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香港的北部「三圈」何以變「四區」

博客文章

香港的北部「三圈」何以變「四區」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香港的北部「三圈」何以變「四區」

2023年10月30日 13:10 最後更新:14:45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香港特區政府日前公佈了新一份的《施政報告》,提出一系列積極有為的政策規劃與措施,更是訂下73個新的績效指標。

立足於香港和灣區發展的新階段新形勢,提出北部都會區的規劃由早前的「東中西三圈」發展為「四大區域」。

原來的「港深互動圈」,被細化為兩部分,一是由河套新田組成「創新科技地帶」,另一個是位於新界東北新市鎮及其周邊地區的「口岸商貿及產業區」。

根據《施政報告》的表述,這裡將規劃佈局先進建造業、綠色產業、醫療、食品科技、現代物流業等,並可推展跨境商業服務和文娛消費,發揮口岸商貿功能。

的確,長期以來,這個港深相連接區域在香港社會的存在感不強、關注度不夠,上次引發社會廣泛討論,還是關於沙嶺殯葬城、堆填區等一系列的厭惡性設施被兩地居民抵制。

抵制浪潮過後,這裡的規劃又被擱置。

表現之一,是涉及新發展區域的產業規劃長期模糊。

這些新市鎮的實際發展範圍和每一個具體地塊的土地用途,一直以來都是通過「外包」給顧問公司進行規劃,但這些土地規劃的後面並沒有產業項目規劃的配合,其地塊功能如何帶動本地新產業發展和創造就業機會更未被納入討論議程之內。

表現之二,就是早前的北部都會區的發展策略呈現「西重、東輕」的態勢。

對於北部都會區西部的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以及新田科技城的產業規劃方向已相對清晰,而東部的規劃除了生態旅遊,其餘都相對模糊,經濟功能更是遠未清晰。

實際上,北部都會區東部的坪輋、打鼓嶺一帶是新界最大一片相對平坦的土地,這裡地處銜接「兩制」的核心樞紐位置,是大灣區內地城市與香港商貿往來最緊密的區域,也是香港與隔壁的鄰居深圳緊密相連的地帶。

中國人一向追求和睦的鄰里關係,傳下了不少諺語、俗語,比如「遠親不如近鄰」、「人到難處鄰里來」等等,都是說當遇到困難的時候,左鄰右舍的鄰居都會第一時間過來幫忙。

還有「與鄰為德、與鄰為善、與鄰相助、與鄰為樂」,就是說要站在鄰居的角度換位思考。

鄰居深圳市,是怎麼處理這個港深東部連接地帶的呢?

為形成深圳乃至更大區域的新發展極,深圳市政府提出了「東進戰略」的概念,將羅湖區、鹽田區、龍崗區、坪山區、大鵬新區,以及東莞、惠州、汕尾、河源等粵東區域都涵蓋在內。

在這些區域內佈局了諸多科技、教育、醫療、文化、體育領域的重點項目,以推動深圳形成「東西均衡、南北協調」的發展新格局。

其中比較出名的概念和項目很多,在區域發展戰略上,有「深圳口岸經濟帶」的概念,立法會也曾多次討論過,此「經濟帶」就位於與香港新界東北相對的深圳一側,有機會成為大灣區實踐生產要素便捷有序跨境流動和規則對接的平台。

在創新科技及高等教育方面,深圳在此正在建設坪山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城、坪山區新能源汽車產業園、深圳技術大學、深圳國際生物谷、深圳海洋大學等,部分已經落成投產或開始招生。

在便利港人在深生活的服務設施方面,深港婦女兒童交流活動中心、深港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已經落成並提供服務。

鄰居的「經濟帶」都鋪好了,香港也得拿出誠意來。

這也是《施政報告》「三圈」變「四區」,特別強調將「口岸商貿及產業區」單獨拉出來討論的初衷所在。

落實此區的發展規劃和願景,核心還是產業。

建議一方面可以謀劃率先開發沿羅湖、文錦渡、蓮塘/香園圍口岸空間,探索提升深港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儘快落實一些現金流充裕的項目,創造一些能為市民帶來實際收益的經濟業態和就業崗位。

另一方面,建議參照日本築波「研究學園都市」的理念,建設「國際教育新城」和開展科學博覽。

「國際教育新城」可以大力發展面向香港以外生源的教育活動。

包括鼓勵國際知名大學來香港設立分校,主要吸引來自內地、東南亞和南亞的生源市場。

同時可以預留土地給香港本地大學建設第二校區或實驗室,鼓勵本地大學擴大招生規模。

科學博覽活動方面,建議考慮與深圳的海洋科技設施,以及香港的河套、新田地區聯動,開展「港深科學之旅」活動。

包括參觀及體驗先進科技、創設連接港深各科研機構的循環觀光綫路、為當地研究及教育機構開放新技術試驗專區等。

希望通過這些措施,能夠在香港北部都會區的東部構建起一個面向國際的文化教育新城,與新田創科城交相輝映,真正為香港、為灣區的未來發展帶來新突破。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多元的區議會,你我的香港未來

