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印巴空軍歷史交鋒:巴方體系完善偏強勢 印軍斥巨資沒買來戰鬥力

博客文章

印巴空軍歷史交鋒:巴方體系完善偏強勢 印軍斥巨資沒買來戰鬥力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印巴空軍歷史交鋒:巴方體系完善偏強勢 印軍斥巨資沒買來戰鬥力

2025年05月11日 17:04 最後更新:17:50

印巴衝突只用了一天時間從升級到結束,這場軍事對抗不單是二戰之後最大規模的空戰,還是中西方空空軍力量首次正面交鋒。因此,誰贏誰輸,極具研究價值。

從整體消息來看,印度在這場對抗中處於下風。巴方持續放出擊落印軍戰鬥機和無人機的消息,不僅引發了對印度空軍實力的熱議,更凸顯出中西方航空裝備體系的首次實戰對抗特徵。有專家分析認為,印巴空軍對比,印度不止輸了一點。

從歷史交鋒來看,巴基斯坦空軍為何能保持優勢?

印度空軍被擊落的法國「陣風」戰機。

印度空軍被擊落的法國「陣風」戰機。

據內地媒體《直新聞》,時事評論員秦蓁表示,本次印巴雙方的衝突主要集中在空中,包括導彈、無人機的攻防。巴方呈現了一邊倒的優勢。

歷史上,印巴空軍可謂老對手,雙方的大規模空戰主要集中在上世紀60至70年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印巴戰爭中,但那個時代的空戰還沒有體系一說,沒有預警機進行指揮,主要是地面的通信指揮,而且雙方的戰鬥機型號都較為複雜。

但這次就完全不一樣,雙方之所以形成這麼懸殊的戰績,區別就在於空戰體系是否完善。尤其是巴基斯坦方面,首先是性能非常突出的戰鬥機和導彈兩者的完美結合,再結合空中預警體系和地面雷達引導,甚至還可能存在有效的電磁壓制等手段,從而達到我們目前所看到的結果。

《直新聞》特約評論員石宏認為,很明顯巴基斯坦空軍的表現堪稱亮眼,而印度空軍的表現則可以用「翻車」形容。實際上,5月7日凌晨的第一次空戰,巴基斯坦空軍就把印度空軍打蒙圈了。印度空軍不但損失了多架先進的戰鬥機,而且鬥志也被巴基斯坦空軍打沒了,不敢再和巴基斯坦空軍進行空戰。」

2020年2月27日,巴基斯坦空軍在卡拉奇舉辦飛行表演。新華社圖片

2020年2月27日,巴基斯坦空軍在卡拉奇舉辦飛行表演。新華社圖片

按照「全球火力」網站的排名,印度空軍居全球第四,超過英法等西方軍事強國。數據顯示,印度空軍現役和預備役人員超23萬,擁有約2000架各型飛機。而巴基斯坦空軍擁有1434架軍用飛機和大約7萬名現役軍人,比印度空軍規模要小。

在「紙面數據」不佔優的情況下,巴方這次為何能夠壓印度一頭呢?石宏表示,從巴軍方介紹的空戰細節來看,巴空軍出動的戰機數量為42架,只有印度空軍出動戰機數量的差不多一半。這說明現代空戰中,戰機的數量優勢不是空戰勝負的決定因素,完善而先進的空戰體系才是關鍵,這當中既包括先進的戰機和導彈等武器,也包括探測、預警、指揮等裝備。

石宏認為,印度空軍的飛機有俄製、法製、美製的以及自製的,所帶來的影響包括以下三點。

一,不同來源的戰機彼此之間的技術標準、設計要求等相差極大,迫使印軍不得不建立起多套維護保養系統,花錢多不說,由於無法通用還會影響戰機的妥善率。所謂妥善率,就是在某一款戰機中,隨時能用的佔到裝備總數的百分比。印度空軍裝備數量最多的主力戰機蘇-30MKI戰鬥機妥善率常年只有55%,也就是隨時能出動的僅佔裝備總數的一半出頭。

