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警給張春橋戴上手銬(資料圖)

張春橋(1917年2月1日-2005年4月21日),男,漢族,山東菏澤巨野人。1973年8月,中共十大選舉張春橋為政治局常委。

「國妖」張春橋靠哪“三把梯子”步入常委之列?

縱觀張春橋的發跡史,他能夠從一介書生平步青雲進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之列,靠的是三把梯子:

第一把梯子是柯慶施。

靠著柯慶施的提拔,張春橋成為中共中央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市委宣傳部部長。

第二把梯子是江青。

江青為了抓「樣板戲」,中共上海市委書記柯慶施派出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張春橋協助,於是江青與張春橋開始共同工作。

為了批判《海瑞罷官》,江青要在上海尋找「筆杆子」,張春橋推薦了姚文元,於是江、張、姚在極其秘密的狀態下開始寫《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此後,江、張、姚都進入“中央文革”小組,江青任第一副組長,張春橋為副組長,姚文元為組員。

第三把梯子是毛澤東。

張春橋的看家本事是揣測毛澤東的思想動向。自從成為柯慶施的政治秘書之後,張春橋從柯慶施那裏得知毛澤東在思考什麼。1965年9月15日張春橋在上海《解放》半月刊所發表的《破除資產階級的法權思想》,正是張春橋得知毛澤東幾度在會議中談及這一話題而寫成,當然深得毛澤東的欣賞,囑令《人民日報》全文轉載,並親自寫了編者按。從此張春橋引起毛澤東注意。張春橋曾說,他一生的最大願望是寫一本《毛澤東傳》,足以看出他對於毛澤東的研究非同一般。

先是依靠柯慶施,接著依靠第一夫人,最後博得毛澤東的信任,張春橋終於在中國政壇顯山露水。

王洪文,1935年生,吉林省長春市人。1973年8月29日召開的中共十大上,王洪文政治地位迅速飆升,由九屆中央委員一下子升至中央副主席,在黨內排第三。

一步登天:王洪文從保衛幹事成為主席接班人

一個工廠的保衛幹事,是怎樣被毛澤東看中,從而一步登天的呢?

……

毛澤東認為,蘇聯出了赫魯曉夫,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斯大林沒有選好自己的接班人,所以他對接班人的問題格外重視。毛澤東自己選過三個接班人:第一個是劉少奇。第二個是林彪,並白紙黑字寫進九大通過的黨章。林彪叛逃後,毛澤東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歲月不饒人,毛澤東提出,要年紀小的,學問少的,立場穩定的,有政治經驗的,堅定的人來接班。經再三考慮,在1973年黨的十大上,毛澤東選定了他的第三個接班人王洪文。

視台多安排一些這類節目,毛澤東正好看到王洪文在批鬥會上的總結髮言。張春橋深知毛澤東要依靠上海的工人階級,所以就把王洪文和「工總司」當成自己的籌碼,將王洪文介紹給毛澤東。聽了王洪文的“紅色履歷”後,毛澤東非常感興趣。

林彪(左)與陳伯達(右)在天安門城樓上。資料圖

陳伯達(1904年10月-1989年9月20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福建惠安人,原名陳建相,字尚友。陳伯達曾是毛澤東身邊最重要的輿論發言人,後來擔任中央文革小組組長,在中共九大上增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成為僅次於毛澤東、林彪、周恩來的中共「第四號人物」,是中共九屆政治局五位常委之一。

陳伯達:從「風光八面」到“突然消失”僅一年時間

陳伯達第一次遇見毛澤東,是在1938年的延安。彼時,這位三十齣頭的青年已經攜帶妻兒輾轉來到革命聖地一年多了。陳伯達命運中的第一個轉折點就是與毛澤東的第一次交往。因為沒過多久,一紙調令就將他調到毛澤東身邊,擔任首席政治秘書。

……

在毛澤東的30多位秘書中,陳伯達的職位升得最高。

1966年,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陳伯達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中央文革小組成立後,毛澤東親自點將讓他擔任中央文革小組組長。1969年,在中共九大上他當選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毛澤東、林彪之後,位於康生之前。

當然,彼時炙手可熱、風光八面的陳伯達,並不知道僅僅在一年後,自己的政治生命就將徹底終止,且被冠以「反共托派分子」的罪名,墮入秦城監獄。

在毛澤東的30多位秘書中,陳伯達的職位升得最高。當然,彼時炙手可熱、風光八面的陳伯達,並不知道僅僅在一年後,自己的政治生命就將徹底終止,且被冠以「反共托派分子」的罪名,墮入秦城監獄。

毛澤東和林彪在中共九大上(資料圖)

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原名育蓉,字陽春,一字祚大 ,號育容、育榮、尤勇,乳名春兒。湖北黃岡人,中國共產黨黨員、政治家、軍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代主要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曾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中共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

從親密到決裂:林彪與毛澤東的九次衝突

毛澤東與林彪, 自1928年在井岡山相識之後,在民主革命時期由師生到戰友,密切合作是主流。但是,他們之間也有過許多這樣那樣的意見,擇其要者就有這九次——

第一次:毛澤東在開闢井岡山和中央革命根據地時,林彪曾疑星火燎原。毛澤東對之進行教育再教育,寫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二次:在反「圍剿」戰爭的後期,毛澤東愈來愈受到王明路線的排擠。林彪曾多次批評“左”傾路線的瞎指揮,但後來卻與毛澤東的一貫主張相左,表態支持“短促突擊”。

第三次:長征途中,毛澤東指揮紅軍四渡赤水出奇兵,而林彪竟要求撤換毛澤東。在會理會議上,毛澤東批評林彪是不懂事的「娃娃」。

第四次:毛澤東領導紅軍奠基西北,而林彪卻鬧著要到陝南打游擊;在隨後進行的東征中,毛澤東與林彪之間又發生爭論。

第五次:在洛川會議後,毛澤東力主八路軍的作戰方針是「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而林彪卻熱衷於大兵團的運動戰。林彪指揮平型關戰役獲得大勝,毛澤東完備地提出了八路軍的作戰原則是“基本的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

第六次:在佔領和爭奪東北的鬥爭中,身在前線指揮的林彪屢次向毛澤東、中央提出不同意見和建議,促使毛澤東和中央的戰略方針由「獨佔東北」到“讓開大路”的轉變。

第七次:在爭奪四平的戰役中,毛澤東提出:「化四平為馬德里」,“不惜重大傷亡”,“死守四平”。在前線指揮的林彪雖有不同意見,仍聽從了毛澤東的決定。實踐證明,四平戰役得不償失。

第八次:毛澤東決策發動了遼瀋戰役,但先從那裏打起?毛澤東與林彪之間出現分歧和爭論。毛澤東後來曾感嘆:「戰錦方為大問題。」

第九次:黨中央決策抗美援朝時,林彪反對出兵參戰,免得引火燒身。毛澤東則力主出兵援朝,指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來源:人民網




現代秘史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