2023年12月04日 14:02 最後更新:15:02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新一屆區議會選舉將舉行,完善地區治理後,區議會議席由直選、間選和委任方式產生,重視良性競爭和理性溝通,並且吸引了更多不同背景人士參政議政。

本次區議會選舉競爭激烈,沒有一個區會是自動當選,真正實現「區區有競爭」。

最激烈的是油尖旺南及大埔北,各有六人參選。其次是中區、西區、灣仔及大埔南,各有五位參選人。

在直選、間選候選人中,不乏不同背景、有志服務地區的愛國愛港人士,特別是女性、青年、少數族裔比重增加,體現了新區議會的廣泛代表性和均衡參與性。

整體的情況可以從本地傳統大黨的選戰團隊中一窺究竟。

不論是傳統大黨或是新的政團,今次區議會選舉,都派出了最精銳、最有議政能力和長期扎根地區的人士。

民建聯派出逾100人參選,44個直選選區都會有人參與。參選人中,四分之一是首次參選區議會;大專以上學歷佔95%、35歲以下佔30%。

工聯會共派46人參選,平均年齡38歲,最年輕參選者25歲,90%以上持大專或以上學歷,碩士或以上學歷佔22%。

新民黨派出的團隊也呈現出相對年輕、學歷較高的特點。

該黨29名參選人中,女性參選人佔近20%。最年輕參選人為24歲,最年長為47歲,平均年齡37歲;大學畢業的參選人佔86%,碩士或以上學歷人士佔38%。

加入選戰的團體也有擴大。除了這些傳統的政黨之外,部分政黨和團體屬首次參加。

本地新的黨派「香港新方向」同樣以年輕的新鮮血液出戰,5位參選人基本都是「90後」和「95後」新人,稱要為社會「重建信心」,「共建信心」來改變現況,尤其是爭取年輕人的信心。

年輕的候選人通常具有更加開放和前瞻性的思維,能夠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和經濟環境。

他們可能帶來新的觀點、創新的解決方案和對新興議題的關注,為社區帶來新的活力和發展動力。

參選人年紀雖輕,卻也不乏長期奉獻社區建設的「行家老手」。

以葵涌東選區為例,該選區遍及葵芳、荔景、石籬等舊屋苑及公屋。工聯會本屆區選最年輕的參選人就在該區參選,該候選人雖然現年25歲,但其17歲開始已經為地區服務。

同在當區的民建聯候選人,年僅33歲,卻已在地區服務超過10年,見證了社區的成長。本次選擇在「老社區」出戰,她們相信可以為老社區帶來新活力。

此外,不同背景的候選人能夠更好地代表社會各個群體的利益和需求。政治參與的多樣性可以確保區議會的議政更加全面、平衡,並能真正反映出社會的多元性。

本次參選者除了有深耕地區多年的資深從政人士之外,亦看到不少專業人士、媒體從業者參與選舉。越來越多專業人士投身區議會議政論政,有助發展多元化服務。

民生無大小,事事都重要。

區議員要面對公共建設、社區發展、環境保護等議題,需要參選人了解地區特點和需要,亦要具備相應的政策知識和專業能力,如果參選人擁有法律、醫療、教育或社工等背景,有助他們更好地處理地區相關議題。

以法律界人士為例,他們可以發揮所長直接為居民的工作生活提供法律建議。

這些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社會活動家和學者等候選人還能夠為政府決策提供更多的專業建議和意見,促使政策更加科學、合理和可行。

少數族裔是香港社會的組成部分,一直很少參與社會活動。油尖旺有不少少數族裔聚居,全港約每十人就有一位住在這裡。

本次油尖旺南選區的六位候選人中,三位是非華裔,凸顯這一區的少數族裔聚集的特點。

有少數族裔參選人表示「我們少數族裔都想有個領袖去幫我們的民族」,本次區議會選舉就是促進香港社會共融很重要的第一步。

一個健康的社會同樣需要有人去代表女性發聲。

此次葵涌東選區就成為一個只有女性報名參選的選區,3名女將競逐兩個席位。有女性參選人接受採訪時表示,她們希望借此機會,鼓勵部分長期在家中照顧家人、鮮少參與社會活動的女性重新站出來,為社區的發展發聲。

在香港的社會事務中,同鄉社團的可見度、參與度越來越高。

在新冠疫情期間防疫抗疫工作中,同鄉社團曾發揮了獨特優勢,此次區議會選舉也出現不少有同鄉社團背景的候選人。

選舉委員會特設同鄉社團界別,同鄉社團也逐步從聯絡鄉誼的平台,成為香港社會事務中的重要力量。

香港的未來屬於所有關心愛護香港的人士,希望大家能夠通過投票,支持有多元才能的愛國愛港者進入來屆區議會,為香港的良政善治打下重要基礎。

這些多元背景的候選人也將在未來一段時期成為年輕人和少數群體的代表和榜樣,鼓勵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社會事務,共同建設香港更美好的未來。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