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上周,李家超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篇幅較長,既有推動這個城市面向國際的宏偉構想,也有對劏房設定8平方米的最低標準。
其中有不少新亮點,包括:打造香港成國際黃金交易市場、國際醫療創新樞紐,建立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設海運港口發展局推動高增值海運,設百億基金推動創科產業等。
大家最期望“改革”,都想從中尋找各自想像的“改革”藍圖。
我仔細閱讀了全文,的確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想法,但不少仍屬於“改變”的措施。
無論如何,“變”總比不變要進步。
“改革”一詞,對於內地人耳熟能詳;對於凡事講法的香港,的確需要仔細斟詳。
日前,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對“變”的說法,有更具體的表述,即“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換言之,要改革,先厘清有哪些需要改,要精准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要評估,改革會帶來哪些影響,以科學、穩步、有序地推進;要擔當,面對當前存在的阻力,主動地推動社會踏上改革之路。
改革是為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香港面臨經濟轉型,創科必定扮演著重要角色。
施政報告在創科方向著墨不少,已宣佈以100億元設立“創科產業引導基金”,以公幣引導市場資金投資指定策略新興及未來產業。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長孫東指,相關政策屬“重大思路變化”。
或許這也是政府決心“改革”的一個標誌,目的是吸引更多社會資本與政府一同投資“具戰略意義的策略發展產業”,期望透過母基金未來5至10年內“彙聚過千億元資金”,投入香港創科產業。
香港的幾所大學在世界排名較前,科研力量雄厚,但長期擱置於金字塔中,未有釋放這股科研能量轉化為先進產業,面對香港未來5至10年的經濟轉型關鍵期,政府將“資金”用於在未來的產業發展上,發揮“打通最後一公里”的關鍵作用十分重要。
當然,政府反復強調,這只是一隻母基金,創科過程不能單靠政府投入,未來會按不同產業板塊設若幹個子基金,並要吸引市場上的專業投資經紀人參與子基金運作,再透過他們運作及籌措資金,包括投資具體項目,將“杠杆效應”進一步放大。
設立“引導基金”,內地、新加坡、美國及瑞士等地已有先例。
據政府掌握,截至去年內地共有2086個政府引導基金,初期引導資金規模為12.19億元人民幣,政府樂觀預計可“撬動”數十倍市場資金。
若這一案例在香港複製成功,將可為創科注入新動力。
搞創科,資金固然重要,但人才是成功的關鍵。
施政報告稱,要讓頂尖人才來港,關鍵在香港要提供舞臺讓他們充分發揮。
相關局長表示,政府正建立生命健康研發院,各校正準備計畫書,其中重要指標為是否吸引到世界頂尖人才。
創科局亦將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設“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計畫”,冀助大學在全球招收最好的人才。
這份決心,是令人鼓舞的。
資金、人才想通了,下一步就是創科平台。
特首李家超用了不少篇幅,就如何規劃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加快深圳河兩岸兩個科技園區的協同發展提出不少落實措施。
按照港深兩地政府的規劃,未來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占地87.7公頃,分兩期發展,將專注發展六大產業,包括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慧與資料科學、新能源、新材料、微電子及機械人。
香港實施“一國兩制”,與深圳必然有差異,這種差異對於兩個園區內的公司及研究機構會構成何種約束及障礙,特區政府與內地正商討創新邊境管理方式。
據聞,或會採取“白名單制”,容許兩個科技園區的特定工作人員經登記後,即可透過人面識別或電子卡等方式,自由進出兩個科技園區。
除了人員流動,也將與內地加快採取措施拆牆鬆綁,促進物資、資金及資訊過河流通。如何儘快可以起動,仍需要兩地政府加把勁。
李家超和他的管治團隊對振興經濟、推動創科、改善民生的決心及努力,尤其是今年施政報告提出在金融科技和航空樞紐展現的規劃等,市民是肯定的。
在治理層面,政府又成立若干跨部門工作小組,雖有點架床疊屋的官僚做法,可能因為改革之路不易行,需要集中力量處理複雜的社會問題,但效率如何?政府需要不斷檢討。
不可否認,施政報告除了立志要加快香港以創科帶動經濟轉型的決心,我們也看到政府著眼解決長期困擾市民的住房問題,兼顧了各方利益和需求,四平八穩。
下一步,需要的是政府精准佈局,確保提出的措施可行、可見成效、可惠及市民福祉。
這才是從“改變”到“改革”,再由“改革”轉化為社會進步的“改變”之目的。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最近香港一些老字號的餐廳酒樓又倒閉了。
前一輪的倒閉,是熬不過三年的疫情,這一輪的倒閉是熬不過業主搭進去的老本錢。
幾十年的餐廳酒樓關門結業,往往都上了新聞頭條,市民對此無不唏噓,不知政府有何良策?
