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崇禎自裁前36小時 宮內外氣氛大不同連番錯判

歷史長河

崇禎自裁前36小時 宮內外氣氛大不同連番錯判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崇禎自裁前36小時 宮內外氣氛大不同連番錯判

2019年09月14日 10:00 最後更新:09月16日 09:39

崇禎如果接受李自成停戰條件,歷史便會大大改寫,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從西安一路殺向北京,除了山西代州寧武關,遭遇極頑強抵抗,路上幾乎如入無人之境。

更多相片
影視中的李自成起義軍 (網上圖片)

崇禎如果接受李自成停戰條件,歷史便會大大改寫,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影視中的李自成 (網上圖片)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到北京城下西直門外,用大砲不停轟擊城牆。早朝時,大臣誰也不敢說話,有人只是默默流淚。崇禎顯得有些神經質,不時伏案寫幾個字,寫完後,立即叫司禮監太監王之心抹去。

影視中的崇禎 (網上圖片)

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打到彰義門,派人向城上喊話,不投降就攻城。李自成派進北京城談判的人是杜勳,為尚膳監掌印太監。杜勳帶著幾分得意,趾高氣揚轉述李自成的條件:「割讓西北一帶給李自成,分國而王,還讓朱由檢給李自成犒師銀百萬兩,此外,成為了王的李自成,不用朝覲朱由檢。

影視中的崇禎 (網上圖片)

魏藻德聽了崇禎問話,馬上跪下,一言不發,只是跪拜頓首。魏藻德這樣做,是因為歷史經驗告訴他,這時不能背上喪權辱國的黑鑊,否則永世不得翻身,輕者丟官棄爵,重則秋後算賬,身首異處。朱由檢最終只得讓杜勳回去給李自成傳話:「朕有旨,另定計。」

三天後,李自成部隊才找到崇禎屍體,據了解,朱由檢沒有戴帽子,批發蓋面,光著一隻腳,袖中有一封遺書。信中崇禎先做自我檢討,再自我責罰:「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皆諸臣誤朕。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三月十九日中午,李自成從德勝門進入北京。立國276年的大明就此結束。

雖說起義軍經過血戰,最終全殲守城明軍,但小小的寧武關,整整拖延起義軍七個晝夜。也正是因為這一戰,堅定崇禎誓不南遷的決心。他認為,憑藉著層層險關足以抵擋,以等待各路勤王之師到來。不過,讓崇禎沒有想到的是,正真的關口更在人心,其他的軍事重鎮,均不戰而降。

影視中的李自成起義軍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李自成起義軍 (網上圖片)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到北京城下西直門外,用大砲不停轟擊城牆。早朝時,大臣誰也不敢說話,有人只是默默流淚。崇禎顯得有些神經質,不時伏案寫幾個字,寫完後,立即叫司禮監太監王之心抹去。

有一種說法,說崇禎反覆寫「臣皆亡國之臣」、「文臣個個可殺」,而此時此刻,他顯然忘記了這些臣子,都是他在十七年執政歲月中被培養、訓練出來的。明初朱棣時代,為了加強京師防禦,在京城設立了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不過多年後的今天,兵營早已遊手好閒,京城的防衛已形同虛設。

影視中的李自成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李自成 (網上圖片)

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打到彰義門,派人向城上喊話,不投降就攻城。李自成派進北京城談判的人是杜勳,為尚膳監掌印太監。杜勳帶著幾分得意,趾高氣揚轉述李自成的條件:「割讓西北一帶給李自成,分國而王,還讓朱由檢給李自成犒師銀百萬兩,此外,成為了王的李自成,不用朝覲朱由檢。

如果朱由檢答應李自成的要求,李自成也有利用價值,比如可幫助朱由檢搞定其他起義軍,如果朱由檢需要,李自成還可以出兵援助政府軍,應戰東北女真人。崇禎也認為條件有商量,但是,他又認為堂堂天子接受農民的條件,是極沒有面子,無顏面對列祖列宗及黎民百姓,所以,等他沉默片刻後,尋求大學士魏藻德意見。

影視中的崇禎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崇禎 (網上圖片)

魏藻德聽了崇禎問話,馬上跪下,一言不發,只是跪拜頓首。魏藻德這樣做,是因為歷史經驗告訴他,這時不能背上喪權辱國的黑鑊,否則永世不得翻身,輕者丟官棄爵,重則秋後算賬,身首異處。朱由檢最終只得讓杜勳回去給李自成傳話:「朕有旨,另定計。」

李自成收到後,認為崇禎不買賬,下令全線「攻打」內城。只輕輕搖旗吶喊幾下,守城太監就把內城城門打開了。這一天晚上,零星砲彈聲也沒有。殘酷現實告訴崇禎,內城抵抗等等一切都結束。崇禎鎮定地匆匆走向後宮,先為自己家人安排後路。三月十九日凌晨時分,崇禎曾經多次試圖脫出危城,逃亡南方,均未能如願。最後到煤山壽皇亭旁,選擇在一棵老槐樹上自縊,陪伴他只有司禮監太監王承恩。

影視中的崇禎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崇禎 (網上圖片)

三天後,李自成部隊才找到崇禎屍體,據了解,朱由檢沒有戴帽子,批發蓋面,光著一隻腳,袖中有一封遺書。信中崇禎先做自我檢討,再自我責罰:「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皆諸臣誤朕。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三月十九日中午,李自成從德勝門進入北京。立國276年的大明就此結束。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