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北京兵變是袁世凱自編自導自演?

歷史長河

北京兵變是袁世凱自編自導自演?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北京兵變是袁世凱自編自導自演?

2020年06月01日 10:00 最後更新:10:35

當中可能另有隱情。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當時革命黨人主張建都南京,為防止受制於北洋軍閥。孫中山當時也承諾在袁世凱勸服清帝退位後,將大總統之位讓給他,定都南京,也能使袁世凱離開根據地,受革命黨人監督,但袁世凱不願意離開北京。

更多相片
孫中山 (網上圖片)

當中可能另有隱情。

北京兵變情況 (網上圖片)

較早前清帝退位,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位置也換了人。因孫中山向參議院請辭,並推薦袁世凱繼任,但孫中山提出條件,包括臨時政府需要設在南京,以及新總統要到南京上任。

「北京兵變」發生後翌日,英國駐軍街上巡邏 (網上圖片)

迎接袁世凱使團2月底到達北京,北京當局通知城內各家各戶舉行慶祝活動歡迎。29號晚,正當蔡元培等人準備就寢,突然聽到城內兵變,外面槍聲不斷,火勢蔓延,使團居住的地方更有士兵持械闖入。北京城混亂,使團生命安全無法保證,他們都十分害怕。然而這次兵變,學術界有兩種截然不同說法。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受任式之光景 (網上圖片)

因此,北京兵變就是袁世凱為反抗南方政黨的自導自演。再者鬧事軍隊是袁世凱的嫡系,曹錕是袁世凱的心腹,如果沒有袁世凱授權,對無故發動兵變就顯得難以理解。根據唐紹儀回憶指,兵變應該是袁世凱授權:「只要兵變發生,南方的代表就沒有了辦法……當時,我坐在門側,袁世凱坐在正中間。曹錕軍裝革履,走進來向袁世凱請安,並報告兵變情況。按照曹錕語氣,這次兵變是袁世凱授意的,他只是按命行事。袁世凱雖然說曹錕是胡說,但是並沒有極力為自己爭辯……」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外交部迎賓館內就任臨時大總統 (網上圖片)

唐紹儀對這段歷史的描述有聲有色,且時、地、人一應俱全,再加上當時他的身份。所以他的回憶被認為是真實並廣泛流傳。另一方面,跟曹錕比較熟的參謀官楊雨辰也回憶到:「這場兵變就是一場有預謀、有組織的運動,這是袁世凱父子早在幾天前就謀劃好的,只為給他人造成假象。」而楊雨辰與唐紹儀回憶的也不謀而合。

1912年2月29日,由曹錕統領的北洋軍第三鎮在北京朝陽門外的東岳廟發動兵變 (網上圖片)

然而,也有學者認為,將此事定義為袁世凱所為缺乏有效的證據。如果直接下結論,則有「因人定罪」的嫌疑。

袁世凱 (網上圖片)

而袁世凱的女兒袁靜雪,在著作《我的父親袁世凱》中提到:「兵變的目的是為了讓袁世凱留在北京。此外,這次兵變是袁靜雪的大哥和曹錕一手策劃,袁世凱並不知情。」根據袁世凱手下陶樹德的描述:「當天,兵變發生時,袁世凱正外交大樓辦公,突然聽到城裡響起槍聲,他要求梁保森給曹錕打電話,詢問城內是什麼情況。當時,梁保森去喝酒,一時找不到人,袁世凱十分急躁。之後,袁世凱所處大樓的玻璃被子彈打穿,還是不肯下樓。內衛傅國寶見統帥在有危險,只能強行將他扶到地窖里休息。沒過多久,曹錕來請罪。」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到了1912年2月底,袁世凱上位後,北洋軍閥曹錕一支部隊在北京嘩變,波及周邊保定、天津等地。士兵燒殺搶掠,連日連夜鬧騰,京津一帶非常混亂,史稱「北京兵變」,又稱「京保津兵變」。

孫中山 (網上圖片)

孫中山 (網上圖片)

較早前清帝退位,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位置也換了人。因孫中山向參議院請辭,並推薦袁世凱繼任,但孫中山提出條件,包括臨時政府需要設在南京,以及新總統要到南京上任。

可見孫中山有盤算:他必須要袁世凱離開老巢,以便實現民主共和。臨時參議院批准孫中山的要求。為了催促袁世凱南下任職,孫中山要求臨時政府派出蔡元培、汪精衛、宋教仁、魏宸組、鈕永建、劉冠雄、曾紹文、黃愷元八人北上迎接。

