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22萬條人命押上去 要美國人戴口罩真是這麼難? 愈來愈多人開始轉軚了

博客文章

22萬條人命押上去 要美國人戴口罩真是這麼難? 愈來愈多人開始轉軚了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22萬條人命押上去 要美國人戴口罩真是這麼難? 愈來愈多人開始轉軚了

2020年04月02日 14:09 最後更新:18:15

美國確診新冠人數近22萬,美國《連線》雜誌發表一篇文章:《美國,是時候面對現實了:口罩有作用》開始惹起關注,文章指出:美國官方的建議令人困惑,但科學並不難理解,每個人都應該找東西捂上口鼻。

科技有溫度。

更多相片
《紐約時報》的呼籲

美國確診新冠人數近22萬,美國《連線》雜誌發表一篇文章:《美國,是時候面對現實了:口罩有作用》開始惹起關注,文章指出:美國官方的建議令人困惑,但科學並不難理解,每個人都應該找東西捂上口鼻。

《科學》雜誌的報道。

3月27日,《科學》雜誌刊登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專訪,高福直言,在美國和歐洲,最大錯誤就是人們沒有戴口罩。

《連線》雜誌的報導

3月28日,《科學》繼續追問——《人人戴口罩有助於減緩大流行嗎? 》,所有接受採訪的流行病學家都認為,鼓勵所有人在公共場所戴口罩,可以防止病毒傳播。

德國耶拿市民戴口罩購物

《連線》雜誌批評美國政府決策失誤:「如果美國政府聽取專家警告,儘早採取必要措施,比如加大投資國產口罩生產,那麼今天我們不會面對如此嚴重的醫療物資短缺。」

外國公共場所的告示,健康人不要帶口罩。

疫情之下,普通人該不該戴口罩,這個在我們看來完全不值得討論的話題,在歐美卻經歷了一輪漫長的認識反轉。

2月29日,美國休士頓市中心舉行2020年度牛仔節遊行。

1月20日,CDC就確認了美國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然而,它們在官網上列舉的預防措施只包括:

口罩可以防止散播和吸入飛沫。

毫無疑問,在任何缺少個人防護設備的國家,口罩都應該讓醫護人員優先使用。

當特朗普在白宮草坪上用手比劃著冷凍藏屍車的尺寸時,終於有人意識到,整個國家的防疫體系,肯定在哪個關鍵環節出了錯。輿論搶先一步開始反思,矛頭直指奉勸公眾不戴口罩的防疫指導。內地媒體做了一個美國人對戴口罩態度的追踪報導。

3月27日,《紐約時報》刊文,呼籲《更多的美國人應該戴口罩防護》。

《紐約時報》的呼籲

《紐約時報》的呼籲

3月27日,《科學》雜誌刊登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專訪,高福直言,在美國和歐洲,最大錯誤就是人們沒有戴口罩。

《科學》雜誌的報道。

《科學》雜誌的報道。

3月28日,《科學》繼續追問——《人人戴口罩有助於減緩大流行嗎? 》,所有接受採訪的流行病學家都認為,鼓勵所有人在公共場所戴口罩,可以防止病毒傳播。

3月30日,《連線》雜誌將這一波輿論的聲勢推向高潮。

《連線》發表題為《美國,是時候面對現實了:口罩有作用》的文章指出:官方建議令人困惑,但科學並不難理解,每個人都應該(找東西)捂上口鼻。

《連線》雜誌的報導

《連線》雜誌的報導

《連線》雜誌批評美國政府決策失誤:「如果美國政府聽取專家警告,儘早採取必要措施,比如加大投資國產口罩生產,那麼今天我們不會面對如此嚴重的醫療物資短缺。」

CDC(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態度也在動搖,頂級傳染病專家,有「美國鍾南山」之稱的福奇承認,「一個人如果想避免被感染或是避免感染別人,那麼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戴口罩,這也許就是我們要走的路。」

