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產業與金融共生共榮相互促進

博客文章

產業與金融共生共榮相互促進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產業與金融共生共榮相互促進

2023年09月18日 15:49 最後更新:15:51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执行主席

近日香港創業板市場(Growth Enterprise Market,簡稱GEM)的表現引起公眾關注,有人甚至在朋友圈大力“吐槽”,指責特區政府對提升金融不力。這一評論引起我的關注,特別翻查相關資料。

自香港推出創業板以來,其指數以868點起步,現在下跌了97%,近乎「歸零」。

翻查資料,香港創業板創立於2000年互聯網泡沫前夕,在上市條件、交易方式、監管方法和內容上都與主板市場有很大差別。

主要目標是給有增長潛力的新企業提供融資渠道,相對於主板市場來說,創業板具有更高的風險,主要供專業投資人士參與。

究其下跌的原因,一方面,香港創業板作為二板市場(Second-board Market),始終是主板(Main-board Market)的補充,各地政府對其管理態度有更加嚴格的趨勢;另一方面,股票市場也並非普適性的融資渠道。

德國人不再愛炒股

隨著21世紀初互聯網泡沫消退,同樣對標的「納斯達克」,還有成立於1976年的日本JASDAQ(後與大阪證券交易所合併)、成立於1997年的德國新市場Neuer Market(成立6年後夭折),都曾讓市場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坊間也戲稱德國人從此不再愛炒股。

吸取這些教訓後,為提升市場質素,港交所最終於2018年取消了創業板轉往港股主板上市的簡化申請程序,轉上主板的要求和標準都有提升,創業板不再是轉主板的「踏腳石」,與國際其他二板市場一樣逐漸不再受到創業者和投資人的青睞。

股票市場並非普適性的融資渠道

北京大學團隊曾按照發展階段的不同,提出了一個經濟體內產業的幾種類型,包括追趕型產業、領先型產業、換道超車型產業,以及轉進型產業等。

不同發展階段的產業,所需的政策支持各不相同,產業政策要精准,對應的金融支持也要精准,要更加尊重產業發展和金融市場的規律。

具體而言,領先型產業的企業通常相當成熟,資金需求主要會選擇通過股票市場或自有資金來滿足。

彎道超車型,需要自主創新,此類金融支持方式將更多依靠天使資本、風險資本等能夠分散風險的金融方式。

只有等技術、產品成熟後,才可以通過上市來解決大規模生產的資金需求並給天使和風險資本退出的渠道,或是並購給對此新技術、新產品感興趣的大公司。

追趕型產業的創新方式是以引進、模仿、改進為主,銀行貸款或發債是其主要的融資來源。

如是大企業,追趕時首先由銀行來支持,通過並購等手段引進學習已有成熟技術。

如是小企業,一些中小銀行即可滿足。

對於逐漸失去比較優勢的轉進型企業來說,開發新產品或者是渠道管理、質量管理,資金需求主要也是銀行支持為主。

產業興,金融興

總體來說,過去30年香港金融的快速發展得益於內地的改革開放,未來30年,香港金融的穩定也需要國家幫助香港尋找新的機遇。

一是要立足香港優勢,把握世界和國家的發展方向。

正如國家領導人上週在「香港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的視頻發言中指出,香港擁有完善的金融基礎設施及開放活躍的金融市場,應不斷完善金融服務,進一步推動資金融通。

具體提到(1)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2)強化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3)暢通融資渠道,發展綠色金融。

本人上月也曾探討過香港如何在「金磚+」的新格局中發揮作用,包括提議建設香港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協助國家發展人民幣清算和結算系統,儘快驗證並推廣數字人民幣主導和適用的批發型CBDC跨境支付網路;

建設國際資產管理中心,推廣OFC(開放式基金型公司)和LPF(有限合夥基金)兩種新的基金結構,隨時檢討基金工具的競爭力。

二是要認識到「創科產業」與「金融服務」是共生關係。

任何的股票市場都需要其背後的經濟體有一個良好的產業經濟和發展局面作為支撐。

多年來香港沒能發展出或引進來成規模的創科實體,當年也曾成立以「香港X科技創業平台」為代表的,面向產、學、研全環節的創科投資機構,但工作一度停頓。

當前應加快北部都會區創科產業的發展步伐,特別是以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一區兩園」為試驗區或突破口,強化產業支撐,長遠改變香港股市下沉的局面。

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香港業界常講「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

事實上,未來更重要的是「產業興,金融興;產業強,金融強」。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作為市場的管理者,一定要想得更長遠,構建起可持續的「創科+金融」結合體。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旅行開會辦展覽?看看香港再決定!

