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鵲喜,賀新年,阿爸金山去賺錢;

賺得金銀千百萬,返來起屋兼買田。”

更多相片

“喜鵲喜,賀新年,阿爸金山去賺錢;

「中國人民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正確領導下,獲得了徹底的解放。強大、自由、獨立、幸福的新中國已屹立於世界上。中國人民成為真正的主人翁了……」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展覽室里,收藏著一封印尼華僑陳金秀1953年寫給新會梅江村大哥大嫂的信,她在信中如是說。

△印尼華僑陳金秀寫給大哥大嫂的信。

新中國成立初期取得的成就,

△在陳成長老人家裏,收藏著不少他與遠在印尼家人的往來書信、照片和銀信。

△相片中戴帽子的年輕女子是陳金秀。

華僑青年紛紛回國讀書

△陳金秀照片。

家住新會區會城街道辦事處梅江村的陳成長是陳金秀的大哥。當年,陳金秀就是給他寫的信。「我也是出生在印尼,5歲時為了學習,我回到了中國。」今年96歲的他說:“妹妹在印尼長大,不會中文,這封信是她出錢請別人代寫的。”

△陳成長在讀印尼親人寄來的信。

回到祖國的華僑學生實現了多年的夢想,努力投入學習。無論是進入高等院校繼續學業的華僑學生,還是未能考入大學的僑生,他們絕大多數在畢業後都選擇留在國內,成為建設新中國的有生力量。

△左一為陳金秀。

△印尼親友寄給陳成長的信。

這首流傳在江門五邑民間的童謠,

展現了僑眷對銀信的期盼

和收到銀信的喜悅。

「中國人民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正確領導下,獲得了徹底的解放。強大、自由、獨立、幸福的新中國已屹立於世界上。中國人民成為真正的主人翁了……」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展覽室里,收藏著一封印尼華僑陳金秀1953年寫給新會梅江村大哥大嫂的信,她在信中如是說。

△印尼華僑陳金秀寫給大哥大嫂的信。

新中國的成立和取得的成就,

激蕩著華僑華人的心,

令華僑青年對新中國

充滿了期待和嚮往……

今天,

讓我們一起打開近百年中國歷史長卷,

走進五邑銀信,

從一封封銀信里,

解讀華僑華人「眼中」的黨史。

(點擊以下圖片,查看詳情↓)

(點擊查看新聞視頻↑)

新中國取得的成就激蕩華僑心

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被消滅,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而1950年6月到1953年7月的抗美援朝戰爭,沉重打擊了美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保衛了朝鮮的獨立和我國的安全,維護了遠東和世界的和平,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威望……

新中國成立初期取得的成就,

令身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倍感振奮。

信中,陳金秀寫道,「前幾天我聽到朝鮮已經停戰的消息,而勝利到底是屬於愛好和平的人們。這大概你們也聽過了而感到說不出來的歡樂。同樣的,我們華僑也有這種無比的痛快」。

△在陳成長老人家裏,收藏著不少他與遠在印尼家人的往來書信、照片和銀信。

△相片中戴帽子的年輕女子是陳金秀。

美國華人歷史泰斗麥禮謙在其著作《從華僑到華人:二十世紀美國華人社會發展史》中講到,美國華僑華人關注中國政治局勢,甚至直接參与中國的政治活動。「中國富強起來,一方面可以給予海外華人……在中國有發展的機會;另一方面,中國的國際聲譽提高,也可以幫助改善華人在居留國的待遇與社會地位……」麥禮謙在書中說。

「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華僑華人當年也有著同樣的想法。」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院長、教授劉進表示, “正是有這樣的想法,所以,當新中國成立之初取得的成就傳到華僑華人那裏後,他們會很振奮,特別是當年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更鼓舞了中國人的志氣。”

劉進表示,銀信是海外華僑寄給國內親友的僑匯(「銀」)和書信(“信”)結合體。 受時代影響,華僑華人在寄往家鄉的銀信中,也出現了不少關於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復興的記述。它們見證了歷史,也見證了華僑華人的家國情懷。

華僑青年紛紛回國讀書

新中國的成立鼓舞了無數海外華僑,他們滿懷著對新中國的期待,紛紛回到國內定居、工作和生活,形成了一股回國浪潮。而在這股歸國潮中,華僑學生是一個特殊而重要的組成部分。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工作人員江振仕在《新中國建立後的歸國華僑學生初探》中介紹,從1949年至1953年,經各地僑務部門接待安置的僑生約有1.9萬人,連同未經僑務部門接待而直接入學或參加工作的估計有兩三萬人。