二,機載武器無法通用,比如印度空軍法製戰機的空空導彈就無法由俄製戰機使用,反過來俄製戰機的空空導彈也無法由法製戰機使用,這就顯著降低了作戰靈活性。

三,由於戰機型號來源多,導致印度空軍難以建立起體系化的作戰力量。印度空軍雖然有預警機,但是數量只有6架,而且其中3架是以色列製造的EMB-145I「天空之眼」預警機,缺乏全向探測能力,最大探測距離也才200多公里,機艙內戰術顯控台數量很少,所以無法靠前部署;另外3架俄製的A-50EI預警機,雖然機艙內有較多的戰術顯控台,卻沒有通用的數字化加密數據鏈,在空中無法有效指揮法製「陣風」、幻影2000戰鬥機作戰,只能靠落後且容易暴露的語音方式實施指揮,這就導致印度空軍戰機在空中基本是一盤散沙。

石宏表示,巴基斯坦空軍預警機和戰鬥機以及地面的遠程防空導彈系統都是同樣的技術來源,能夠通過數字化加密數據鏈快速傳輸空情信息。這種渾然一體、空中態勢感知能力強大的現代化空戰體系,是巴基斯坦空軍獲勝的關鍵。

此外,巴基斯坦空軍的其他優勢還包括戰鬥機掛載的中遠程空空導彈性能出色,飛行員素質高、作風強悍。印度空軍目前沒有裝備射程超過150公里的中遠程空空導彈,之前一些媒體報道的「流星」中程空空導彈並未見印度空軍的「陣風」戰鬥機裝備。在實際的空戰中,「陣風」戰鬥機掛載的還是最大射程60公里的「米卡」,俄製蘇-30MKI、米格-29戰鬥機掛載的R-77空空導彈最大射程也才達到110公里。而巴基斯坦空軍戰機所使用的中遠程空空導彈最大射程明顯超過了印度空軍的米卡和R-77,按照巴基斯坦軍方介紹的空戰情況,最大交戰距離超過了160公里。可想而知,巴基斯坦空軍戰鬥機憑借中遠程空空導彈卓越的射程擁有極大的空戰優勢。

還有,巴基斯坦空軍的訓練體系是按照北約標準建立的,其飛行員每年飛行時長可達240小時,比印度空軍飛行員高出100小時,且訓練標準嚴苛,經常設置實彈模擬、複雜氣象等高難科目,訓練強度遠超印度空軍飛行員。此外,北約的空戰訓練重視飛行員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巴基斯坦飛行員不光個人素質強,在空中的求戰心也很強。

石宏認為,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巴基斯坦空軍都將對印度空軍保持技術優勢、人員優勢。空軍的建設需要久久為功,印度就算現在下單採購先進戰鬥機,後續的接收、形成戰鬥力也需要數年甚至十年以上時間。至於空戰體系、訓練體系的轉變,更是需要漫長的時間。這就決定了在數年之內,印度空軍與巴基斯坦空軍進行空中對抗,很難討到便宜。如果巴基斯坦空軍未來裝備更先進的戰鬥機,那麼對印度空軍的技術優勢還將進一步擴大。

石宏認為,經過這次空戰,印度空軍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可能都會盡量避免和巴基斯坦空軍進行空中對抗。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日前,中國海軍遼寧艦、山東艦同在太平洋海域活動,引起國內外輿論高度關注。6月10日,國防部官方網站引述「人民海軍」微信公眾號發布重磅消息,指航空母艦編隊赴遠海進行實戰化訓練。海軍發言人王學猛海軍大校表示,航母編隊赴西太平洋等海域進行訓練,檢驗部隊遠海防衛及聯合作戰能力,是根據年度計畫組織的例行訓練,旨在不斷提高履行使命能力,符合相關國際法和國際實踐,不針對特定國家和目標。

遼寧艦放飛艦載戰鬥機。

遼寧艦放飛艦載戰鬥機。

同日,外交部在例行記者會上,法新社記者援引日本防衛省最新披露的訊息問及,日本防衛省發言人稱,發現兩艘中國航母同時在太平洋活動,這是首次出現此種情況。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回應時重申,中國軍艦在有關海域活動完全符合國際法和國際慣例,中國一貫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希望日方客觀理性看待。

今次「雙航母」出擊,與2024年10月在南海的「雙雄會」有何不同?太平洋上的這一幕為何值得載入史冊?

