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旅行開會辦展覽?看看香港再決定!

博客文章

旅行開會辦展覽?看看香港再決定!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旅行開會辦展覽?看看香港再決定!

2023年09月25日 13:40 最後更新:13:42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执行主席

香港正在熱鬧地舉辦各種“夜繽紛”,目的是吸引遊客、市民出來消費。

更多相片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执行主席

建立具有獨特特色的會展城市品牌也是全球城市營銷的關鍵。

在電子、珠寶、禮品、鐘錶和燈飾等領域,香港舉辦的展覽會的規模屬全球一流。

當前僅粵港澳大灣區內,就有深圳、廣州兩個綜合性會展中心城市,以及以旅遊、電子配件等會展細分領域為依託的珠海、佛山等城市,整體而言缺少分工協調,區域競爭具有同質化傾向。

一是做好配套服務,把整體成本打下來或者補起來。

政府這個初衷絕對支持,不過,不同的城就有不同的消費景像。

今年上半年,內地會議和展覽業迎來了井噴式的恢復性增長。

根據商務部數據,全國上半年共舉辦展覽1947場,同比增加3.9倍,較2019年疫情前增長13.9%;規模4719.6萬平方米,同比增加4.7倍,較疫情前增長24.9%。

會議和展覽業是城市經濟的助推器和城市的窗口,對國際經貿合作和對外開放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促進人才流動、技術傳播、產業聯動、經濟集聚和城市營銷等方面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建立具有獨特特色的會展城市品牌也是全球城市營銷的關鍵。

比如,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代表著整個歐洲乃至世界機械行業的發展。

而德國法蘭克福車展則被譽為世界汽車工業的奧運會。

巴黎以其時裝、化妝品等特色產業為支撐,培育了巴黎時裝周等享有國際聲譽的展會,被譽為世界時尚之都。

意大利米蘭國際傢具展是世界傢具與家居設計領域的頂級展會,代表著全球傢具流行趨勢的風向標。

香港作為亞洲重要的國際都會,憑借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由港地位,孕育了繁榮的會展業,在過去二十年滿足了中國製造業對外市場開拓和交流的需求。

在電子、珠寶、禮品、鐘錶和燈飾等領域,香港舉辦的展覽會的規模屬全球一流。

香港在辦會辦展方面有著許多優勢,比如簽證便利、交通便捷、對藝術品的關稅優惠等,在整個東亞地區都是非常稀有的優勢。

因此,香港完全有能力在舉辦會議和展覽方面大展拳腳,既吸引內地的客戶,也吸引來自國外的資源。

不過,作為國際會展之都,香港也面臨一些內部和外部的挑戰,比如自身空間受限和成本高昂,以及來自區域競爭、國際形勢等方面的外部環境影響。

不可否認,香港場地租金高、酒店費用昂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一直以來都是制約香港會展行業的一大因素。

目前除了維多利亞公園偶有舉辦本地展會外,香港會展場地主要依賴會展中心和亞洲博覽館,規模較大的場地只剩下即將重建的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場地租金自然居高不下。

當前僅粵港澳大灣區內,就有深圳、廣州兩個綜合性會展中心城市,以及以旅遊、電子配件等會展細分領域為依託的珠海、佛山等城市,整體而言缺少分工協調,區域競爭具有同質化傾向。

相對來說,大灣區內地城市雖有不方便之處,但參會整體成本夠平、離供應鏈更近。

無論是刺激消費,還是舉辦展覽,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都應該優勢互補、錯位發展,不斷向創新及差異化方向各自努力。

下一階段,如果要釋放香港會展行業的活力,在區域競爭中維持優勢:

一是做好配套服務,把整體成本打下來或者補起來。

二是不斷突破創新,應用新技術、把握新熱點。

三是引進多元的國際會議主體。

在配套服務方面,需要繼續支持完善會展業上下游相關產業配套,包括旅遊業、廣告業、金融保險業、會計法律等專業服務業、住宿餐飲業、批發零售業、物流業等。

繼續鞏固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包括聯繫世界的立體交通體系、發達的信息網絡體系、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

在創新技術應用和把握行業熱點方面,數字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在會展業的廣泛應用帶來了更高的效率、效益和安全性,香港會展業也需要把線上線下的融合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

會展也不能是「老三件」,要有新的產業展示。

內地各種人工智能、自動化、醫療服務貿易的展覽此起彼伏,其實是吸引外國的參展商,也讓內地同行可以學習。

香港要著力於高新技術、時尚創意細分領域中的專業化特色,培育有全球影響力的會展品牌。

同時,展覽專業化細分有利於參會者更快更準確地找到潛在的合作者。

因此,除綜合性博覽會外,也要推出更多特色鮮明的專業展。

這就需要策劃者深耕全球產業鏈條,找准行業熱點,結合本地資源條件,為生產商、採購商和消費者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精准高效的服務。

最後就是要引進和培育一批國際機構和組織落戶,增加更多會議主體。

大灣區孕育了一批具全球影響力的企業,考慮到一些行業性的國際組織往往承擔著行業規則和技術標準的制定職能,例如在未來6G通訊和人工智能等領域。

建議特區政府與國家部門合作,主動協調相關企業率先達成統一的標準和方案,進而共同推動行業性國際組織和行業峰會落戶香港。

此舉不僅能帶動本地會展行業發展,更可以在關鍵技術領域國際標準制定過程中提高中國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多元的區議會,你我的香港未來

