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外部干預香港司法系統“令人遺憾”

博客文章

外部干預香港司法系統“令人遺憾”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外部干預香港司法系統“令人遺憾”

2025年01月23日 09:48 最後更新:10:00

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以及2019至2020年暴亂中涉案的激進分子相繼被逮捕並送上法庭,已被政治利用,來攻擊香港司法制度。
 
香港首席法官張舉能在周一的法律年開幕式上嚴厲評擊了那些破壞香港法治的批評者,並指出,將法院政治化的情況是“令人遺憾”的。他此番言論是針對岑耀信(Jonathan Sumption)法官的辭職。岑耀信法官在6月10日《金融時報》上撰文稱,“曾經充滿活力和政治多元的香港,正逐漸變成一個極權社會。任何政府強烈關注的領域,法治都被嚴重破壞。”  這種說詞正是中國/香港鷹派所需要的武器,用以貶低我們的法律體制。
 
其他法官辭職則表示因個人原因,這可能確有其事。他們大多年齡較大,且在退休後再次應召回到香港服務。
 
根據《基本法》第85條,司法權獨立行使,不受任何干預。這不是空洞的言辭,而是憲法的規定,我們的司法制度始終恪守並將繼續堅決捍衛這一原則。
 
法官不是爲了服務政治目的而設立的,他們受制于法律原則。法院不僅僅是公衆輿論的仲裁者以及檢控機關的延伸;最重要的是,他們是法律的守護者。法院的判決是經過充分論證,並且可以公開和上訴。正是通過這程序,法治得以維護。
 
張舉能首席法官指出,海外法官的存在一直是香港致力于法律卓越和司法獨立的象征。遺憾的是,少數法官未能繼續履行職責。當然,他們有權表達自己的看法,他們的決定應當受到尊重。然而,他們的提前離職並不意味著香港司法質量或獨立性受削弱。鑒于當前的地緣政治壓力,招募具備相應威望和經驗的海外法官確實可能比以往更爲困難。即便如此,海外法官之所以被任命到我們最高法院,是因爲他們在法律領域的卓越成就,而非僅僅爲了維持海外法官制度的存在。香港終審法院依然包括了高水平的海外及本地非永久法官,他們的持續參與充分體現了香港司法的堅韌和法院的長期穩定。
 
盡管有一些法官辭職,不可忽視的是,前英國最高法院院長廖柏嘉勳爵(Lord Neuberger)已同意從2024年3月1日起延長三年任期;澳大利亞聯邦法院前首席法官歐頌律法官(Justice Allsop)也被任命爲期三年,任期自2024年5月24日起生效。最近,擔任外籍法官最長時間的賀輔明勳爵(Lord Hoffmann),自1998年起首次受聘,已被重新任命爲期三年,任期自今年1月12日起生效。

這些法官因遵循香港國家安全法和爲香港司法事務做出貢獻,受到其母國政府嚴厲批評。實際上,這法律與他們自己國家的法律是完全相同的,只是編入了香港的本地法律,一個源自英國本地法制的體系。
 
他們也承受了來自同侪的壓力。許多法官,像岑耀信法官,都是英國上議院的成員,毫無疑問,他們會受到包括彭定康勳爵(Lord Chris Patten)和奧爾頓勳爵(Lord David Alton)等人影響。兩位勳爵都是“China Watch”組織的贊助人,該組織致力于反對香港/中國,試圖破壞香港的穩定。
 
海外法官在香港最高法院的歷史作用十分明確。在1990年代,香港缺乏具有終審級別經驗的資深法官。1997年之前,香港的終審案件由倫敦的樞密院負責審理,法官均來自上議院。因此,建立1997年後的終審法院時,如何填補新的法官職位,成爲一個重大挑戰。爲了填補這一空缺並確保香港司法體系的信譽,香港當時任命了一些傑出的海外法官,作爲非永久法官,服務于香港終審法院。此舉不僅彌補了香港法律界的空缺,還進一步增強了香港司法體系的公信力。

香港律政司司長林定國也表態,任何威脅或干擾審理國家安全案件的法官或妨礙相關司法程序的人,絕不可能是真正關心香港法治的人。他說:“多年來,這些海外法官對終審法院的工作及法治的捍衛作出了巨大貢獻,得到了應有的認可。在這段時期,經過多方努力,香港終審法院已牢固確立了其作爲全球普通法體系內重要終審法院的地位。”
 
在2024年《世界正義工程》的《法治指數》中,香港排名東亞及太平洋地區第六,全球142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23,保持不變。
 
