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挪威海域發生一宗離奇事件,當地一艘10米長小漁船出海意外「捕獲」重達7800噸的美軍核潛艇,放入海中的漁網纏住潛艇,當地海警出動救援。事後美軍官方證實確有其事,並向營救海警表示感謝。
挪威小漁船出海意外捕獲龐然大物
綜合外媒報導,挪威一艘約10米長的小型漁船在當地時間11月11日如往常一樣出海捕魚,原本他們的目標只是大比目魚,然而卻意外捕捉到一個龐然大物:長逾百米、重達7800噸的美軍核動力潛艇。
美國核潛艇被漁船捕獲(新聞截圖)
當日這艘名為「島嶼男孩」號的小型漁船從挪威北部索姆馬羅伊村出發,在北極圈附近海域進行日常捕撈作業,撒下漁網抓比目魚。不久,漁民們就捕撈到估價為2萬挪威克朗(約1.4萬港元)的魚獲。
撒網不久收到海岸警衛隊緊急來電
當漁民們重新鋪設好漁網進行第二輪捕魚後返回岸邊時,突然接到挪威海岸警衛隊發來的緊急無線電通知,指他們放入大海的漁網纏住美軍一艘長115米、重達7800噸的海軍核動力潛艇,被拖行了幾公里。
漁網示意圖
在核動力潛艇發出求救信號後,搭乘船隻護送它的挪威海岸警衛隊成員們,將纏在潛艇螺旋槳上的漁網剪斷,幫助它從網中「脫困」。
漁網纏住重達7800噸美軍核動力潛艇
據了解,涉事潛水艇是美軍長115米、標準排水量約7800噸的尖端核動力潛艇,配備先進的聲吶和隱身技術,攜帶多種魚雷和戰斧導彈等武器,並能潛入極深的水下深度。當時,該核潛艇剛剛離開北極城市特羅姆瑟,在索瑪羅伊島東北部海域航行。
美軍「弗吉尼亞」號核動力攻擊潛艇被漁船意外捕獲(網上圖片)
美軍方證實事件向挪威表示感謝
美國第六艦隊發言人皮爾森·霍金斯證實事故確實發生及基本狀況,指事件並未導致人員傷亡,調查正在進行中。隨後,美國第六艦隊發布聲明就「挪威對美國潛艇部署的持續支持」表示感謝,並感謝挪威在解救潛艇方面提供的幫助。而美國駐奧斯陸大使館也證實,美國「弗吉尼亞」號核動力攻擊潛艇正在特羅姆瑟附近的一個港口按計劃停靠後,在附近海域被漁網「纏住」。
造成漁船損失 美方指會循既定程序進行賠償
對此,漁船船長哈拉爾德·恩根表示:「潛艇被卷入了我們撈比目魚用的漁網,並拖著它向北行駛了兩海里(約3.7公里)。我們聽說過船隻掛到漁網,但從沒聽說過潛艇竟也會被漁網纏住。」由於漁網被剪斷導致船隻受損,恩根估計,他的漁船因此損失約4萬挪威克朗(約2.8萬港元),約是他當天捕獲大比目魚所得收入的兩倍。
關於賠償問題,美國第六艦隊發言人霍金斯稱,「一般來說,當美軍對民用設備損壞負責時,都會有既定索賠程序來賠償費用。」
漁船示意圖
近年來軍用設備活動頻繁
據悉,美國海軍第六艦隊負責執行歐洲和非洲的任務,定期在北極和北大西洋開展行動。
報道還提到,今年6月,美國海軍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田納西」號和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諾曼底」號被部署至挪威海,以應對俄羅斯的行動。2021年,挪威同意讓美國核動力潛艇使用特羅姆瑟郊外的一個民用港口輪換船員並補充補給。當時,當地居民擔心軍艦會干擾民用基礎設施,曾表示抗議。
隨著軍用設備在該海域的活動日益頻繁,與民用船隻發生碰撞或造成今次類似意外似乎越來越難以避免。
挪威海域示意圖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特朗普重返白宮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啟一場驚人的「政策大清算」。他簽署了一系列行政命令,推翻了許多前任總統拜登的政策,並恢復了他第一任期內的行動。
特朗普。AP圖片
當地時間1月20日,特朗普在國會大廈圓形大廳舉行的眾星雲集的就職典禮上宣誓就任美國第 47 任總統,外國政要和科技巨頭出席了此次活動。
特朗普就職典禮上的來賓。AP圖片
在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羅伯茨主持下,特朗普在國會大厦圓形大廳宣誓就任美國第47任總統。AP圖片
就在宣誓就任美國第 47 任總統數小時後,特朗普於當地時間1月20日在華盛頓特區第一資本體育館內,面對數千名支持者簽署了一系列行政命令。他甚至舉起文件展示自己的簽名,並向歡呼的人群扔筆。
特朗普展示簽名。AP圖片
以下是特朗普簽署的八項行政命令:
1. 停止拜登時代的 78 項行政行動、行動和備忘錄
2. 監管凍結阻止官僚發布更多法規,直到特朗普「完全控制」政府
3. 凍結除軍隊和其他一些重要領域之外的所有聯邦招聘
4. 要求聯邦工作人員重返全職工作
5. 指示各部門和機構解決美國人生活費用「危機」
6. 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並向聯合國通報退出