2023年12月04日 14:02 最後更新:15:02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新一屆區議會選舉將舉行,完善地區治理後,區議會議席由直選、間選和委任方式產生,重視良性競爭和理性溝通,並且吸引了更多不同背景人士參政議政。

本次區議會選舉競爭激烈,沒有一個區會是自動當選,真正實現「區區有競爭」。

最激烈的是油尖旺南及大埔北,各有六人參選。其次是中區、西區、灣仔及大埔南,各有五位參選人。

在直選、間選候選人中,不乏不同背景、有志服務地區的愛國愛港人士,特別是女性、青年、少數族裔比重增加,體現了新區議會的廣泛代表性和均衡參與性。

整體的情況可以從本地傳統大黨的選戰團隊中一窺究竟。

不論是傳統大黨或是新的政團,今次區議會選舉,都派出了最精銳、最有議政能力和長期扎根地區的人士。

民建聯派出逾100人參選,44個直選選區都會有人參與。參選人中,四分之一是首次參選區議會;大專以上學歷佔95%、35歲以下佔30%。

工聯會共派46人參選,平均年齡38歲,最年輕參選者25歲,90%以上持大專或以上學歷,碩士或以上學歷佔22%。

新民黨派出的團隊也呈現出相對年輕、學歷較高的特點。

該黨29名參選人中,女性參選人佔近20%。最年輕參選人為24歲,最年長為47歲,平均年齡37歲;大學畢業的參選人佔86%,碩士或以上學歷人士佔38%。

加入選戰的團體也有擴大。除了這些傳統的政黨之外,部分政黨和團體屬首次參加。

本地新的黨派「香港新方向」同樣以年輕的新鮮血液出戰,5位參選人基本都是「90後」和「95後」新人,稱要為社會「重建信心」,「共建信心」來改變現況,尤其是爭取年輕人的信心。

年輕的候選人通常具有更加開放和前瞻性的思維,能夠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和經濟環境。

他們可能帶來新的觀點、創新的解決方案和對新興議題的關注,為社區帶來新的活力和發展動力。

參選人年紀雖輕,卻也不乏長期奉獻社區建設的「行家老手」。

以葵涌東選區為例,該選區遍及葵芳、荔景、石籬等舊屋苑及公屋。工聯會本屆區選最年輕的參選人就在該區參選,該候選人雖然現年25歲,但其17歲開始已經為地區服務。

同在當區的民建聯候選人,年僅33歲,卻已在地區服務超過10年,見證了社區的成長。本次選擇在「老社區」出戰,她們相信可以為老社區帶來新活力。

此外,不同背景的候選人能夠更好地代表社會各個群體的利益和需求。政治參與的多樣性可以確保區議會的議政更加全面、平衡,並能真正反映出社會的多元性。

本次參選者除了有深耕地區多年的資深從政人士之外,亦看到不少專業人士、媒體從業者參與選舉。越來越多專業人士投身區議會議政論政,有助發展多元化服務。

民生無大小,事事都重要。

區議員要面對公共建設、社區發展、環境保護等議題,需要參選人了解地區特點和需要,亦要具備相應的政策知識和專業能力,如果參選人擁有法律、醫療、教育或社工等背景,有助他們更好地處理地區相關議題。

以法律界人士為例,他們可以發揮所長直接為居民的工作生活提供法律建議。

這些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社會活動家和學者等候選人還能夠為政府決策提供更多的專業建議和意見,促使政策更加科學、合理和可行。

少數族裔是香港社會的組成部分,一直很少參與社會活動。油尖旺有不少少數族裔聚居,全港約每十人就有一位住在這裡。

本次油尖旺南選區的六位候選人中,三位是非華裔,凸顯這一區的少數族裔聚集的特點。

有少數族裔參選人表示「我們少數族裔都想有個領袖去幫我們的民族」,本次區議會選舉就是促進香港社會共融很重要的第一步。

一個健康的社會同樣需要有人去代表女性發聲。

此次葵涌東選區就成為一個只有女性報名參選的選區,3名女將競逐兩個席位。有女性參選人接受採訪時表示,她們希望借此機會,鼓勵部分長期在家中照顧家人、鮮少參與社會活動的女性重新站出來,為社區的發展發聲。

在香港的社會事務中,同鄉社團的可見度、參與度越來越高。

在新冠疫情期間防疫抗疫工作中,同鄉社團曾發揮了獨特優勢,此次區議會選舉也出現不少有同鄉社團背景的候選人。

選舉委員會特設同鄉社團界別,同鄉社團也逐步從聯絡鄉誼的平台,成為香港社會事務中的重要力量。

香港的未來屬於所有關心愛護香港的人士,希望大家能夠通過投票,支持有多元才能的愛國愛港者進入來屆區議會,為香港的良政善治打下重要基礎。

這些多元背景的候選人也將在未來一段時期成為年輕人和少數群體的代表和榜樣,鼓勵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社會事務,共同建設香港更美好的未來。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