北京兵變情況 (網上圖片)

北京兵變情況 (網上圖片)

迎接袁世凱使團2月底到達北京,北京當局通知城內各家各戶舉行慶祝活動歡迎。29號晚,正當蔡元培等人準備就寢,突然聽到城內兵變,外面槍聲不斷,火勢蔓延,使團居住的地方更有士兵持械闖入。北京城混亂,使團生命安全無法保證,他們都十分害怕。然而這次兵變,學術界有兩種截然不同說法。

有學者認為兵變是袁世凱一手策劃和部署。兵變發生後,英美表示要調兵到城內外國領事館維和,日本則在秦皇島登陸,俄國就從哈爾濱趕赴天津。之後袁世凱就可以以北方局勢不穩為由,暫且不南下,使南方黨派不得不同意袁世凱在北京就職。

「北京兵變」發生後翌日,英國駐軍街上巡邏 (網上圖片)

「北京兵變」發生後翌日,英國駐軍街上巡邏 (網上圖片)

因此,北京兵變就是袁世凱為反抗南方政黨的自導自演。再者鬧事軍隊是袁世凱的嫡系,曹錕是袁世凱的心腹,如果沒有袁世凱授權,對無故發動兵變就顯得難以理解。根據唐紹儀回憶指,兵變應該是袁世凱授權:「只要兵變發生,南方的代表就沒有了辦法……當時,我坐在門側,袁世凱坐在正中間。曹錕軍裝革履,走進來向袁世凱請安,並報告兵變情況。按照曹錕語氣,這次兵變是袁世凱授意的,他只是按命行事。袁世凱雖然說曹錕是胡說,但是並沒有極力為自己爭辯……」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受任式之光景 (網上圖片)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受任式之光景 (網上圖片)

唐紹儀對這段歷史的描述有聲有色,且時、地、人一應俱全,再加上當時他的身份。所以他的回憶被認為是真實並廣泛流傳。另一方面,跟曹錕比較熟的參謀官楊雨辰也回憶到:「這場兵變就是一場有預謀、有組織的運動,這是袁世凱父子早在幾天前就謀劃好的,只為給他人造成假象。」而楊雨辰與唐紹儀回憶的也不謀而合。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外交部迎賓館內就任臨時大總統 (網上圖片)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外交部迎賓館內就任臨時大總統 (網上圖片)

然而,也有學者認為,將此事定義為袁世凱所為缺乏有效的證據。如果直接下結論,則有「因人定罪」的嫌疑。

有說袁世凱作為沉浮政壇多年的老江湖,有更多辦法令自己不需離開北京城。當時,支持袁世凱的勢力有很多,包括蔡鍔。所以如袁世凱執意留京,南方黨派也沒有辦法,他沒必要煽動兵變。

1912年2月29日,由曹錕統領的北洋軍第三鎮在北京朝陽門外的東岳廟發動兵變 (網上圖片)

1912年2月29日,由曹錕統領的北洋軍第三鎮在北京朝陽門外的東岳廟發動兵變 (網上圖片)

而袁世凱的女兒袁靜雪,在著作《我的父親袁世凱》中提到:「兵變的目的是為了讓袁世凱留在北京。此外,這次兵變是袁靜雪的大哥和曹錕一手策劃,袁世凱並不知情。」根據袁世凱手下陶樹德的描述:「當天,兵變發生時,袁世凱正外交大樓辦公,突然聽到城裡響起槍聲,他要求梁保森給曹錕打電話,詢問城內是什麼情況。當時,梁保森去喝酒,一時找不到人,袁世凱十分急躁。之後,袁世凱所處大樓的玻璃被子彈打穿,還是不肯下樓。內衛傅國寶見統帥在有危險,只能強行將他扶到地窖里休息。沒過多久,曹錕來請罪。」

袁世凱 (網上圖片)

袁世凱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根據陶樹德的描述,事情不是袁世凱授意,他當時並不知情。陶樹德猜測,這次兵變跟當時傳言要裁兵、減餉有關。陶樹德是袁世凱身邊的侍衛,他的話可信度較高。

不管袁世凱是不是主謀,他都是事件的最大受益人,而「北京兵變」確實大大改變歷史進程。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三位出自佛山高明譚姓革命家 其中一人更享年106歲