一些指導意見已經悄然改變——美國企業公共政策研究所(AEI)最近一份報告指出:「應鼓勵所有人,包括沒有症狀的人,在公共場合佩戴非醫用織物口罩。」

3月31日,耶拿市成為德國首個頒佈「口罩強制令」的城市,逛商店坐公交必須戴口罩,沒口罩戴,用毛巾圍巾裹住口鼻也行……

德國耶拿市民戴口罩購物

德國耶拿市民戴口罩購物

疫情之下,普通人該不該戴口罩,這個在我們看來完全不值得討論的話題,在歐美卻經歷了一輪漫長的認識反轉。

什麼原因促成了這種轉變?中日韓等東亞國家已經拉平了疫情曲線,歐洲國家卻仍在不斷攀升,美國的曲線就像坐上了火箭……

對抗新冠疫情,世界各國採取的普遍措施包括:控制社交距離、加大檢測力度找到感染者、追蹤密切接觸者等,而東亞國家和歐美國家最大的區別,就是普通人戴不戴口罩。

本來,歐美人就對口罩存在偏見,認為在大街上戴口罩的不是病人,就是恐怖分子或壞人……

外國公共場所的告示,健康人不要帶口罩。

外國公共場所的告示,健康人不要帶口罩。

1月20日,CDC就確認了美國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然而,它們在官網上列舉的預防措施只包括:

避免近距離接觸病人;避免用手觸碰眼睛、鼻子和嘴巴;生病時待在家裡;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遮住,然後將紙巾丟進垃圾桶;用家用清潔噴霧或消毒紙巾清潔消毒經常碰到的物體表面;勤洗手,並且至少洗20秒鐘等……

至於口罩,CDC專門說明,「不建議健康人帶口罩,只有出現症狀的人和醫護工作者需要戴口罩。」

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衛生部門的防疫指導大抵一致,「沒有足夠證據表明,佩戴口罩能夠顯著降低被傳染的風險。」

2月29日,美國醫療總監(Surgeon General)亞當斯在推特上呼籲,「說真的,大家別買口罩了,口罩無法保護公眾不受新冠病毒感染,一旦醫護人員無法獲得口罩,更會讓我們處於危險之中。」

為了勸阻公眾不要使用口罩,亞當斯在3月初再次通過媒體發出忠告:「不知道如何正確佩戴口罩的人,往往會摸他們的臉,實際上反而會增加新冠病毒的傳播風險。」

官方眾口一詞,民眾照單全收。

疫情之初,歐美各國馬照跑舞照跳,不戴口罩的人們,興高采烈參與著各類遊行、聚會、賽事,還動輒謾駡毆打在公共場合戴口罩的亞裔。

2月29日,美國休士頓市中心舉行2020年度牛仔節遊行。

2月29日,美國休士頓市中心舉行2020年度牛仔節遊行。

毫無疑問,在任何缺少個人防護設備的國家,口罩都應該讓醫護人員優先使用。

問題的核心爭議點在於,民眾真的不需要在公共場合戴口罩嗎?普通人戴口罩和醫護人員戴口罩是簡單的對立關係嗎?

《紐約時報》為此翻出了相關文獻,研究人員在系統總結2003年SARS疫情期間各種防疫措施時發現:

每天洗手10次以上,預防病毒感染的有效率為55%,而戴口罩的有效率達到68%,兩者結合再輔以手套和防護服,預防感染有效率為91%。

口罩可以防止散播和吸入飛沫。

口罩可以防止散播和吸入飛沫。

病毒學家朱利安·唐向美國人科普了一個中國人幾乎都知道的知識點,「口罩的防護作用是雙向的,如果每個人都戴口罩,那就是雙重保護。即使阻隔有效率不到100%,仍然可以大大降低傳播風險。」

口罩可以防止散播和吸入飛沫的顯淺道理,到今天還有很多西方人不明白,結果就加大病毒的傳播了。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中國是日本小林製藥海外第二大市場,多款「網紅」産品在國內大賣。經歷今次紅麴成分保健品事故,消費者是否還會像過去那樣信任這家「百年老字號」?