7. 恢復言論自由並防止對言論自由進行審查的政府命令
8. 結束「政府針對前政府政治對手的武器化」
特朗普在橢圓形辦公室簽署行政命令。AP圖片
隨後,特朗普還前往橢圓形辦公室簽署了更多的行政命令,以下是特朗普簽署的一些關鍵行政令:
1. 退出巴黎氣候協定
2. 撤銷了拜登2023年關於人工智能政策的行政命令
3. 撤銷了拜登簽署的行政命令,該命令設定了到2030年新車銷售中電動車占比達到50%的目標
4. 撤銷了拜登政府將古巴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上移除的命令
特朗普在橢圓形辦公室簽署行政命令。AP圖片
5. 簽署行政令退出世衛組織
6. 簽署能源緊急狀態聲明行政令,釋放能源生産潜力
7. 簽署行政令成立政府效率部門
8. 簽署邊境命令以及難民接收令
9. 簽署南部邊界國家緊急狀態行政令
10. 簽署行政令赦免約1500名「國會山騷亂」暴力分子
11. 簽署TikTok行政令,賦予其出售或關閉該應用的權利,給予TikTok「不賣就禁用」法律75天寬限期
AP圖片
12. 從2月1日起對從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的商品徵收25%的關稅
13. 簽署行政命令,暫停外國發展援助90天,以便進行審查
14. 簽署行政令,將「墨西哥灣」更名爲「美國灣」
15. 簽署行政令,非法移民或持臨時簽證者在美出生的子女將不再自動獲得美國公民身份。該行政令將在發布30天后生效,適用於届時在美出生的相關人員
16. 簽署了兩項行政令,指示司法部和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對拜登政府的「言論自由審查」和「執法及情報機構武器化」情况展開全面調查
在特朗普第一個執政任期,美國就曾退出《巴黎協定》。直到2021年1月20日,當時拜登在上任首日就連簽17項行政命令,推翻了特朗普的諸多「政治遺産」,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讓美國重返《巴黎協定》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國際群」。
拜登、賀錦麗在特朗普就職典禮上。AP圖片
路透社稱,特朗普一直聲稱全球變暖是一個騙局,這一政策反映了他對於全球變暖的懷疑,也符合他更爲廣泛的議程,即解除對於美國石油和天然氣鑽探公司的監管,使他們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産量。
由於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水力壓裂技術的推動和全球油價的高企,得克薩斯州、新墨西哥州和其他地區的鑽探熱潮持續了數年,美國目前已成爲全球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産國。
根據美聯社今年1月的一項民調數據顯示,大約一半的美國人反對退出《巴黎協定》,只有大約20%的美國成年人「有些」或「非常」贊成退出《巴黎協定》,而大約四分之一的人持中立態度。
其中,反對意見主要來自民主黨,大約有四分之三的民主黨人持反對意見;共和黨人也表現出一些矛盾心理,略少於一半的共和黨人贊成「退群」,而大約20%的共和黨人持反對意見。
美聯社民調數據
前氣候談判代表、法國高級政策顧問保羅•沃特金森(Paul Watkinson)認爲,特朗普此次如果真的讓美國再次退出《巴黎協定》,可能會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努力造成更大的破壞,削弱全球削减溫室氣體排放的雄心。「這次會更難,因爲我們正處於實施的關鍵階段,面臨著真正的選擇。」
各國一直在努力大幅削减溫室氣體排放,以降低預計的氣溫上升幅度。然而,由於戰爭衝突、政治緊張局勢和政府預算緊張等原因,氣候變化問題在各國優先事項清單上的排名不斷下降。
美國智庫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氣候外交專家李碩表示,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可能會削弱該國在太陽能和電動汽車等清潔能源市場與中國競爭的能力。「中國肯定會贏,而美國可能會進一步落後。」
特朗普。AP圖片
去年11月18日,CNN也曾用多張圖表,展示了21世紀以來中國在能源轉型上的長期努力。報道稱,中國風能、太陽能發電項目的安裝速度比地球上任何國家都要快,加之特朗普可能會拒絕讓美國擔起全球氣候行動領導者的角色,「中國正在贏得這場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