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人改名博大精深 明代皇族名字看似「元素周期表」

歷史長河

中國人改名博大精深 明代皇族名字看似「元素周期表」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中國人改名博大精深 明代皇族名字看似「元素周期表」

2020年02月05日 10:00 最後更新:11:06

唔怕生壞命最怕改壞名。古人經常改壞名,看來信手拈來,卻可能是刻意。

俗語有云:「賤名好養活」,就連帝王都起了一些難以啟齒的小名。老一輩人通常信奉,取一個不太好聽的小名,會讓孩子健康成長。

古代人看來熱衷取賤名的習慣,從民間到皇室如是。看看歷史記載,春秋時期,晉文公之子晉成公名姬黑臀、衛殤公的父親叫姬黑背、晉國大夫魏犨(chōu)、秦宣太后的男寵魏丑夫,還有戰國時期的兵法家孫臏、漢高祖劉邦的庶長子劉肥漢武帝小名劉彘、西漢大將軍叫陳豨、漢武帝小名劉彘……

明人繪孫臏像 (網上圖片)

明人繪孫臏像 (網上圖片)

晉文公之子姬黑臀,據說因他出生時屁股有黑痣而命名之。另外也有黑背、黑肱、黑肩等等,命名的邏輯都是一樣。至於魏犨,「犨」有牛喘氣之意;而魏丑夫嘛的丑,即是「醜」,即魏家出了一個醜百怪了;孫臏,據《素問》載:「刺膝臏為液,為跛。」原名孫伯靈的他因受過臏刑變成跛子,故名為臏,這不是好東西啊。劉肥看來平淡無奇,但也不能說好。至於劉彘的「彘」為小野豬;陳豨的「豨」為大野豬……總之生理特徵、家禽家畜等等看來信手拈來。他們卻有名有姓,記在史冊。

清人繪屈原像 (網上圖片)

清人繪屈原像 (網上圖片)

據舊有傳統之說,上古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命名,男字二十歲舉行冠禮,並取字。所以古人不僅有名,且有字。隨著文代演進,皇室、貴族取賤名越少,取名字更講究,逐漸成為有趣學問。比如「名」及「字」會互相呼應:屈原,為名平字原,「平」和「原」原本是同一意思;諸葛亮字孔明,「明」「亮」相輝映;李白字太白,結果字比名更白。

一旦有些認為自己的名字太過火,取字會刻意平衡,比如韓愈字退之,「愈」有超越、勝過之意,而退之則有謙遜退讓的意思,一進一退,成「中庸之道」。

李白畫像 (網上圖片)

李白畫像 (網上圖片)

同時改字也可看出古代宗法制度留下的線索,兄弟間很講究排序,排行最大、排第二、第三、第四,卻以「伯、仲、叔、季」比較含蓄來展現,劉邦本名劉季,就有在家中排第四的意思;孔子字仲尼,是因為他在孔家排行老二。三國時期「馬氏五常」。以及東吳孫權家:孫策字伯符,孫權字仲謀,孫翊字叔弼,孫匡字季佐。魏晉司馬家「八達」,司馬朗字伯達,司馬懿字仲達,司馬孚字叔達,後面還有季、顯、惠、雅、幼,長幼有序。

此外,還有以古代中國哲學「五行」來命名的,望「五行互補」,明太祖朱元璋的家族就是如此。朱元璋自己原名為朱重八,他爺爺叫初一,老爹叫五四,三個哥哥則叫重四、重六、重七,這種草根方式是因為元朝不允許庶民取名字,據俞樾《春在堂隨筆》載:「元制,庶人無職者不許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齡合計為名。」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網上圖片)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網上圖片)

當朱元璋登帝位,隨即用五行哲學命名法—朱家子孫必須遵循五行相生原則的規律一直循環:可見綜觀明朝歷代皇帝,都是嚴格遵守太祖規矩—朱棣(木)→朱高熾(火)→朱瞻基(土)→朱祁鎮、朱祁鈺(金)→朱見深(水)→朱祐樘→朱厚照、朱厚熜→朱載垕→朱翊鈞→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檢。

朱元璋,還要求直系子孫名字不能重複,當五行偏旁常用漢字不夠用,只好轉向生僻字,比如朱慎鐳、朱仝鈮、朱彌鎘、朱成鈀……這樣一套科學的命名系統,有便於取名、檢索、排輩的優點,堪比當今「有機化學命名規範」。結果這一些有如化學成分的「字」,成為現代「元素周期表」中的漢字。「錫」「鉻」「汞」「鈉」「鈷」「鈰」「鉀」「鋅」「鑭」「釙」「鈦」「鋰」「鎘」「釩」「鏻」「烷」「烯」等等,這些都是明朝王爺名字會有的字。