1953年,陳金秀在印尼讀初三,和眾多華僑青年一樣,也有了回國讀書的夢想。在信中,她這樣寫道:「不能否認,海外的華僑都一批一批地投入祖國的懷抱里。最近,我的同學已有好多回到中國去了,他們給我們的消息和信,都是令人也想回國……」

△陳金秀照片。

在信中,陳金秀也十分關心回國學習的事情。「請問現在如果我們華僑青年學生初三畢業後回國是好嗎?並且在你的想像中,如果我明年要回國,怎麼樣?關於學費方面是否由國家擔任或負責,使我們的家長不必寄款可能嗎?因為我聽說在中國念書的華僑可以免費,這可真嗎?如果是真的那麼明年我就要打算跟同學們集體回國。」她在信中問家鄉的大哥。

家住新會區會城街道辦事處梅江村的陳成長是陳金秀的大哥。當年,陳金秀就是給他寫的信。「我也是出生在印尼,5歲時為了學習,我回到了中國。」今年96歲的他說:“妹妹在印尼長大,不會中文,這封信是她出錢請別人代寫的。”

陳成長回憶,當年收到妹妹的信後,他很激動。「我也不會寫印尼那邊的文字,沒有回信。」他說:“除了我在家鄉,父母和妹妹他們都在印尼。後來,我們也通過信。不過,妹妹沒有回國學習。”

△陳成長在讀印尼親人寄來的信。

江振仕在《新中國建立後的歸國華僑學生初探》中也介紹,新中國成立後,對於源源不斷回到國內的華僑學生,政府至感欣慰和歡迎,並從接待、考試、入學、補習等環節對僑生給予適當照顧和安排。政府還新辦、復辦了各類華僑學校,以更好滿足歸國僑生的不同需求。大部分華僑學生回國後的生活費用由海外親人寄來的僑匯維持。對個別經濟確實困難的僑生,政府根據實際情況為其提供幫助。

回到祖國的華僑學生實現了多年的夢想,努力投入學習。無論是進入高等院校繼續學業的華僑學生,還是未能考入大學的僑生,他們絕大多數在畢業後都選擇留在國內,成為建設新中國的有生力量。

華僑稱讚家鄉「比想像的還要好」

陳成長回憶說,從印尼回國後回到家鄉,他讀了四年的書。後來,因為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沒讀書了,就出來做工。「那時候,又沒有地,都是給地主做工掙口飯吃。」他說。

新中國成立後,陳成長的生活也迎來了變化。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他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雖然由於各種原因,陳金秀最終沒有實現回國學習的夢想,但是,1986年,陳金秀還是回到了家鄉。

「我記得她回來那天是1986年9月25日。當時,她回來看到我們的生活和家鄉的發展,很高興,說比想像的還要好。」陳成長說,在家鄉住了10多天,妹妹便回印尼去了。

△左一為陳金秀。

陳成長說,因為父母、妹妹和家人都在印尼,妹妹又不懂中文,自己也不懂妹妹說的話,交流很不方便。所以,之後妹妹就沒再回來過。「我們有書信往來,」他說:“後來妹妹的女兒在1993年也到新會探望過我一次。”

△印尼親友寄給陳成長的信。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也就沒有我們今天這樣的幸福生活。治安好,生活好,環境好。」陳成長說,他有3個兒子1個女兒,孩子們生活都不錯,自己現在每月還有政府發放的高齡津貼。

△陳成長接受記者採訪。

「從長伯(陳成長)90歲那年開始,每個月國家有100元的高齡津貼。我們村裡每個月也會發放200元的高齡津貼。」梅江村村委會副主任陳家傑說。

【銀信原文】

親愛的大哥大嫂:

時代是不斷地前進,時間也一日一日過的(得)水流一般快。解放後的新中國,在短短的三年當中,全國一切的一切都換(煥)然一新,建設方面日增一日,目前人人有工做有飯食,各城市恢腹(復)熱鬧,全面土改了解和生產增加數培(倍),生活上轉好。這可真的嗎?我自己也常常看《人民畫報》,其內容我認為和實事是相同的,不知你們也必定是過著同樣的幸福生活吧?

中國人民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正確領導下獲得了徹底的解放。強大的、自由、獨立、幸福的新中國已屹立在世界上。中國人民成為真正的主人翁了。不能否認,海外的華僑都一批一批的(地)投入祖國的懷抱里。最近,我的同學已有好多回到中國去了。他們所給我們的消息和信,都是令人也想回國到底。

徵集通知:講出你家銀信的故事

銀信是歷史的見證,如果你家有關於當年中國、廣東、江門社會、經濟、文化等發展狀況記載的銀信,歡迎和我們聯繫,讓我們一起回顧那段歷史,講講銀信中的黨史故事。

聯繫方式:

江門日報社

0750—3502658/18898826141

江門市博物館

0750—3936268




現代秘史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