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西太攻守易勢 中美空軍基地一項對比 看出美國應對台海衝突「得把口」

博客文章

西太攻守易勢 中美空軍基地一項對比 看出美國應對台海衝突「得把口」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西太攻守易勢 中美空軍基地一項對比 看出美國應對台海衝突「得把口」

2025年02月15日 12:57 最後更新:13:03

隨著解放軍遠程打擊能力提升,亞太美軍面臨的困境不僅是主戰裝備相對解放軍失去性能優勢,而且越來越容易被摧毀在原地。

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日前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亞太地區的美空軍基地嚴重缺乏加固掩體,未來大部分戰機可能在起飛前就被解放軍摧毀在地面。報告指出,解放軍在過去十多年間,在台海附近新建超過650個強化機堡和近2000個非強化機堡,而同期美國僅修建2個和41個。這種巨大差距顯示,中美雙方對於未來大規模衝突的認真戰備態度截然不同。

報告稱,美國空軍基地「面臨中國軍事攻擊的嚴重威脅」。解放軍的飛機、陸基導彈、水面艦艇和水下潛艇及特種作戰部隊可以攻擊分佈在全球機場(包括美國大陸)的美國軍用飛機及其支持系統。五角大樓承認,涉及中美潛在衝突的軍事分析表明,絕大多數美國戰機損失不是被解放軍擊落,而是在開戰初期就在機場的地面上受到毀滅性打擊。

解放軍的強化機堡防護等級比嘉手納美軍的開放式機棚高多了。

解放軍的強化機堡防護等級比嘉手納美軍的開放式機棚高多了。

更讓美國智庫揪心的是,雖然中國在遠程打擊火力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但對於本國空軍基地可能遭到攻擊的防禦準備也遠比美軍上心。該報告的統計數據顯示,從21世紀10年代開始,解放軍空軍基地的強化機堡和非強化機堡數量增加了一倍多,使中國的飛機掩體總數超過3000個,從而有足夠掩體來容納和隱藏絕大多數中國戰機。「同時,中國各地的空軍基地還新增共計20條標準跑道和40多條滑行道,停機坪總面積增加近75%。」

報告對於中國在軍用機場擴建方面的基建狂魔做派羨慕不已——「中國用於提高空軍基地任務彈性的混凝土消耗量,可以鋪設一條從華盛頓特區到芝加哥的四車道州際公路」。在美國最關心的未來台海衝突可能影響區內,解放軍在台灣海峽1000海浬範圍內擁有134個空軍基地,包括超過650個強化機堡和近2000個非強化機堡。

駐韓美軍修建了不少高標準的強化機堡。

駐韓美軍修建了不少高標準的強化機堡。

相比之下,美軍同時期在距離台灣海峽1000海浬以內,只增加2個強化機堡和41個非強化機堡。如果爆發台海衝突,考慮到台灣可用的機場大概率會被摧毀,因此對於美軍而言,更重要的是台灣海峽周邊1000海浬範圍內可用的日本、南韓和菲律賓空軍基地。報告無奈承認,美軍可用的這些機場合起來,大概也只有中國的1/3;如果不算南韓,該比例下降到1/4;如果再去掉菲律賓,也就是只能用日本的空軍基地,僅相當於附近解放軍機場容量的15%。

如此巨大的差異,意味一旦爆發衝突,美軍戰機很可能被摧毀在地面。即便它們能夠及時起飛作戰,但可能沒有可用的完整降逃跑道;即便這些戰機能夠降落,但在無遮無掩的基地加油和補充彈藥時,也可能會被解放軍的後續攻擊摧毀。

面對如此悲觀的評估數據,報告承認,解放軍只需投入相對較少的火力,就能有效癱瘓該地區的美國空軍行動能力。即便美國空軍近年大力推進的「敏捷作戰部署」概念,將關鍵空軍基地的戰機分散部署到多個小型基地或臨時機場,「但面對解放軍現代精準制導武器的威脅,此舉已不足以確保美軍戰機安全」。

內地軍事微信公眾號「空天力量」指,美軍多年來一直處於進攻態勢,往往是對手擔心自家機庫能不能防得住美軍炸彈,而美軍自己卻很少擔心。只是近年來在西太平洋方向,的確是攻守易勢了。美國智庫的報告充分展示美軍在準備台海衝突時的「說得多、做得少」。

至於未來解決方案,報告建議美國應部署更多低成本且易生產的遠程和穿透式彈藥,迫使解放軍投入更多資源強化自身防禦,但就連台媒都承認,料敵從嚴的解放軍本來就一直在加強自己空軍基地的防禦。