清代化學家徐壽等人,在確定「元素周期表」中的漢字時,除了造了一批字如氫、鈣等,還用了大部分中國古代一些金字旁、火字旁的生僻字,於是整個明代的王族就被「招募」起來「廢物利用」。其實,朱元璋為子孫「造」的字,在漢代的《說文解字》、南北朝時期的《玉篇》、宋代的《廣韻》和《集韻》裡面都能查到,只是朱元璋收集起來而已。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三位出自佛山高明譚姓革命家 其中一人更享年106歲

2024年03月29日 10:00 最後更新:11:02

在近代中國革命史上,難得出現三位一同出自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的譚姓革命家。他們儘管出身不同,年齡也有差異,卻不約而同踏上革命之路,史稱「革命三譚」。三譚是譚平山、譚植棠、譚天度的統稱,在廣東省佛山市有紀念三人的「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位於高明區明城鎮明七路325-6。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 (網上圖片)

譚平山,1886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新元坊人。1909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58名黨員之一,是廣東黨團組織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也是中共三大中央委員、中共廣東區委書記、中共四大中央執行委員、中共五大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1924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代表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向大會作工作報告。

譚平山銅像 (網上圖片)

譚平山銅像 (網上圖片)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曾擔任中共中央局駐國民黨中央黨團書記、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書記、國民黨中常委、中央組織部部長、武漢國民政府農政部長等職。1926年代表中共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七次執委擴大會議,並被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他也是八一南昌起義發起人和領導者之一。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譚平山在革命統一戰線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解放戰爭初期他與何香凝、李濟深等在香港組建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並任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後任副主席。1949年10月1日,譚平山隨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監察委員會主任、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職,同時還是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956年4月2日,譚平山在北京病逝。

譚植棠 (網上圖片)

譚植棠 (網上圖片)

譚植棠,1893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濠基坊人。中國共產黨廣東黨組織的創建者和早期領導者之一。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一、二、三屆教員,第四屆主任。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譚植棠因患肺癆,秘密返回家鄉養病,與黨組織失去聯繫。1944年底,前往東江抗日遊擊區,重回革命隊伍。1945年冬,經周恩來親自審理,以中共中央名義正式批准恢復黨籍。新中國成立後,譚植棠由中共華南分局派往肇慶擔任西江行政專署工商科科長兼貿易、糧食、百貨三大公司經理。1952年「三反」即「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運動中,譚植棠受到不公平待遇。同年6月,在廣州去世。1979年9月,獲組織平反。

譚天度在三人中享有「百歲革命家」之名,直到1999年5月才以106高齡在廣州病逝。(網上圖片)

譚天度在三人中享有「百歲革命家」之名,直到1999年5月才以106高齡在廣州病逝。(網上圖片)

譚天度,1893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青玉坊人。中共「一大」期間的黨員,曾參加過建黨、建軍、工運、農運、青運、統戰等許多重大的開創性工作。大革命時期,譚天度曾引導陳鐵軍等一大批優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還同周恩來、陳延年、彭湃、鄧中夏、蘇兆征等並肩作戰,參加了省港大罷工、八一南昌起義。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廣東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廣東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廣東省政協副主席等職,為省港兩地的統戰、僑務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被稱為「百歲革命家」「世紀松」。1999年5月,在廣州病逝,享年106歲。

1920年10月20日,《廣東羣報》創刊,以陳獨秀為總編輯,譚平山編新聞,譚植棠編副刊。(網上圖片)

1920年10月20日,《廣東羣報》創刊,以陳獨秀為總編輯,譚平山編新聞,譚植棠編副刊。(網上圖片)

為了緬懷譚平山、譚植棠、譚天度三位革命人物,更好地讓後人學習「三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精神,高明市人民政府於1998年建立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展館包括了紀念館、文化廣場等在內,其占地總面積近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26平方米,是一座仿古建築,分兩層,下麵有回廊,廊柱鋪設精緻瓷片,簷頂以玻璃瓦鑲嵌,外觀典雅大方。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內三人的銅像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內三人的銅像 (網上圖片)

展館展陳面積810平方米,首層正中央擺放著譚平山、譚天度、譚植棠的半身玻璃鋼雕塑像。首層左邊是接待室,右邊展掛國家和省領導人以及史學家的題詞。二層是70多平方米的展廳,由100多幅珍貴的歷史圖片和幾十幅頗具代表性的文字資料組成,中央設有10多平方米的展臺,擺放相關文物和研究書刊。

譚平山故居 (網上圖片)

譚平山故居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於1997年12月被中共佛山市委、佛山市人民政府公佈為佛山市愛國主義基地,2014年12月被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公佈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7年6月被中共佛山市委組織部公佈為佛山市黨員教育基地。2013年12月被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公佈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0年10月被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公佈為廣東統一戰線基地。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