2023年09月25日 13:40 最後更新:13:42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执行主席

香港正在熱鬧地舉辦各種“夜繽紛”,目的是吸引遊客、市民出來消費。

政府這個初衷絕對支持,不過,不同的城就有不同的消費景像。

今年上半年,內地會議和展覽業迎來了井噴式的恢復性增長。

根據商務部數據,全國上半年共舉辦展覽1947場,同比增加3.9倍,較2019年疫情前增長13.9%;規模4719.6萬平方米,同比增加4.7倍,較疫情前增長24.9%。

會議和展覽業是城市經濟的助推器和城市的窗口,對國際經貿合作和對外開放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促進人才流動、技術傳播、產業聯動、經濟集聚和城市營銷等方面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建立具有獨特特色的會展城市品牌也是全球城市營銷的關鍵。

比如,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代表著整個歐洲乃至世界機械行業的發展。

而德國法蘭克福車展則被譽為世界汽車工業的奧運會。

巴黎以其時裝、化妝品等特色產業為支撐,培育了巴黎時裝周等享有國際聲譽的展會,被譽為世界時尚之都。

意大利米蘭國際傢具展是世界傢具與家居設計領域的頂級展會,代表著全球傢具流行趨勢的風向標。

香港作為亞洲重要的國際都會,憑借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由港地位,孕育了繁榮的會展業,在過去二十年滿足了中國製造業對外市場開拓和交流的需求。

在電子、珠寶、禮品、鐘錶和燈飾等領域,香港舉辦的展覽會的規模屬全球一流。

香港在辦會辦展方面有著許多優勢,比如簽證便利、交通便捷、對藝術品的關稅優惠等,在整個東亞地區都是非常稀有的優勢。

因此,香港完全有能力在舉辦會議和展覽方面大展拳腳,既吸引內地的客戶,也吸引來自國外的資源。

不過,作為國際會展之都,香港也面臨一些內部和外部的挑戰,比如自身空間受限和成本高昂,以及來自區域競爭、國際形勢等方面的外部環境影響。

不可否認,香港場地租金高、酒店費用昂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一直以來都是制約香港會展行業的一大因素。

目前除了維多利亞公園偶有舉辦本地展會外,香港會展場地主要依賴會展中心和亞洲博覽館,規模較大的場地只剩下即將重建的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場地租金自然居高不下。

當前僅粵港澳大灣區內,就有深圳、廣州兩個綜合性會展中心城市,以及以旅遊、電子配件等會展細分領域為依託的珠海、佛山等城市,整體而言缺少分工協調,區域競爭具有同質化傾向。

相對來說,大灣區內地城市雖有不方便之處,但參會整體成本夠平、離供應鏈更近。

無論是刺激消費,還是舉辦展覽,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都應該優勢互補、錯位發展,不斷向創新及差異化方向各自努力。

下一階段,如果要釋放香港會展行業的活力,在區域競爭中維持優勢:

一是做好配套服務,把整體成本打下來或者補起來。

二是不斷突破創新,應用新技術、把握新熱點。

三是引進多元的國際會議主體。

在配套服務方面,需要繼續支持完善會展業上下游相關產業配套,包括旅遊業、廣告業、金融保險業、會計法律等專業服務業、住宿餐飲業、批發零售業、物流業等。

繼續鞏固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包括聯繫世界的立體交通體系、發達的信息網絡體系、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

在創新技術應用和把握行業熱點方面,數字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在會展業的廣泛應用帶來了更高的效率、效益和安全性,香港會展業也需要把線上線下的融合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

會展也不能是「老三件」,要有新的產業展示。

內地各種人工智能、自動化、醫療服務貿易的展覽此起彼伏,其實是吸引外國的參展商,也讓內地同行可以學習。

香港要著力於高新技術、時尚創意細分領域中的專業化特色,培育有全球影響力的會展品牌。

同時,展覽專業化細分有利於參會者更快更準確地找到潛在的合作者。

因此,除綜合性博覽會外,也要推出更多特色鮮明的專業展。

這就需要策劃者深耕全球產業鏈條,找准行業熱點,結合本地資源條件,為生產商、採購商和消費者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精准高效的服務。

最後就是要引進和培育一批國際機構和組織落戶,增加更多會議主體。

大灣區孕育了一批具全球影響力的企業,考慮到一些行業性的國際組織往往承擔著行業規則和技術標準的制定職能,例如在未來6G通訊和人工智能等領域。

建議特區政府與國家部門合作,主動協調相關企業率先達成統一的標準和方案,進而共同推動行業性國際組織和行業峰會落戶香港。

此舉不僅能帶動本地會展行業發展,更可以在關鍵技術領域國際標準制定過程中提高中國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