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18日正調查一宗麻痺性貝類毒素中毒的懷疑個案,涉及一名29歲男子。
該名病人於17日在家中食用田螺後,在約三小時後出現四肢麻痺。病人同日到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求醫。他情況穩定,無須入院。
伊利沙伯醫院。資料圖片(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初步調查顯示,有關田螺購自深圳龍華區一排檔。衞生防護中心的調查仍繼續進行。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表示,麻痺性貝類毒素在自然情況下可能存在於雙貝類體內,烹煮並不能把該種耐熱的毒素消除。而麻痺性貝類中毒症狀主要與神經系統相關,通常在進食貝類後數分鐘至數小時內出現。初期症狀包括刺痛、口部及四肢麻痺、頭痛、暈眩及腸胃不適。在大多數的病例中,症狀會在數日內完全消退。嚴重者可能會出現吞嚥及發音困難、癱瘓、呼吸停頓,甚至死亡。
發言人提醒,市民如出現麻痺性海產中毒的病徵,應立即求醫,並保留餘下食物,以便調查和化驗。
資料圖片
食物安全中心呼籲市民不要食用曾於本地一個展覽其中一個攤位出售的牛肝菌,因為有關食品中懷疑摻雜不可食用或帶毒性的菇類品種。
食安中心資料圖片,非涉事牛肝菌
中心正跟進早前接獲通報一宗懷疑進食牛肝菌後引致食物中毒個案。調查顯示,病人曾經食用的牛肝菌購自展覽其中一個攤位,涉事攤位為設於美食博覽的雲南巨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GH-B23攤位。
食安中心。(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中心呼籲曾於八月十七日至二十一日展覽期間在上述涉事攤位購買牛肝菌的市民,應立即停止食用。如市民曾食用該等食物後感不適,則應及早求醫。
食安中心示意圖片
食安中心指出,菇類中毒一般是急性的,嚴重程度要視乎進食菇類的品種及數量,進食者也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症狀。菇類中毒的潛伏期一般較短,進食者會出現腸道症狀,最常見的是噁心、嘔吐和腹痛。有時也會出現其他徵象,如極度口渴、大量出汗、出現幻覺、昏迷,以及其他神經性症狀。
中心建議市民選購及食用菇類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如懷疑選購的菇類混合了不明品種,便不要購買;
2, 如選購的菇呈不衞生情況(沾有栽培物料),或有變壞現象(出現有色斑點/發出異味/釋出黏糊液等),便不要購買;
3, 應把菇類徹底清洗及煮熟,才可進食;
4, 如懷疑進食菇類引致中毒,須立即求醫。
中心強調,會繼續跟進事件和採取適當行動,以保障食物安全和市民健康。調查仍然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