日本小林製藥22日大阪新聞發佈會上,社長小林章浩落淚致歉。AP圖片

日本小林製藥22日大阪新聞發佈會上,社長小林章浩落淚致歉。AP圖片

3月28日,小林製藥對外表示,服用公司旗下紅麴成分保健品「紅麹膽固醇顆粒」而死亡的病例已達4人。此前一天,這個數字分別爲2死、106人住院。死亡病例具體細節並未公布,「醫生稱是由於腎臟受損」。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Hideaki Karaki認爲,住院人數可能還會在現有基礎上「高出數倍」

小林製藥「紅麹膽固醇顆粒」等3款産品被召回。NHK報道截圖

小林製藥「紅麹膽固醇顆粒」等3款産品被召回。NHK報道截圖

3月22日,小林製藥首次公告稱,有消費者在服用公司旗下含有紅麴成分的保健品後,出現腎臟功能不良的情况,並向包括中國在內的海內外市場召回「紅麹膽固醇顆粒」「以紅麴爲原料的减內臟脂肪+降膽固醇顆粒」「納豆激酶清爽顆粒GOLD」3款産品。

這三款産品都是以含有紅麴成分,可以降低膽固醇爲主要賣點,在日本的普通藥妝店都可以購買。在中國多家電商平台,也有小林製藥官方店鋪在銷售其産品。

小林製藥公告。

小林製藥公告。

據小林製藥中國方面表示,召回産品是因爲「在部分紅麹原料中可能含有非預期的成分」;自主召回的三款産品均未在中國大陸市場上市銷售,相關産品「通過跨境渠道銷往中國大陸」。

有媒體記者以消費者身份諮詢小林製藥在天猫、京東、拼多多的官方客服,對方均表示已下架紅麹膽固醇顆粒,如果在店內購買過的消費者可申請退款退貨。

澎湃新聞報道截圖

澎湃新聞報道截圖

澎湃新聞報道截圖

澎湃新聞報道截圖

另據央視新聞援引日媒報道,2023年小林製藥生産紅麴原料約18.5噸,其中2.4噸自用與保健品生産,餘下約16.1噸銷售給其他食品、妝品企業及批發商等。其中,可能致人健康受損的産品集中在2023年9月之後的批次。

引發服用事故的産品核心成分爲「紅麴」,這是一類常見的食品、保健品原料。在國內,大衆最爲熟知的可能是紅麴酒和紅麴豆腐乳。

由於用途較廣,各國、地區監管部門都對這類原料做出過相關監管要求:比如2022年,歐盟就發布關於紅麴類保健品的管理要求稱,相關産品有效成分的每日攝取量應控制在3毫克以內;在中國,國家藥監局也曾在2010年發布規範要求,紅麴推薦量每日暫定不超過2g。

有從事保健品研發工作的行業人士對內地媒體「36氪」介紹,紅麴有效成分是他汀類藥物類似物,用於保健的作用包括降固醇、降血脂、降壓等。不過,紅麴原料製作爲産品時需要一步發酵過程,産生的次級代謝産物桔青黴素具有腎臟毒性,用量不當可能會産生毒副作用。因此,如果發酵該過程存在污染,可能會出現副作用。但多數情况下,相關産品「基本都是安全的」。由於小林製藥並未對外公布其生産環節,因此究竟是哪一步的問題導致這種原本很安全的原料出現致死案例,仍然很難說。

召回事件發生後,外界詬病小林製藥明明在今年1月中旬就接到醫患報告,發現首個疑似健康危害的病例,但直到2個月後才召回産品,此間「沒有向政府提供任何信息」。

有日本消費者團體代表批評稱,小林製藥公布信息太晚,沒有立即回收問題商品令受害者增加,隱瞞不報的做法是非常不負責任的。據「鳳凰網」,日本社團法人食物溝通指南代表森田滿樹接受採訪說,小林製藥公布得太晚了,這令出現健康問題的人增多,應該在得知有人健康受損時就自主回收(保健品)。

鳳凰網新聞截圖

鳳凰網新聞截圖

小林製藥回應表示,這是因爲確認其紅麴成分産品是否真的存在危害「需要時間」。但目前爲止,小林製藥只確定了已出現的腎病患者病例食用的是「同一批原料製成的産品」,這些産品中可能存在公司未預料到的成分,雖尚未確定該成分是什麽,但並未檢測到桔青黴素。

