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27「劏房」業主違業主與租客條例遭定罪 共罰逾7.5萬

社會事

27「劏房」業主違業主與租客條例遭定罪 共罰逾7.5萬
社會事

社會事

27「劏房」業主違業主與租客條例遭定罪 共罰逾7.5萬

2025年06月13日 15:48 最後更新:17:09

27名分間單位業主因違反《業主與租客(綜合)條例》(第7章)第IVA部(《條例》)的相關規定,於6月6日及6月13日在東區裁判法院承認有關控罪,並被判處罰款共7萬5700元。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自《條例》生效以來,差餉物業估價署(估價署)持續加強採取執法行動,至今已合共檢控1077宗個案,而就法庭已處理的742宗個案,均全數成功定罪,共涉及646名分間單位業主,罰款介乎400元至34,800元,合計總罰款共1,841,610元,另有335宗個案則正等待進行聆訊。

更多相片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估價署

估價署

估價署

估價署

估價署

估價署

該27名業主的罪行包括沒有在規管租賃的租期開始後的60日內,向估價署署長提交租賃通知書(表格AR2);要求租客支付不屬《條例》所准許的種類的款項(即要求租客支付的次期租賃租金超過《條例》所准許的最高租金款額)。其中一名業主觸犯上述兩項共16宗罪行而被判處罰款13,000元。

估價署於早前發現這些業主涉嫌違反《條例》的相關規定。經深入調查及搜集證據後,估價署向這些業主提出檢控。

估價署

估價署

估價署發言人重申,分間單位業主必須嚴格遵守《條例》下的相關規定,包括禁止業主刻意打擾租戶成員的安寧或舒適生活等,意圖使租客放棄佔用其分間單位;要求租客支付的次期租賃租金超過《條例》所准許的最高租金款額;同時提醒租客在《條例》下所享有的權益,包括四年(即兩年加兩年)的租住權保障。

估價署

估價署

發言人亦強調估價署會繼續堅決執法,打擊任何違例個案。估價署除了跟進舉報個案,亦一直以多管齊下的方式主動識別、調查及跟進有關業主涉嫌違反《條例》規定的個案。就此,估價署要求規管租賃的業主提供與租賃有關的資料及參考文件,以核實他們是否已遵從《條例》的規定。如業主無合理辯解而拒絕提供相關資料或忽略署方要求,即屬違法,最高可處第三級罰款(10,000元)及監禁三個月。因應實際情況和所蒐集的資料及證據,估價署會對個別個案採取適當行動,包括就涉嫌觸犯《條例》下罪行的個案提出檢控。此外,估價署已展開新一輪宣傳教育工作,加強宣傳《條例》下主要罪行及刑罰,並強調會主動審查業主有否觸犯《條例》下罪行。

估價署

估價署

如就規管租賃事宜有疑問,可致電電話熱線(2150 8303)或瀏覽估價署網頁(www.rvd.gov.hk/tc/our_services/part_iva.html)內的相關資訊。

香港長期面臨房屋供應短缺及樓價高企問題,不少基層家庭被迫居住於面積狹小、設施簡陋的劏房。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與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協)合作展開的縱向研究,其首階段結果顯示,劏房狹窄、擠迫及嘈雜的居住環境,對兒童的心理健康、學業表現及日常生活構成顯著的負面影響。調查發現近四成劏房學童認為家中缺乏學習空間,逾四成認為缺乏遊玩空間,其抑鬱、焦慮及壓力水平亦明顯較高。

劏房兒童在狹小空間內學習。資料圖片

劏房兒童在狹小空間內學習。資料圖片

有關研究為期三年,採用混合方法,深入探討香港劏房居住環境對兒童成長發展的影響。首階段研究包括於2023年6月至2024年8月期間,以問卷訪問了1032名小四至小六學生(包括劏房及非劏房住戶),並為160名兒童(80名劏房兒童和80名非劏房兒童)進行認知能力行為實驗,以及與54名兒童進行深度訪談。