作為上訴法官,一個艱巨任務是如何界定所謂言論自由——這常被上訴人用作辯護的理由。許多記者和學者在報紙和其他媒體上發表對時事的評論,常常批評政府。這樣的評論被稱爲“公正評論”。然而,也有人以“言論自由”爲名,發表虛假言論,若其內容針對某個人或公司,作者可能會因誹謗而被起訴;但若內容涉及政府,則政府能做的只是發布反駁。這正是國家安全法將發揮作用的地方。
 
這些法律不僅適用于香港,世界上所有國家都存在類似的法律。香港經歷了言論自由被濫用的嚴重問題,部分言論激起了對政府的仇恨和對法律的誤解,導致許多案件因顛覆國家政權被提起訴訟。
國家安全法帶來了和平與穩定,造就了一個如今比世界上大多數地方都更安全的香港。我們的司法體系牢不可破。




彭仕敦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張舉能

彭仕敦(Mark Pinkstone/香港政府新聞處前總新聞主任)

美國總統特朗普掀起了一場國際間的偏頗貿易戰,這種偏頗的方式使得像香港這樣的地方,即使與美國存在貿易逆差,也遭受懲罰。

2024年,美國與香港的商品貿易順差達到219億美元,比2023年增長了7.6%。
 
根據《基本法》和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定,香港長期以來被視為獨立於中國內地的單獨關稅區,這一地位在1997年回歸前後均得到承認。此外,自1992年以來,香港根據美國法律享有貿易和經濟上的優惠待遇。然而,特朗普在其2019年的第一個總統任期內簽署行政命令,結束了這一待遇,並選擇支持香港的暴力示威者。

去年,美國與香港的商品貿易總額達到338億美元,其中美國對香港出口279億美元,而香港對美國出口僅60億美元,美方因此享有接近220億美元的順差。

但由於美國錯誤地將香港的貿易數據與中國內地合併計算,香港無辜被懲罰。

香港城市大學貿易講師謝俊霖(Julien Chaisse)在本地媒體中指出:「香港正處於困境之中。美國不再將香港視為獨立於內地的經濟體,這剝奪了我們曾經擁有的任何貿易優勢。」

對此,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已向WTO提出投訴。一位特區政府發言人表示:「美國的做法嚴重違反世貿組織規則,並無視香港根據基本法第116條及獲世貿組織肯定作為單獨關稅地區的地位。特區政府將根據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就美方的無理措施正式啓動程序,以捍衛我們的合法權益。」

然而,儘管WTO是一個獨立機構,但目前實際上受制於美國。

通常情況下,WTO上訴機構負責裁決成員國之間的爭端,但目前該機構僅剩一名法官。按正常運作,上訴機構應有七名法官,但至少需要三名法官才能達到法定人數。自去年12月10日成員國未能完成新任命以來,上訴機構降至僅一名法官,導致所有關於貿易事項的上訴裁決停滯不前。此外,美國還威脅要阻撓該機構的預算。因此,即便中國和香港,以及其他許多成員國針對美國的關稅戰提出投訴,在未有足夠法官任命之前,很難取得實質進展。而這一過程可能會因美國持續阻撓而遙遙無期。

眾所周知,在貿易戰中沒有贏家,而受害最深的是普通市民。關稅成本最終會轉嫁給消費者,引發通脹上升。然而,特朗普對普通市民毫不在意,只顧自身利益。

中國駐美大使謝鋒也認為,不論是貿易戰還是科技、工業領域的爭端,都不會有贏家。他表示,中美兩國之間的分歧應成為交流與互相學習的動力,而非拒絕與對抗的藉口。他強調,「中美各自的成功是彼此的機遇而非挑戰」。

上週在北京舉行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期間,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回擊特朗普稱,美方施壓和威脅對中國無效,也無法讓中國感到恐懼。他表示:「貿易戰沒有贏家,保護主義沒有出路,美方行徑逆潮流而動,引起國際社會廣泛擔憂和普遍反對。中國傳統交往之道是「敬人者,人也敬之;不敬人者,當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強調脅迫和要脅,對中國行不通,也嚇不到中國,中方捍衛自身利益的決心是堅定不移。」

他警告說:「如美方在錯誤道路上愈行愈遠,中方將奉陪到底。」

目前,中國是140個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並已與30個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此外,中方正準備簽署更多FTA,以減少美方限制措施帶來的影響。

作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及供應鏈機制中的重要環節,即便美方將關稅提高至60%,其霸凌行徑對中國GDP的影響也僅約1%。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