疫情後,政府推出“盛事經濟”,“夜繽紛”甚至日夜繽紛,日市、夜景齊出動,之後又押寶啟德體育園的開張。
特首在這一盛事中表示,“由啟航天際,到製造全新體育文化藝術世界舞臺。香港又一次沖上雲霄,再創高峰!”他隨後又以普通話及英語致辭,指啟德從鬧市中的機場,到世界級體育園,“體現香港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有限空間創造無限天地。”現場市民熱烈歡呼,大家又鼓起對香港經濟“再創高峰”的期待。
啟德體育園開張了,確實舉辦一些演唱會和賽事,但對於拉動香港整體消費,似乎並不樂觀。
對此,我想分享一下江蘇、浙江如何將體育與消費結合起來,打造出新的產業鏈模式。
江蘇搞了持續數月的省內足球比賽,簡稱為“蘇超”。這邊還未消停,浙江又搞省內籃球聯賽,簡稱“浙BA”,都是火熱地迅速推開。
光看熱鬧不行,還要看看有啥門道。“蘇超”、“浙BA”的火熱,主辦機構採取了三個動作:
一是以低票價吸人。
“蘇超”的門票10元,“浙BA”也就是29元,極低廉的票價,將願意看比賽的人拉回線下,迅速聚攏了本地或周邊的客流。
二是以城市標誌觸動“情感”。
各行政區自行組隊,將友誼賽一下變成了城市的榮譽賽,激發大家為家鄉隊助陣的參與感。
三是以各大電商平臺作依託。
這些賽事雖由地方政府主導,但有了閃購、淘寶、京東等大平臺的合作,花式“繽紛”收效甚佳。
有意思的是,地方政府不召喚國家級運動員回鄉助陣比賽,而是由本土運動員為主體搞“草根賽事”,意外地為“體育產業”釋放出巨大的爆發力。
這裏有一條重要的經驗,即抓住體育的吸引力,放大了體育經濟的乘數,將一場球賽賦加“美食、文旅、電商”,從而推高為全民消費的狂歡。
有消費專家分析,蘇、浙兩地政府做了精密的盤算,其訣竅是:
第一道“廉價”。
用29元的門票,撬動了海量人流。以極低票價啟動大客流,再用大客流來反哺現場經濟。
第二道“優惠”。
用買票自動送補貼或券包,讓消費即刻發生,減少轉換的摩擦成本。
這種設計其實邏輯很簡單,當你剛看完球賽劃一下手機,附近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統統跳到你的面前,“消費動態”太符合人性了。
據剛公佈的統計,“浙BA”連鎖餐飲環比增長了170%,咖啡、甜品的增長超過了150%,夜間消費也增長達150%。
第三道“親民”。
球賽現場也是“集市”,場外有賣冰西瓜的,也有賣周邊城市球衣的,賣文化衍生品的,還有賣城市特色產品等,觀眾不但來觀球,同時也順帶逛市場。
一場球賽時間有限,但觀眾卻在“集市”可逛足一個下午,自然就帶走滿滿的消費。
第四道“聯動”。
江、浙兩省下屬均有10多個城市,區域之間輪流做主場,你支持哪個隊,就跨城去為他們加油。
這種城市聯動,利用了流動的球賽,串成一次次的短客遊,或一群群的深度遊。在跨城的過程中,住酒店、去夜市吃小吃、到不同的地方打卡,憑票可以在景區打折等。
各地方順勢推出了球賽、美食、文旅、酒店的套餐,讓體育經濟實現“乘數”效應。
第五道“賦能”。
在傳統的營商裏,小店是小眾經濟,但是蘇、浙兩地的平臺給活動賦能,把小店納入平臺造成持續爆單,讓小商戶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因為平臺發券包由數據推出,做到公平、便捷、普惠,咖啡吧、燒烤攤、文創店等,都獲得了借勢漲單的機會。
有專家試著為“浙BA”算一筆賬。據官方公佈,“浙BA”投入了大概是60億,其中包括閃購、淘寶的50億,加上賽事的費用10億。
若參考“蘇超”的經驗,每投一元可以獲5至13元回報,“浙BA”預計可帶來的消費大概在300億至700億之間。
可見,“經濟乘法題”算好算准了,把交通、文旅、媒體、電商聯動起來,“草根賽事”就可構築一個完整的“即時消費”生態。
中央提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的要求,內地政府迅速行動起來,以“體育經濟”為例,重點是“經濟”兩字,把體育置於整個產業鏈條的上游,再將全鏈條分拆成多個消費的場景,然後通過平臺放大流量,從而打造出產業全鏈條的消費模式。
簡言之,“政策給方向,城市造場景,平臺帶節奏,商家共參與”,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經驗。
廣東很快推出“粵超”,大灣區還將於11月舉辦第十五屆全運會,香港要抓住這些“盛事”機會,複製並創新更多、更具有香港特色的消費模式,才會讓市民看到“再創高峰”!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