輾轉陝北三地辦學

謝煜桐

中央黨校瓦窯堡舊址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吳起鎮,行程二萬五千里、縱橫11個省的長征勝利結束,陝甘根據地成為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地。1935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進抵瓦窯堡,不久即恢復了中央黨校的建制。從1935年11月起到1937年2月,中央黨校隨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在這不到一年半時間裡,迫於當時的戰爭形勢,黨校先後在陝北三個地方輾轉辦學。

在瓦窯堡復校後,已不再沿用「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的校名,直接稱為中共中央黨校,校址在安定縣立第二高級小學(今子長縣瓦窯堡小學),這是中央黨校在陝北的第一個校址。校長由董必武擔任,成仿吾、馮雪峰任教員,並各兼任一個班的班主任。不久後,習仲勛、張策等人來到中央黨校工作或學習,此外還有一些地方和軍隊幹部,以及從蘇區外面來的知識分子也到中央黨校學習,中央黨校遂發展成為三個班,分別由成仿吾、習仲勛、馮雪峰擔任班主任。稍後又成立了一個高級班,主要培訓黨校教員。

黨中央到達陝北時,正值中日民族矛盾進一步加劇,面對新的時局,1935年12月黨中央在陝北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確立了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路線和策略。中央黨校在瓦窯堡的課程有政治常識(含時事政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等)、黨的建設、蘇維埃建設、游擊戰爭等,分別由李維漢、董必武、成仿吾、馮雪峰、張雲逸等主講,此外黨校還進行軍事訓練。1935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在黨校舉行黨的活動分子會議,毛澤東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黨校的學工人員都聆聽了這個報告。黨校的很多同志是第一次見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印象極為深刻。據時任班主任的習仲勛回憶:「在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我第一次見到毛主席。會上,毛主席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系統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和任務,完整地闡述了我黨的政治策略,批判了黨內過去長期存在的‘左’的傾向。我凝神諦聽毛主席的報告,覺得他講的完全合乎實際,路線完全正確。我感到迷霧頓散,信心倍增。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毛主席的講話,心裏高興極了。」1936年2月17日,中共發佈《東征宣言》,2月20日,新組建的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在毛澤東、彭德懷的率領下東渡黃河,進入山西。由於蔣介石、閻錫山阻止紅軍東進抗日,1936年5月,毛澤東率東征軍返回陝北,跟隨部隊從山西回來的部分知識分子和工人被安排到黨校學習,黨校規模有所擴大。

黨中央在瓦窯堡的時間不算太長,東征紅軍從山西返回後又舉行西征以擴大蘇區,為迎接紅二、四方面軍作準備,此時國民黨軍隊乘虛進攻瓦窯堡,1936年6月21日,黨中央主動撤離瓦窯堡,7月初中央黨校隨中央機關到達保安(今延安市志丹縣)。到保安後,中央黨校在劉家坪和任家坪兩村之間修建了臨時校舍,這是中央黨校在陝北的第二個校址。當年的一棵古槐樹至今還在,當時黨校學員曾在這棵大槐樹下上課、討論。在保安,黨校設研究班、高級班和四個普通班。研究班就是教員班,當時黨校的教學一般都是先由董必武、成仿吾等人給研究班講課,然後再由這個班的學生(教員)分頭去給其他班講課。與在瓦窯堡相比,課程沒有大的變化。

1936年10月,紅軍西徵佔領定邊等地後,因工作需要,同時也是為了解決吃糧問題,中央黨校由保安移至定邊,這是中央黨校在陝北的第三個校址。

總的看,從中央紅軍長征落腳陝北到進駐延安之前,中央黨校輾轉陝北三個地方,條件雖然艱苦,辦學卻一直頑強地堅持著。在日本帝國主義步步緊逼造成民族危機不斷加重的情況下,黨校為貫徹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及時地培養了一批批急需的領導骨幹。




現代秘史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