《澎湃新聞》引述軍事專家王雲飛稱,雙航母協同作戰有很多協同方式,和單航母作戰不一樣,不能互相干擾,未來中國海軍也會經常進入西太平洋海域進行雙航母訓練或演習,這是形成整體協同作戰能力必須的訓練。

山東艦放飛艦載戰鬥機。

山東艦放飛艦載戰鬥機。

這次遼寧艦和山東艦並不是同時進入西太平洋海域,遼寧艦在上個月進入西太海域就已引發關注。

據日本自衛隊統合幕僚監部公佈的消息,5月27日,遼寧艦編隊經沖繩本島與宮古島間海域向東南航行進入太平洋。編隊內除遼寧艦外,還包括055型驅逐艦「南昌艦」和「無錫艦」、052D型驅逐艦「齊齊哈爾艦」、「唐山艦」和「太原艦」及054A型飛彈護衛艦煙台艦(538)以及一艘901型補給艦。之後在宮古島東南方約190公里海域發現遼寧艦艦載戰鬥機及直升機進行起降作業。

國防部發言人張曉剛大校在5月29日舉行的國防部記者例會上回應表示,遼寧艦航母編隊在相關海域訓練不針對特定國家和目標,符合國際法和國際實踐,日方的所作所為有點反應過度。

艦載戰鬥機進行夜間起飛。

艦載戰鬥機進行夜間起飛。

據報道,日本海上自衛隊出動「高波號」、「海霧號」戰艦以及P-3C反潛巡邏機實施警戒監視與情報收集;而航空自衛隊則派出戰鬥機針對中方艦載機進行了緊急升空應對。
到6月7日,山東艦出現在西太海域。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當日發布消息稱,山東艦航空母艦編隊在宮古島東南方約550公里的海域航行,編隊內還包括055型飛彈驅逐艦「遵義艦」、054A型護衛艦「運城艦」及「衡水艦」、以及903型綜合補給艦「微山湖艦」。

王雲飛認為,此次雙航母是首次同時在西太平洋海域進行訓練,具有戰略意義,值得關注。去年10月,在南海某海域,遼寧艦、山東艦編隊首次進行雙航母編隊演練,錘鍊提升航母編隊體係作戰能力。

王分析指,「台灣島以東的西太平洋海域是中國重點防禦的方向,以前沒有在西太平洋進行過雙航母訓練。」他指出:「這是中國海軍的一個必訓科目,因為如果未來發生軍事衝突,這個區域非常關鍵,因此必須進行雙航母的遠航訓練。」

王雲飛還表示,未來面臨的對手是比較複雜,「具有島鏈上面的基地,也有從那個方向過來的航母。所以一艘航母單獨出去,會面臨著孤軍奮戰的局面,需要雙航母甚至三航母。」

他認為,第二個值得關注,是接下來遼寧艦編隊和山東艦編隊是否會組成雙航母編隊進行訓練。

對一國海軍來說,雙航母編隊作戰是一個進階科目。軍事專家張軍社指,雙航母演練並非兩艘航母將兩個編隊簡單整合,如何配置及協同作戰,避免電子互相干擾等,涉及各方面,更為複雜,且效果也不是「1+1=2」,而是能獲得「1+1>2」的效果。

第三個值得注意點。據《環球時報》報道,日本《共同社》引述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消息稱,中國「遼寧艦」6月7日至8日在南鳥島(屬東京都管轄)近海的太平洋航行,並確認有艦載戰機和直升機起降。據報道,防衛省稱這是中國航母首次進入該海域。

《彭博社》報道則表示,南鳥島是日本無人居住的島嶼,位於東京東南部約1800公里處,這可能是中國航母首次被發現在第二島鏈東部航行。《路透社》亦刊文稱,中國航母對太平洋方向進行了最深入的遠航,證明中國海軍的遠洋活動能力正在不斷增強。

王雲飛表示,隨著中國海軍走向大洋,航母編隊穿過所謂「第二島鏈」進入更深的大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熟悉海域環境、錘煉官兵遠洋作戰能力,都需要走向更遠的大洋。

張軍社表示,日本媒體渲染炒作遼寧艦的動態,並沿用所謂的「第一島鏈」、「第二島鏈」概念,反映日本方面仍停留在冷戰時期的對抗思維中」。他指,所謂的「島鏈」觀念,是冷戰時期西方國家提出,旨在制約中國等的遠海活動能力,現在繼續用此概念來看待中國海軍的活動,顯然已不合時宜。

他認為,遼寧艦航母編隊此次抵達海域是航跡最遠的一次,背後的體系支撐功不可沒,航母編隊體係作戰能力也將在這種遠海訓練中得到進一步提高。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