2024年03月29日 10:00 最後更新:11:02

在近代中國革命史上,難得出現三位一同出自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的譚姓革命家。他們儘管出身不同,年齡也有差異,卻不約而同踏上革命之路,史稱「革命三譚」。三譚是譚平山、譚植棠、譚天度的統稱,在廣東省佛山市有紀念三人的「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位於高明區明城鎮明七路325-6。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 (網上圖片)

譚平山,1886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新元坊人。1909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58名黨員之一,是廣東黨團組織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也是中共三大中央委員、中共廣東區委書記、中共四大中央執行委員、中共五大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1924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代表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向大會作工作報告。

譚平山銅像 (網上圖片)

譚平山銅像 (網上圖片)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曾擔任中共中央局駐國民黨中央黨團書記、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書記、國民黨中常委、中央組織部部長、武漢國民政府農政部長等職。1926年代表中共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七次執委擴大會議,並被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他也是八一南昌起義發起人和領導者之一。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譚平山在革命統一戰線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解放戰爭初期他與何香凝、李濟深等在香港組建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並任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後任副主席。1949年10月1日,譚平山隨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監察委員會主任、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職,同時還是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956年4月2日,譚平山在北京病逝。

譚植棠 (網上圖片)

譚植棠 (網上圖片)

譚植棠,1893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濠基坊人。中國共產黨廣東黨組織的創建者和早期領導者之一。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一、二、三屆教員,第四屆主任。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譚植棠因患肺癆,秘密返回家鄉養病,與黨組織失去聯繫。1944年底,前往東江抗日遊擊區,重回革命隊伍。1945年冬,經周恩來親自審理,以中共中央名義正式批准恢復黨籍。新中國成立後,譚植棠由中共華南分局派往肇慶擔任西江行政專署工商科科長兼貿易、糧食、百貨三大公司經理。1952年「三反」即「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運動中,譚植棠受到不公平待遇。同年6月,在廣州去世。1979年9月,獲組織平反。

譚天度在三人中享有「百歲革命家」之名,直到1999年5月才以106高齡在廣州病逝。(網上圖片)

譚天度在三人中享有「百歲革命家」之名,直到1999年5月才以106高齡在廣州病逝。(網上圖片)

譚天度,1893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青玉坊人。中共「一大」期間的黨員,曾參加過建黨、建軍、工運、農運、青運、統戰等許多重大的開創性工作。大革命時期,譚天度曾引導陳鐵軍等一大批優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還同周恩來、陳延年、彭湃、鄧中夏、蘇兆征等並肩作戰,參加了省港大罷工、八一南昌起義。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廣東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廣東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廣東省政協副主席等職,為省港兩地的統戰、僑務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被稱為「百歲革命家」「世紀松」。1999年5月,在廣州病逝,享年106歲。

1920年10月20日,《廣東羣報》創刊,以陳獨秀為總編輯,譚平山編新聞,譚植棠編副刊。(網上圖片)

1920年10月20日,《廣東羣報》創刊,以陳獨秀為總編輯,譚平山編新聞,譚植棠編副刊。(網上圖片)

為了緬懷譚平山、譚植棠、譚天度三位革命人物,更好地讓後人學習「三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精神,高明市人民政府於1998年建立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展館包括了紀念館、文化廣場等在內,其占地總面積近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26平方米,是一座仿古建築,分兩層,下麵有回廊,廊柱鋪設精緻瓷片,簷頂以玻璃瓦鑲嵌,外觀典雅大方。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內三人的銅像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內三人的銅像 (網上圖片)

展館展陳面積810平方米,首層正中央擺放著譚平山、譚天度、譚植棠的半身玻璃鋼雕塑像。首層左邊是接待室,右邊展掛國家和省領導人以及史學家的題詞。二層是70多平方米的展廳,由100多幅珍貴的歷史圖片和幾十幅頗具代表性的文字資料組成,中央設有10多平方米的展臺,擺放相關文物和研究書刊。

譚平山故居 (網上圖片)

譚平山故居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於1997年12月被中共佛山市委、佛山市人民政府公佈為佛山市愛國主義基地,2014年12月被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公佈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7年6月被中共佛山市委組織部公佈為佛山市黨員教育基地。2013年12月被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公佈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0年10月被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公佈為廣東統一戰線基地。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