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近四成(39.1%)劏房學童認為家中缺乏學習空間,逾四成(43.9%)認為缺乏遊玩空間,比例顯著高於非劏房兒童。同時,19%劏房學童認為家中噪音嚴重,42%認為擠迫程度嚴重。深度訪談內容反映,部分劏房兒童學習和活動多在睡床上或餐桌進行,學習物資亦需經常移動或丟棄,活動選擇極為有限。

在心理健康與情緒狀態方面,研究顯示,認為家中缺乏遊玩空間的兒童,其抑鬱、焦慮及壓力指數,分別較認為有足夠空間者高出16%、9%及10%;情緒及行為問題出現率亦分別高出40%及10%。而認為家中缺乏學習空間的兒童,其抑鬱、焦慮及壓力指數,亦分別較其他兒童高出1%、4.5%及4.6%,其整體生活滿意度則低15%。多位受訪兒童表示,長期處於狹小空間易引發無助、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部分更出現親子關係緊張或家庭衝突。

學業表現方面,認為家中缺乏學習空間學童的中文及數學科成績獲A或B級的比例(53.7%及54.6%),遠低於有足夠空間的學童(64.6%)。行為實驗顯示,兒童對空間不足的主觀感受,會影響其語言記憶及注意力;但缺乏學習空間的學童在自制力測試中表現反而較佳,反映其可能因環境所迫而發展出較強的自我調節能力。

家庭經濟與數碼資源方面,研究顯示,劏房家庭收入中位數明顯較低,部分兒童因缺乏穩定網絡或電腦設備,難以參與網上學習。多數劏房兒童課餘時間花在電子遊戲和網上影片上,缺乏戶外或多元化的課外活動,家長所提供的學習支援較少,亦較少為兒童提供數碼素養培養。而家長對子女使用電子產品的規管較多,但缺乏正面引導,導致親子摩擦。

都大與社協研究揭示劏房環境顯著影響兒童心理健康及學業表現

都大與社協研究揭示劏房環境顯著影響兒童心理健康及學業表現

都大副校長(行政及機構發展)兼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鄺志良教授表示,劏房問題一直備受關注,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居於劏房的兒童約有34000人,希望是次研究為這個群體的成長狀況提供寶貴數據。他說︰「作為學術機構,我們希望透過研究結果喚起社會對劏房兒童處境的關注,並提供客觀而全面的分析和建議,為政府制定更具針對性的家庭及兒童政策提供參考。」

帶領研究的都大人文社會科學院署理社會科學系主任兼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岑俊達博士說:「這次研究證明,劏房兒童在身心健康、學業及生活經驗上面對多重挑戰。擠迫的居住環境不僅是房屋問題,同時構成亟需重視的兒童發展議題。」

都大副校長(行政及機構發展)兼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鄺志良教授

都大副校長(行政及機構發展)兼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鄺志良教授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說:「多年來我們見證劏房兒童在斗室中掙扎成長,這次研究將他們的真實困境立體呈現,清楚說明匱乏的空間如何直接導致學習困難與心理壓力。」她建議政府在社區及校園為這些劏房兒童增加學習空間,以解他們的燃眉之急。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

研究團隊建議,政府應針對劏房住戶中的不同弱勢社群(如清貧兒童、新來港人士等)展開深入研究,制定更精準的扶貧政策;深入檢視劏房學童成長需要,為他們提供相應服務支援;將現行的「上網費津貼計劃」及「電子學習撥款計劃」合併為「電子學習津助計劃」,直接資助清貧學生購買電腦及網絡設備,以及在青少年中心及政府的康體活動中推行收費減免機制,豁免低收入家庭兒童使用康體設施及參與康樂活動的費用,增加居於劏房等清貧學童參與課外活動及康樂活動的機會。

都大人文社會科學院署理社會科學系主任兼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岑俊達博士

都大人文社會科學院署理社會科學系主任兼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岑俊達博士

岑博士表示,研究團隊現已展開第二階段的研究,繼續追蹤同一批學童,分析他們升中及居住環境轉變等因素對其心理健康、學業表現及長期發展的影響,並進一步提出更全面和具體的相關政策建議。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