其次,報告呼籲美國空軍基地強化基礎設施,包括增建機堡、擴建機場,同時應確保基地損壞能迅速修復。報告嚴厲批評五角大樓計劃放棄為價值超過6億美元的新型B-21隱形轟炸機建造成本約3000萬美元的加固飛機掩體,「這是一個愚蠢決定,危及美國的全球打擊能力」。

最後,報告建議美軍需要發展具備遠距離作戰、長時間滯空能力的遠程戰機——其實這也是美國海軍和空軍六代機的重要設計指標之一,但報告承認,即使下一代戰機進展順利,美軍仍不能忽視當前加強機場防禦的迫切性,「不能指望未來的軍隊能夠解決目前的機場弱點」。

報告結論是,美國空軍基地面臨空前嚴重的攻擊威脅。目前五角大樓在很大程度上忽視這威脅的做法,「有可能讓美國輸掉與中國的未來戰爭」。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台灣

近年來,美軍高層頻頻向矽谷伸出橄欖枝。從2014年國防部副部長首次密集走訪矽谷,到2024年《國防授權法案》推動成立「國防谷」,這十年間,矽谷與五角大樓的關係經歷了從重修於好到相伴相依、從被邊緣到成為核心的轉變。這場技術「聯姻」不僅正在重塑現代戰爭形態,更暗含著美國的軍事霸權野心。

AP資料圖片

AP資料圖片

冷戰後曾分道揚鑣,十年前再度「聯姻」

2024年8月,美國陸軍軍醫署長馬利·伊薩格尼中將率團考察矽谷,參觀了谷歌和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中心,尋求將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應用於軍事保健和醫療服務;當年10月21日,美國國防部首席人才管理官帕米特向媒體透露,國防部正在考慮向地方高端科技人才開設特殊服役項目,動員矽谷科技公司技術主管加入預備役,使軍方更好地利用地方科技人才。

矽谷。

矽谷。

今年3月初,總部位於矽谷的國防創新實驗小組(簡稱 DIU)宣佈,美國軍方的印太司令部和歐洲司令部將率先通過「雷神鍛造」計劃,獲得由Scale AI公司及其行業合作夥伴提供的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力。

美軍的這一波「矽谷熱」早在10年前就拉開了帷幕。

2014年12月,美國國防部當時分管系統工程的副助理國防部長威爾比造訪矽谷,一次性參觀了12家高科技公司,廣泛瞭解矽谷科技創新現狀,徵詢科技公司對服務國防的想法。

威爾比訪問矽谷向外界釋放一個信號:美國防部尋求恢復與矽谷的密切合作。

4個月後,時任美國防部長卡特親自探訪矽谷,在斯坦福大學發表題為《為五角大樓重新「布線」》的演講,宣佈五角大樓將花費數十億美元研發機器人、人工智能、雲計算等先進技術,鼓勵矽谷高科技公司積極參與競標。

事實證明卡特造訪矽谷並非政治秀,而是真心「取經」。在接下來一年多時間里,卡特4次造訪矽谷,頻次之高在美國歷史上十分罕見。在卡特帶動下,美國防部和軍種高官紛紛赴矽谷考察學習,推動軍方與矽谷互動走向機制化常態化。

拜登政府時期,由國防部長奧斯汀領導的美國軍方同樣重視發展與矽谷的合作關係。

在長期對外戰爭中,美軍形成了濃厚的技術戰思維。它集中體現在武器裝備較對手領先一代以上,作戰能力擁有代差優勢。

2012年出台「亞太再平衡」戰略以來,美國國家安全戰略重心逐漸從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向應對大國競爭轉變。美軍高層認為,21世紀以來美軍深陷全球反恐戰爭,對於瞄准打贏「明天的戰爭」的軍事高科技投入不足,美軍技術優勢不斷縮小。

今次不是美國軍方第一次向矽谷尋求幫助。冷戰期間,為贏得對蘇軍事技術優勢,美國軍方與矽谷形成密切的合作關係。

最早入駐矽谷的瓦里安公司,其初期核心業務就是為軍方製造雷達零部件;著名的仙童半導體公司,其生產的芯片相當一部分出售給軍方。

冷戰時期,矽谷一度承接了美國海軍全部的洲際彈道導彈和大部分偵察衛星的製造業務,其生產的晶體管和集成電路是美軍高技術武器裝備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里根政府時期,矽谷公司每年從軍方獲得多達50億美元的防務合同,矽谷最大的防務承包商洛克希德·馬丁導彈和航天公司的員工數量多達2萬人。

