元性。
本次參選者除了有深耕地區多年的資深從政人士之外,亦看到不少專業人士、媒體從業者參與選舉。越來越多專業人士投身區議會議政論政,有助發展多元化服務。
民生無大小,事事都重要。
區議員要面對公共建設、社區發展、環境保護等議題,需要參選人了解地區特點和需要,亦要具備相應的政策知識和專業能力,如果參選人擁有法律、醫療、教育或社工等背景,有助他們更好地處理地區相關議題。
以法律界人士為例,他們可以發揮所長直接為居民的工作生活提供法律建議。
這些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社會活動家和學者等候選人還能夠為政府決策提供更多的專業建議和意見,促使政策更加科學、合理和可行。
少數族裔是香港社會的組成部分,一直很少參與社會活動。油尖旺有不少少數族裔聚居,全港約每十人就有一位住在這裡。
本次油尖旺南選區的六位候選人中,三位是非華裔,凸顯這一區的少數族裔聚集的特點。
有少數族裔參選人表示「我們少數族裔都想有個領袖去幫我們的民族」,本次區議會選舉就是促進香港社會共融很重要的第一步。
一個健康的社會同樣需要有人去代表女性發聲。
此次葵涌東選區就成為一個只有女性報名參選的選區,3名女將競逐兩個席位。有女性參選人接受採訪時表示,她們希望借此機會,鼓勵部分長期在家中照顧家人、鮮少參與社會活動的女性重新站出來,為社區的發展發聲。
在香港的社會事務中,同鄉社團的可見度、參與度越來越高。
在新冠疫情期間防疫抗疫工作中,同鄉社團曾發揮了獨特優勢,此次區議會選舉也出現不少有同鄉社團背景的候選人。
選舉委員會特設同鄉社團界別,同鄉社團也逐步從聯絡鄉誼的平台,成為香港社會事務中的重要力量。
香港的未來屬於所有關心愛護香港的人士,希望大家能夠通過投票,支持有多元才能的愛國愛港者進入來屆區議會,為香港的良政善治打下重要基礎。
這些多元背景的候選人也將在未來一段時期成為年輕人和少數群體的代表和榜樣,鼓勵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社會事務,共同建設香港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