與此同時,由於公司原料供應廣泛,召回事件波及的主體範圍不斷擴大。

據官方數據,自2021年4月起,日本全國藥店和優購電已出售約100萬件「紅麹膽固醇顆粒」;共有170家公司正在銷售由小林製藥生産的紅麴酵母製成的産品,官方正在考慮是否讓國立健康科學研究所參與調查,確定如何處理這些産品。

據日媒統計,截止26日晚7點,其餘主動召回紅麴酵母成分産品的企業數量已達25家,涉及食品及調味料、酒類等多個領域。

3月27日,第2例死亡事件被披露後,小林製藥在官網發布聲明,死亡事件是否與産品相關正在調查中,並「真誠向遺屬表示哀悼」。

及至目前,相關病例僅出現在日本國內。但召回事件的發生及發酵,或將影響中國消費者對這一日本老牌網紅保健品牌的認可度。

小林製藥工廠。AP圖片

小林製藥工廠。AP圖片

在中國,小林製藥的名字其實算不上家喻戶曉,但這家憑藉利基市場打造爆款單品策略而實現業績騰飛的日本企業,其實是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字號」。及至2023年,小林製藥銷售額突破1734.55億日元(約合89.6億港元),同比增長4.3%;營業利潤257.8億日元(約合13.3億港元),實現26年連增。

國內消費者對小林製藥的認知則是隨著海外代購風潮興起而開始的。憑藉這種方式,2015年時,小林製藥在日本面向中國游客的銷售收入就達到了43億日元;近些年,跨境電商的興起,讓小林製藥旗下更多並未在中國開展銷售的保健類産品爲更多國人熟知,如本次召回的3款改善膽固醇類保健品、激素調理産品「生命之母」等。

此外,品牌旗下的一次性使用懷爐系列「暖寶寶」、退熱冷貼系列「冰寶貼」、馬桶清潔産品「波樂清」等,也都是備受中國消費者歡迎的「網紅款」。

小林製藥産品圖示意。圖源:小林製藥官網

小林製藥産品圖示意。圖源:小林製藥官網

强大的購買力在前,中國因此成爲小林製藥近年來急於拓展的海外市場之一。

2017年,小林製藥就開始規劃向中國投資,計劃在3年內斥資300億日元在以中國爲主的海外市場收購當地企業,擴大産品的海外銷售;2018年,小林製藥正式在中國設立製藥總公司的同時,宣布收購中丹製藥,計劃在未來10年內,將藥品品類的在華銷售額提升至40億日元。

從實際表現來看,據小林製藥財務數據顯示,2019年到2023年的五年間,其在中國的銷售收入由84億日元增至136億日元。公司雖並未對具體銷售品類做出說明,但從體量上來看,中國已經成爲小林製藥在美國之外的第二大海外市場。爲進一步擴大銷售,小林製藥持續加碼在華投資。

今年3月中旬,小林製藥在中國的最大生産基地,小林日用品綠色智能化生産基地二期竣工儀式剛剛在合肥高新區完成,主要用於生産醫用退熱貼、一次性取暖片暖寶寶、芳香劑産品等單品,預計達産後年銷售達3.4億元左右。

但在召回事件影響下,國內消費者是否還會向過去那樣信任小林製藥的系列産品,可能要打上一個問號。「36氪」注意到,在一些有紅麴類保健品銷售的綫上平台,有消費者已經在留言稱擔憂這類産品的安全性問題。

有網民在X表示,小林製藥在知情的兩個月內沒有提供相關信息,負有重大責任。

有網民在X表示,小林製藥在知情的兩個月內沒有提供相關信息,負有重大責任。

今次有日媒也在分析召回事件發酵時格外提到,以中國、韓國等爲代表的游客購買需求爲小林製藥的境內收入(指日本)貢獻頗高,由此對其國內業務表現造成影響。

3月27日,小林製藥在官網發布聲明稱,召回事件對業績産生的影響正在審查中。小林製藥將在3月28日召開董事會,3月29日在日本大阪召開記者會。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