不誇張地講,沒有矽谷就沒有美軍的精確打擊革命,也就不會有冷戰後美軍的軍事技術霸權。

冷戰結束後,三個趨勢性變化導致美軍與矽谷短暫分道揚鑣。

首先,20世紀八九十年代迎來了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革命,急速擴張的商業市場令防務市場相形見絀,加上防務合同限制因素多,與軍方合作對矽谷科技公司來說日益失去吸引力。

其次,航母、隱形戰機、阿帕奇直升機、艾布拉姆斯坦克主戰裝備在海灣戰爭中大展拳腳,促使美軍在冷戰結束後很長一段時期追求大型尖端武器平台,這些武器平台只有大型防務承包商能夠研制,導致矽谷高科技公司逐漸被邊緣化。

最後,冷戰結束後美國不再面臨蘇聯這樣的競爭對手,但其對外政策卻變得日益「軍事化」「帝國化」。轟炸南聯盟、入侵伊拉克,對外動武持續不斷。這與矽谷一直以來的反戰文化格格不入,價值觀念的衝突促使矽谷與軍方漸行漸遠。在上述因素疊加作用下,至2006年矽谷許多傳統防務承包商完全撤出了軍用市場。

矽谷打造「國防谷」優勢重重

這一次,擁有洛克希德·馬丁、雷神這樣的世界頂級軍火公司支持的美國軍方,為什麼要尋求與矽谷合作呢?主要還在於矽谷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矽谷具有全球首屈一指的創新活力,能夠幫助美軍快速創新,長遠來看,可為國防科技創新提供更加強大的動力。

矽谷匯集了全美1/5以上的風險投資以及大量天使投資,它們不僅規模遠大於軍方科研投入,而且風險承受度更強、靈活性更大。美軍方希望通過矽谷撬動龐大的民間風險投資及其他各類投資,為國防科技創新提供更加強大和持久動力。

矽谷處於當前智能技術革命的最前沿,能夠幫助美軍加快智能化轉型升級。當前,戰爭形態加速向智能化戰爭演進,誰佔據智能技術發展的制高點,誰就擁有現代戰場的主導權。矽谷擁有芯片技術傳統優勢,擁有谷歌、英偉達、甲骨文等一大批智能技術領軍企業,在機器人、雲計算、無人自主技術等方面處於領先地位,是美國軍方不可忽視的一支力量。

在俄烏衝突中,Primer AI、BlackSky、SpaceX等公司的技術有效支撐了烏軍戰場通聯,使美國軍方實實在在看到了矽谷科技公司在未來智能化戰場上的潛在作用,促使軍方以更大決心擁抱矽谷。

美國防部向矽谷靠攏的做法也得到越來越多國會議員的支持。2022年9月,美眾議院議員羅伯·威特曼公開刊文呼籲,國會應加大力度支持國防部加強與矽谷合作,將矽谷打造成21世紀的「國防谷」。

「國防谷-矽谷」聯盟,形成新軍工利益集團

為修復與矽谷的合作關係,過去10年美國防部採取了一系列改革和優化舉措,尋求建立新的「國防部-矽谷」聯盟。

美國五角大樓。

美國五角大樓。

一是設立DIU等專職機構,加強與矽谷互動與溝通。

二是成立國防創新委員會,發揮地方領軍型科技人才資源的智庫作用。

三是持續簡化國防競爭和採購流程,為非傳統防務承包商參與國防創新提供便利。

在國防部助攻,特別是在俄烏衝突的刺激下,越來越多的矽谷科技公司開始認同與軍方的合作,甚至將支持美軍視為新的政治正確。

2023年10月,矽谷防務集團(SVDG)所屬60多家高科技公司和投資機構聯名致信美國國會,呼籲《2024財年國防授權法案》繼續支持國防創新活動,督促國防部更加有效地利用非傳統防務承包商參與軍方項目。

新華社瞭望週刊社《環球雜誌》分析,總體而言,矽谷正從三個方面服務於美軍轉型升級:

其一,協助軍方制定相關政策與戰略文件,強化對國防科技發展的戰略指引。

其二,助力美國防信息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夯實智能化轉型基礎。

其三,參與研發無人自主系統,促進美軍加快形成無人化智能化作戰能力。

隨著美國防部與矽谷重新結盟,美國內可能形成新的軍工利益集團。為維持獲取高額利潤,這一新的軍工利益集團可能與美國內傳統大型軍火商合流,進而發展成「五角大樓-軍工企業-國會」聯合體,通過誇大競爭對手的威脅而持續增加國防投入,進一步助推美國的戰爭狂熱,推高大國衝突的風險。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