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香港特區政府日前公佈了新一份的《施政報告》,提出一系列積極有為的政策規劃與措施,更是訂下73個新的績效指標。
立足於香港和灣區發展的新階段新形勢,提出北部都會區的規劃由早前的「東中西三圈」發展為「四大區域」。
原來的「港深互動圈」,被細化為兩部分,一是由河套新田組成「創新科技地帶」,另一個是位於新界東北新市鎮及其周邊地區的「口岸商貿及產業區」。

根據《施政報告》的表述,這裡將規劃佈局先進建造業、綠色產業、醫療、食品科技、現代物流業等,並可推展跨境商業服務和文娛消費,發揮口岸商貿功能。
的確,長期以來,這個港深相連接區域在香港社會的存在感不強、關注度不夠,上次引發社會廣泛討論,還是關於沙嶺殯葬城、堆填區等一系列的厭惡性設施被兩地居民抵制。
抵制浪潮過後,這裡的規劃又被擱置。
表現之一,是涉及新發展區域的產業規劃長期模糊。
這些新市鎮的實際發展範圍和每一個具體地塊的土地用途,一直以來都是通過「外包」給顧問公司進行規劃,但這些土地規劃的後面並沒有產業項目規劃的配合,其地塊功能如何帶動本地新產業發展和創造就業機會更未被納入討論議程之內。
表現之二,就是早前的北部都會區的發展策略呈現「西重、東輕」的態勢。
對於北部都會區西部的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以及新田科技城的產業規劃方向已相對清晰,而東部的規劃除了生態旅遊,其餘都相對模糊,經濟功能更是遠未清晰。
實際上,北部都會區東部的坪輋、打鼓嶺一帶是新界最大一片相對平坦的土地,這裡地處銜接「兩制」的核心樞紐位置,是大灣區內地城市與香港商貿往來最緊密的區域,也是香港與隔壁的鄰居深圳緊密相連的地帶。
中國人一向追求和睦的鄰里關係,傳下了不少諺語、俗語,比如「遠親不如近鄰」、「人到難處鄰里來」等等,都是說當遇到困難的時候,左鄰右舍的鄰居都會第一時間過來幫忙。
還有「與鄰為德、與鄰為善、與鄰相助、與鄰為樂」,就是說要站在鄰居的角度換位思考。

鄰居深圳市,是怎麼處理這個港深東部連接地帶的呢?
為形成深圳乃至更大區域的新發展極,深圳市政府提出了「東進戰略」的概念,將羅湖區、鹽田區、龍崗區、坪山區、大鵬新區,以及東莞、惠州、汕尾、河源等粵東區域都涵蓋在內。
在這些區域內佈局了諸多科技、教育、醫療、文化、體育領域的重點項目,以推動深圳形成「東西均衡、南北協調」的發展新格局。
其中比較出名的概念和項目很多,在區域發展戰略上,有「深圳口岸經濟帶」的概念,立法會也曾多次討論過,此「經濟帶」就位於與香港新界東北相對的深圳一側,有機會成為大灣區實踐生產要素便捷有序跨境流動和規則對接的平台。
在創新科技及高等教育方面,深圳在此正在建設坪山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城、坪山區新能源汽車產業園、深圳技術大學、深圳國際生物谷、深圳海洋大學等,部分已經落成投產或開始招生。
在便利港人在深生活的服務設施方面,深港婦女兒童交流活動中心、深港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已經落成並提供服務。
鄰居的「經濟帶」都鋪好了,香港也得拿出誠意來。

這也是《施政報告》「三圈」變「四區」,特別強調將「口岸商貿及產業區」單獨拉出來討論的初衷所在。
落實此區的發展規劃和願景,核心還是產業。
建議一方面可以謀劃率先開發沿羅湖、文錦渡、蓮塘/香園圍口岸空間,探索提升深港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儘快落實一些現金流充裕的項目,創造一些能為市民帶來實際收益的經濟業態和就業崗位。
另一方面,建議參照日本築波「研究學園都市」的理念,建設「國際教育新城」和開展科學博覽。
「國際教育新城」可以大力發展面向香港以外生源的教育活動。
包括鼓勵國際知名大學來香港設立分校,主要吸引來自內地、東南亞和南亞的生源市場。
同時可以預留土地給香港本地大學建設第二校區或實驗室,鼓勵本地大學擴大招生規模。
科學博覽活動方面,建議考慮與深圳的海洋科技設施,以及香港的河套、新田地區聯動,開展「港深科學之旅」活動。
包括參觀及體驗先進科技、創設連接港深各科研機構的循環觀光綫路、為當地研究及教育機構開放新技術試驗專區等。
希望通過這些措施,能夠在香港北部都會區的東部構建起一個面向國際的文化教育新城,與新田創科城交相輝映,真正為香港、為灣區的未來發展帶來新突破。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