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為何古人喝酒多溫酒?

歷史長河

為何古人喝酒多溫酒?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為何古人喝酒多溫酒?

2019年10月08日 10:00 最後更新:18:08

古人溫酒及千杯不醉有理由。

古裝小說或電視電影,常常遇到一個情節,就是角色大多用大碗喝酒,有如喝水,甚至索性直接拿著酒罎一飲而盡。武松上景陽岡打老虎之前,曾在酒館連喝十八碗酒,然後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李白喝完一斗酒,照樣能夠寫出傳世千年的優美詩詞。按照今天的指標去看,古人的酒量堪稱千杯不醉。

更多相片
李白畫像 (網上圖片)

古人溫酒及千杯不醉有理由。

影視中的武松 (網上圖片)

那麼,古人的酒量真的比現代人酒量大得多嗎?不是的。事實上,古人普遍酒量感覺很大的原因,是他們喝的酒不是蒸餾酒,而是純手工發酵酒。這種酒與現在的低度米酒和黃酒較為相似,酒精度數較低,味道還比較甘甜,口感很好。因此,古代小說及古裝電視電影,通常見到豪爽俠士行走江湖,路上碰到酒舖歇腳,幾乎不點菜也能喝幾杯,度數很低的水酒,不但不易醉,還可解渴。

影視中關羽溫酒斬華雄一幕 (網上圖片)

影視中關羽溫酒斬華雄一幕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賈寶玉與薛寶釵 (網上圖片)

歷史小說也常常會看到古人喝酒,一邊放在熱水中溫著,有時也叫煮酒,例如《三國演義》中曹操煮酒論英雄。反觀今天,我們喝酒白酒很少溫酒。《演義》中還有另一個著名酒局-溫酒斬華雄。小說指關羽當時還是剛出道馬弓手,隻身一人主動請戰殺華雄,行前曹操給斟了一杯酒壯行,關羽說酒先放著,過了一會提著華雄的頭回來,那杯酒酒還是溫的。

那麼,古人喝酒為何要加熱?我們也許從小說看到古代社會文代,曹雪芹在《紅樓夢》裡借薛寶釵之口,很清楚說明了原因:「寶兄弟,虧你每日家雜學旁收的,難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熱,若熱吃下去,發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結在內,以五臟去暖他,豈不受害?」

李白畫像 (網上圖片)

李白畫像 (網上圖片)

那麼,古人的酒量真的比現代人酒量大得多嗎?不是的。事實上,古人普遍酒量感覺很大的原因,是他們喝的酒不是蒸餾酒,而是純手工發酵酒。這種酒與現在的低度米酒和黃酒較為相似,酒精度數較低,味道還比較甘甜,口感很好。因此,古代小說及古裝電視電影,通常見到豪爽俠士行走江湖,路上碰到酒舖歇腳,幾乎不點菜也能喝幾杯,度數很低的水酒,不但不易醉,還可解渴。

影視中的武松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武松 (網上圖片)

影視中關羽溫酒斬華雄一幕 (網上圖片)

影視中關羽溫酒斬華雄一幕 (網上圖片)

歷史小說也常常會看到古人喝酒,一邊放在熱水中溫著,有時也叫煮酒,例如《三國演義》中曹操煮酒論英雄。反觀今天,我們喝酒白酒很少溫酒。《演義》中還有另一個著名酒局-溫酒斬華雄。小說指關羽當時還是剛出道馬弓手,隻身一人主動請戰殺華雄,行前曹操給斟了一杯酒壯行,關羽說酒先放著,過了一會提著華雄的頭回來,那杯酒酒還是溫的。

於清代成書的《紅樓夢》小說中也有溫酒場景。賈寶玉到薛寶釵那裡去喝酒,薛姨媽讓人溫酒,賈寶玉卻說不要溫了,我喜歡和涼酒,卻被教訓一頓:「吃了冷酒,寫字手打兒」。另一名著《水滸傳》中,雖然常見好漢抱起酒罎豪喝鏡頭,但原著中其實「小二燙一壺熱酒」相當常見。

影視中的賈寶玉與薛寶釵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賈寶玉與薛寶釵 (網上圖片)

那麼,古人喝酒為何要加熱?我們也許從小說看到古代社會文代,曹雪芹在《紅樓夢》裡借薛寶釵之口,很清楚說明了原因:「寶兄弟,虧你每日家雜學旁收的,難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熱,若熱吃下去,發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結在內,以五臟去暖他,豈不受害?」

薛寶釵所說的「以五臟去暖」,我們仔細想想其實就是個「人肉吸毒器」,拿自己的五臟去吸收有害物質。因為古代的酒釀造方法與現在不一樣,特別是元代之前的白酒都是發酵酒,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就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所以,蒸餾釀酒到了元代才發明。接現代說法,發酵釀酒只經歷過簡單過濾,雜質較多,含有大量的酸脂醇醛銅等多種微量元素,尤其是成分醛,吸收得多會引起酒精中毒,損害人體。由於醛的沸點低,20℃左右,所以只要把酒輕輕燙熱一些,就可揮發大部分醛,對人身體危害就會少一些。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